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视角:独生子女面临非独生环境做出的选择

2017-09-27 07:56吕雪迪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3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新闻报道负面

【摘要】近期整个育儿圈子都被二胎/二娃这样的话题所笼罩着……而且有关生二娃老大不满的新闻比比皆是,从13岁的大娃闹着要跳楼,再到因母爱被抢夺的哥哥扬言要掐死弟弟,再到最近的奇葩女兒威胁爸妈:敢给我生个弟弟 我就给你们添个外孙……那么这究竟是不是媒体的大肆渲染?媒介视角下,独生子女在面对非独生环境下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231-02

一、问题与背景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控制中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其主要内容就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公开信》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但后来全部成了强制。独生子女从小得到了父母爷爷奶奶的全部疼爱,他们是整个家庭的希望。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难免会养成“唯我独尊”的秉性。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我国将全面迎来“二胎时代”。但与此同时,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在人们关注着“二胎”的时候,大孩是如何反应的呢?当年骄纵一时的独生子女,在知道会有弟弟妹妹来分享爸爸妈妈的爱时,会有怎样的心理动态。

二、文献回顾

目前我国关于二胎时代的来临“大孩”教育问题相关文章还很少,但是可以查阅到关于独生子女的相关问题文章。因为现在的“大孩”们也正是之前的独生子女们,所以有关独生子女的文献对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帮助,即媒介视角下,独生子女面临非独生环境(二胎时代)下会做出什么反应或选择。

对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研究方面,个性特征包含个性品质、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等等,有以下研究:吉林大学人口所与美国学者合作,采用根据儿童心理特征编制的、包含31种品德特征的量表,于1987年对吉林长春市 1465 名小学生及其家长、教师进行调查。其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家庭背景和心理与行为表现方面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独生子女甚至比非独生子女表现得更不自私 、更愿意同情和帮助他人,但独生子女表现得比较娇气和依赖性较强。”[1]浙江医科大学人口所参照同一份量表 , 于1991 年对杭州市区 500 名小学高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心理特征无显著差异;而且他们的表现与是否独生子女无关。”[2]基于同样的个性量表,中美学者于 1990 年在北京、安徽、湖南、甘肃四省市对 4000名小学生及其同学、家长、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是否独生子女与其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这一结论只在其中三个省市成立,在甘肃省则不成立[3]。综上所述,独生子女的性格与非独生子女的个性普遍无差异,但是独生子女比非独生更具有依赖性。

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研究,有以下方面:家庭教育从家庭互动、家庭期望、家庭观念和家教方式四个方面比较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家庭互动包含了情感互动、文化生活互动、文化生活互动。经检验,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在情感、物质生活方面的互动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两类家庭的父母都很重中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在文化生活的互动上差别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大。在家庭期望方面,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职业期望,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都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可以说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的期望更大。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比较,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庭都倾向于民主型或混合型的家庭教育方法。关于家庭观念的比较,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关注最多的都是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而且两者都把智力教育作为当今家庭教育的中心内容。综上所述,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亲子互动频率更高,亲子关系更为融洽,家庭氛围更为祥和;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家教方式更为民主,乐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在教育观念上和非独生子女家庭一样,都把智力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在这些积极的、健康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状况的背后,我们发现在独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日常生活、学习、思想和行为活动等方面存在着关心过多、忧虑太多、 指导过多、监督过多等过度化倾向。关于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对独生子女的态度方面,有以下结论:大众媒介新闻报道中的独生子女主要是一种负面形象。通过将相关调查统计结果与媒介建构的形象进行比较,本研究发现当前大众媒介所建构的独生子女形象与独生子女在社会中的客观表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对媒介新闻的形成方式、叙事逻辑和所用材料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大众媒介对独生子女的形象建构存在着明显的“妖魔化”倾向[4]。

综上所述,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家庭教育必然影响他们在面对非独生环境下所作出的选择。独生子女较依赖于父母,但是由于弟弟妹妹的到来,分散了父母的注意力,独生子女们不得不被迫独立起来,这带来了一定的落差感。同时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较高,在教育二胎的时候,难免会夹杂一些在大孩生上未实现的“梦想”,这对两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大众媒体对独生子女的负面化评价,也影响了人们对于大孩在面对弟弟妹妹时的态度的想法,自然而然会逗孩子,你妈妈不要你了怎么办之类的话语,这对大孩的选择也会造成影响。

三、研究设计

1.研究设计

笔者首先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大众媒介中有关“大孩”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从总体上描述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对“大孩”所持有的评价倾向;其次,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报道,对其报道独生子女的方式、材料和推断的逻辑作定性分析,以考察媒介新闻得出某种评价倾向的特定机制,揭示媒介新闻报道方式与独生子女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

2.媒介新闻的内容分析设计

首先,媒介新闻的抽样。大众媒介包括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媒介资料的全面性和可得性,本次分析的样本取自新浪网的新闻搜索系统(预先的探索性搜索结果表明,在百度、谷歌等搜索系统中所得到的结果与新浪中得到的结果基本相似)。具体操作步骤是:在新浪网爱问搜索系统中选择“新闻搜索” ,关键词为“二胎”,限定搜索时间为“2016年1月1日到 2016 年 6月15日”,查询关键词位置为“在新闻标题中”,并默认全部新浪网新闻源作为我们的搜索源。搜索结果显示“找到 742篇新闻”,其中有大量重复的新闻,经过筛选,剔除重复新闻,明星二胎新闻,选出与主题相关的新闻报道(即体现大孩面对二胎时所做出的行为表现),一共有53篇。

