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铁成
“大国重器”步履铿锵迈向中国梦
文/林铁成
在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全国各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庆祝5年来的伟大成就。前不久,由中国文联与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摄影》杂志社承办的“大国重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摄影展”在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举行期间,北京各界人士前往参观后感触颇深,并在留言处纷纷写下自己的心语,有人写下了这样的留言,“这次参观让我想到很多,因为,一个社会形态的发展水平,不是看它生产什么,而是看它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工具生产,也就是什么装备生产,所以,装备工业的水平决定工业的水平,工业的水平又决定着国家的强弱,由此,大国重器的研发制造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快速发展。”
从参观画展到联想我国重器的发展历程,参观者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最近的5年期间,随着国家整体建设跨越式的发展以及国力增强,我国重器的发展以星星燎原之势促使国内重器犹如竹笋般出现。例如:目前世界下潜最深的研究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遨游星汉的“天宫二号”、“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还有今年如期实现的新型高铁建成、航母下水与8月20日全球首台“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成功交接等重器,都已说明我国离实现中华复兴之梦越来越近。
镜头聚焦:回顾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在会议要点方面,特别突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这一国家战略,给国家未来5年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如何研发并建造大国重器奠定了基础。
当时,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正值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而每个国家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中,研发制造大型装备也在深深的决定了国家之间的综合竞争力,比如航天飞船、现代化高铁、海洋使用的大型工程船只以及各种需求的大国重器,无不带动着国家前进的发展方向。由此,在肩挑研发大国重器方面,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都是急不可待,并以秒的速度向前冲刺。
此时此刻,面对时代潮流的大发展,我国又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使大国重器再进一步提升?新的疑问对中国的研发部门和制造业带来一系列新课题。这时,为了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国内工业战线上下已开始理解深化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质,并进行一系列的大项目研制探索,特别是在凝聚民族自豪感的感召下,各方也在业界、学术界、制造界等方面进行多方或跨界合作,其领域已涉及到航天、军事、海洋开发、轨道交通、工程装备等。
不仅如此,为了纪念国务院《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颁布30周年,也为今后大国重器装备的研发制造打气鼓劲,工业和信息化部精选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机床、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电气装备、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船舶、关键零部件、节能装备等10余个重点领域,18家行业领军企业,并由《中国工业报》社、《装备制造》杂志社、中央电视台具体实施拍摄《大国重器》电视纪录片,从而激发了大国重器的研制热情,形成大型设备、装备、工程等良好的研制氛围。
经过历时两年多的摄制,2013年11月5日,《大国重器》这部纪录片在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唐车公司)顺利举行。就在《大国重器》开播以后,全国各相关部门以及科技研发和制造业等纷纷组织或自发观看,并写出不同的观后感与今后如何研发大国重器方面的心得,其中,有一位职工在自己的观后感中写道:“这部纪录片就是我们的加油站。”
镜头聚焦:当世界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已经进入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之时,党的十八大精神与相关各部委在增加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氛围,特别是在呼唤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依靠技术创新建造大国重器的创新型企业发展进程中,不仅再一次激发了大众的热情,而且,不同的大国重器不断地喷薄而出,并走向国际市场。
5年来,全国各相关部门、科研单位和企业,在良好的创新研制氛围与双创满怀推动下,结合品牌与信息化的引擎,不断加深国际化创新进程,加快国际化、世界级的前进步伐,大力拓宽提升大国重器研制。特别是在当时正遇到市场产能不太景气的企业,更是把这次机遇作为自己奋进的希望与方向。如在2013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唐车公司经历了轨道交通市场定单减少带来的“严冬”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高铁持续发展给企业带来的超负荷生产的“酷暑”,当时,企业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但是,他们在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不忘“接轨世界、牵引未来”的中国北车的这项重要使命。
历经几年的创新奋进和研制,唐车不仅为企业培养了诸多的高技能人才,还研制成功首列A型铝合金地铁、首辆不锈钢车体、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代表世界同类产品领先水平的100%低地板有轨电车,并首次出口欧洲,还有CRH380BK动车等科技创新的物化成果,纷纷展现在人们面前。
大国重器的研发制造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快速发展
企业从一个台阶到另一个台阶的不断创新,在研制大国重器方面又给予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国重器研发成果瞬间爆发。包括湘潭电机厂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大连光洋集团精密数控机床、沪东中华集团LNG船制造、上海电气集团12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与大型船用曲轴、无锡叶片发电站叶片以及后来的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投入运营、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我国第二艘航母和完全自主研制的新型万吨级驱逐舰下水、歼20战机翱翔蓝天,由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联合水电三局和黄河设计院共同研制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双护盾硬岩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等“大国重器”,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根本性转变,打破了西方少数制造商垄断市场的局面,促进我国的科技领域达到了创新制高点。
