温新颜 张雪梅 古晓琳
(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韶关512026)
预见性护理预防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致肺部感染的作用观察
温新颜 张雪梅 古晓琳
(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韶关512026)
目的 观察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致肺部感染的作用。方法 选择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过程中肺部感染率及吞咽功能恢复效果。结果对照组护理过程中出现肺部感染率为30.0%,实验组肺部感染率为7.5%,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训练总有效率为65.0%,实验组训练总有效率为92.5%,实验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预见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吞咽障碍导致的肺部感染,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脑卒中;肺部感染;预见性护理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由于老年患者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各项脏器机能均不如青壮年,脑卒中后极易发生吞咽障碍,无法顺利吞咽食物,发生哽噎、呛咳,导致吸入性肺部感染,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疾病预后,是脑卒中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1]。预见性护理又称超前护理,与常规的感染后护理相比更注重于感染前预防,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2]。我院将预见性护理用于40例老年患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导致肺部感染的预防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 61~79,平均(69.5±7.8)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 CT证实为脑卒中,且符合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3],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排除年龄<60、>80 岁,既往有慢阻肺、老慢支、吸烟以及入院时即存在肺部感染患者。
1.2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入院时均进行急救处置及相关护理,渡过急性期后转入我科;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及时为患者吸痰,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胸部叩击,保持良肢位,定时翻身,进行排泄管理及营养供给,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吞咽功能评定:患者转入我科24 h内,采用洼田饮水实验评估患者吞咽功能,根据评估结果为轻度及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选择合理的食物,因人而异地制定食谱以及功能锻炼强度[3]。
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轻松、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吞咽及呼吸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患者取坐姿,练习咽喉提高,在护士的帮助下维持咽喉上提状态10 s,帮助患者恢复并熟悉吸吮的感觉,每天进行10~20 min;呼吸功能锻炼:①指导患者取舒适位模仿护理人员练习腹式呼吸,每次5~10 min,起初每天3次,以后每天增加锻炼次数;②采取主动吹气球、吹蜡烛等方式,练习患者的主动呼吸功能,增加患者的肺活量,逐渐恢复呼吸肌功能[4]。
食物及食量控制:为轻度吞咽障碍患者选择粥等糊状食物,以5 mL开始逐渐增加保证营养均衡;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应提前清理呼吸道、留置胃管,取平卧或半卧位,头部抬高15~30°,保持脑血流充足及呼吸道畅通,采用营养师配制的匀浆膳进行鼻饲,匀浆膳温度不宜过凉或过烫,速度应缓慢,150~200 mL/次,一次 15~20 min,鼻饲后维持原卧姿1~2 h,避免食物返流导致误吸。
病房环境保持: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换气,保持室温在18~20℃,湿度在50%~60%,早晚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走动及探视,医护人员注意手部卫生。
上述护理干预均持续至患者出院。
1.3 评价指标:护理过程中定期检查患者血常规,进行痰培养并定期拍摄胸片。肺部感染应至少包含下列标准中的两项及以上:①体温>38℃;②痰培养有致病菌;③白细胞数目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患者基础值显著上升;④胸片显示肺部出现新的渗出病变;⑤动脉氧分压比基础值低10 mm Hg及以上。记录肺部感染发生率。
采用日本学者藤岛一郎的吞咽疗效评价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经过吞咽训练后的吞咽功能恢复效果:量表总分为10分,分值越高表示吞咽功能越好;训练后评分≥9分判定为基本痊愈,6~8分判定为好转,3~5分判定为有效,<3分判定为无效;以基本痊愈、好转以及有效例数之和占总例数的比例计算训练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肺感染发生率:对照组护理过程中出现肺部感染12例,感染率为30.0%;实验组护理过程中仅出现3例肺部感染,感染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6,P<0.05)。
2.2 两组吞咽功能恢复效果:对照组训练总有效率为65.0%,实验组训练总有效率为92.5%,实验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χ2=9.038,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吞咽功能恢复效果
吞咽障碍是导致脑卒中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约有40%~70%的脑卒中患者由于吞咽障碍发生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发生,目前临床尚无预防或治疗吞咽障碍的药物,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此病研究的热门方向[6]。研究表明在脑卒中入院早期进行吞咽障碍筛查,有助于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本研究通过尽早对患者进行洼田饮水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为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患者选择适宜的食物,并控制食量,尽可能避免由于食物误吸引发肺部感染[3]。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预见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吞咽障碍导致的肺部感染,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1] 招少枫,窦祖林,何怀,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发生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2013,28(6):439-442.
[2] 叶琳琳,金晓琼,郑声浩,等.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53-855.
[3] 魏蕤荭,王宏茹,王路平,等.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2):130-131.
[4] 李浅峰,王尧,司徒杏仙,等.胸式呼吸训练与腹式呼吸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2):268-270.
R73-34
A 学科分类代码: 32024
1001-8131(2017)04-0391-02
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