其次,进行媒介新闻的编码。根据研究目标,共设立了2个内容分析的变量, 并据此对样本形式和内容进行编码。并据此对样本形式和内容进行编码。

变量一,新闻的标题所体现的对独生子女的评价。取值分为:正面、负面和中性。判断的依据主要根据关键概念及其标题整体含义。

变量二,新闻内容所反映的对独生子女的评价。通过阅读新闻报 道的内容,根据其对独生子女的评价,取值分为:正面、负面和中性。

四、媒介建构的“大孩”形象

1. 新闻报道对“大孩”的总体评价

對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两方面所反映的媒介对“大孩”的评价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

表 1 的结果表明,无论在新闻标题还是在新闻内容中,对“大孩”的负面评价都占了绝大部分。其比例在 60%~80% 之间。换句话说,在大众媒介的新闻中,独生子女更多是以一种负面形象出现的。

2.媒体新闻中“大孩”负面形象的主要方面

为了归纳媒介新闻中独生子女负面形象的主要方面,选取了这54篇新闻报道中重复次数最多的10篇进行分析。表2的评价结果显示,转载最多的这10篇报道中,从标题到内容直接呈现负面评价的6篇,间接呈现负面评价的1 篇,呈现中性评价的3 篇,呈现正面评价的一篇也没有。这一结果再次证明了媒体新闻中对“大孩”以负面评价为主的事实。而将这10篇具有负面评价的新闻标题及其内容综合起来看,它们所表述的“大孩”的负面形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五、大众媒介建构“大孩”负面形象的方式和逻辑

在本小节中,我们将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一些定性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新闻报道并不是学术论文,因而,我们分析的重点不是放在对其观点的讨论上,而是放在其得出各种观点和评价时所采用的方式和所使用的推断逻辑上。换句话说, 我们主要集中说明新闻报道对“大孩”的负面评价为什么不能成立, 存在夸张化倾向。

新闻报道1:老大不高兴何以成为“二孩时代”的难题

下面是这篇报导的主要内容:

“国家政策允许生二孩,不少年轻的父母跃跃欲试。可是,在不少家庭,如何征得老大同意成为一道“过不去的坎”,不少老大都表现出抵触情绪。去年下学期,广州市天河区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父母问你关于再添一个弟弟妹妹的意见”,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有同学以“剖腹产太疼”为由劝妈妈放弃,还有同学觉得花销太多还是算了,也有学生担心如果再生一个,自己万一出了事父母就不会全力去救...父母生二胎要看孩子的脸色,表面上看,暴露的是二孩时代某些独生子女的贪婪自私。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某些家庭不恰当的教育种下的恶果。”

在这里新闻报导中把父母的生育意愿归纳为“老大”不同意,所有责任归为“老大”身上,但其实在研究中张亮《城市居民二胎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李琳等《上海市在婚户籍人口二胎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等,表明影响生育二胎的因素排名前三位的“ 自己的意愿 ”“经济能力 ”、“ 配偶的意愿”。在这里,新闻报导没有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就下结论,是不准确的。

上述两个例子虽然不能代表所有媒介新闻的情况,但至少能提示,一些被广泛传播的媒介新闻报道是怎样制造、形成和夸大“大孩”的负面形象的。笔者认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问题:

1.所采用的事实太特殊

虽然新闻报道中所采用的事实或许都是真实的,但是由于“新闻采集常常只限于能使事件突出的事实”( 德弗勒、丹尼斯,1989:440),因而其所采用的事实常常是极端的和片面的。用社会研究方法的术语来说,新闻报道在采用事实方面的错误是“选择性观察”。他们较多地采用典型的、个别的、特殊的事实,特别是偏向于采用那些与他们头脑中事先形成的、或者他们希望看到的形象相符合的事实,而忽略掉许许多多与他们的期望不相符合的例子以及与他们的想法相冲突的信息。显然,对于反映整体的客观现实来说,仅有这样的事实往往不够。

2.所采用的分析方式不科学

对于常识、传统、经验和权威的依赖,是一些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和评价的最主要方式。但恰恰是在这几种既普遍存在、又相对易得的知识来源中,夹杂着大量的偏见和负面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对现象的错误认识。更为严重的是 ,“旧观念一旦形成,就会自我强化。对得上号的人就被用作证明,对不上号的就当例外被抛弃” (莱本,1994)。

六、总结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媒介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内容分析, 表明国内大众媒介对大孩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负面的。但是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选择的材料是比较极端的,容易以偏概全。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孩”在二胎政策之前都是独生子女,人们对独生子女的固有的负面印象也影响了着对“大孩”的影响。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学科出版社,2013.

[2](日)林光江.国家·独生子女·儿童观:对北京儿童生活的调查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论文类:

[1]刘云德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研究调查报告.《人口学刊》,1988 年第 3期.

[2]浙江医科大学人口所独生子女课题组.关于独生子女健康 、学习和生活状况的调查.《人口学刊》,1992年第 6 期

[3]范丹尼、鲍斯顿.中国独生子女在德 、智 、体方面的表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

[4]罗凌云 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J].调查与研究,2001.6.

[5]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 : 回顾与前瞻.江海学刊,2002.10.

[6]郝克明 汪明.独生子女群体与教育改革—我国独生子女状况研究报告.教育研究,2009.

[]7肖富群 风笑天.我国独生子女研究30年:两种视角及其局限[J].南京社会科学,2010.

[8]风笑天.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社会学研究,2010.3.

作者简介:吕雪迪(1993-),女,安徽滁州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新闻报道负面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