8月30日,又令国人值得骄傲的是在武汉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石泉透露,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开展了时速可达4000公里/小时的“高速飞行列车”的研究论证,并拟通过商业化、市场化模式,将超声速飞行技术与轨道交通技术相结合,研制的新一代交通工具,利用超导磁悬浮技术和真空管道,致力于实现超音速的“近地飞行”,这更是掀开了“中国梦”的华彩篇章。
镜头聚焦:今年7月初,第三届中国(北京)军民融合技术装备博览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这次博览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主办,中国军民融合科技与产业联盟、北京环球赛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等18家单位协办,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次博览会可以说给研制“大国重器”又起到了进一步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12日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上指出,为了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求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同时,特别强调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以促进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同步增长,并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国家战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促进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2015年7月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主办、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承办的首届中国军民融合技术装备博览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当时,来自于国家相关部委、政府、军队、院校和企业代表800多人参加。内容涵盖自主硬件平台、指挥信息系统、数字化士兵、网络信息安全、无人系统、北斗位置服务、红外夜视装备、应急救援系统、边防监控指挥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仿真系统、空中管制系统等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与解决方案。此外,百余位指挥控制领域的院士专家汇聚一堂,探讨军民融合、自主可控创新发展之路。“中国指挥控制大会”、“中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论坛”、“C4ISR理论与技术论坛”、“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论坛”、“大数据技术论坛”、“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论坛”、“无人系统发展论坛”、“北斗定位导航与控制论坛”、“大数据与现代后勤高峰论坛”等前瞻性论坛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会议期间,院士专家学术报告近百场,可谓是军民融合领域难得的学术盛宴。同时,也为助力国家军民融合、跨界协同、万众创新,搭建了一个新型、开放式的军民融合高新技术成果交流平台,为进一步创新军民融合的思路、方法,充分发挥了政、产、学、研、用的协同效益,聚焦汇集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并为国防科技和军事装备以及企业转型升级起到科技助力驱动的作用。
由于首届中国军民融合技术装备博览会成功举办,紧接着第二届与第三届连续跟进,为我国研制“大国重器”增添了重要的结合点。更尤为重要的是在2017年初,中共中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突出了我国在军民融合共同研制“大国重器”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加快了我国研制重器的脚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到“军民融合”,强调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关乎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更是我国重器发展的主要引擎。也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特点规律,以及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大国梦的战略路径和关键招数。
为此,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相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共同携手,加强融合,齐心协力研制大国重器,较好的奠定了军民融合产业基础,形成了专业化配套协作生产体系,积累了一大批不管是在海上、陆地、空中,还是太空研制方面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比如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研制了我国首个4500米载人潜水器载人球壳,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领域载人潜水器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已迈出了重要一步;知名国有高科技企业航空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致力于空空导弹、发射装置、地面设备及光电侦察设备的研究、设计和批量生产,具有研制国际先进水平空空导弹的能力;还有中航光电为歼20、歼10C等新型歼击机航电系统配套了多款高可靠、高传输密度连接器,在中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运输机运20上,首次成功实现了电子设备集成互联。在太空方面,黎明化工研究院研制生产的丁羟胶等推进剂产品,用于神舟十一号飞船逃逸火箭的动力燃料等等。
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器频频亮相,我国的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的通用性越来越强,可以说,两者的结合为研制我国“大国重器”带来无限机遇,也让我们的话语权正在放大。着眼我国工业的未来,我们已经看到大国重器向强国重器时代开始迈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科技广度、创新高度、核心深度的不断递进下,应当相信,随着我们掌握的核心技术不断增强,深铸强国重器,放飞强国之梦,中国制造再创新高,智领技术先机将会让我们的国之重器正逐渐成为国之利器,并一步一步地向世界装备制造业的顶峰迈进。推动大国重器,成就强国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