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原理的动力学分析

2017-09-27 07:56刘永广董春艳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3期
关键词:镜像治疗师来访者

刘永广 董春艳

【摘要】音乐治疗的原理不清会导致音乐治疗的目标和适用性的不清晰。通过借助动力学视角对音乐治疗原理开展的分析,揭示了音乐治疗的抱持功能、镜像功能、潜意识激发功能、自我强化功能和人格整合功能。这些功能的揭示既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治疗有效性的原理,也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音乐治疗的不足和潜在风险。

【关键词】音乐治疗 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215-02

一、音乐治疗的内涵

音乐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想要给音乐治疗一个明确的定义并不容易。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研究者或机构尝试定义音乐治疗。这些定义强调音乐治疗的不同侧面。比如“世界音乐治疗联盟”(The World Federation of Music Therapy)给音乐治疗如下定义:“音乐治疗是指具有资格的音乐治疗师使用音乐和/或音乐元素(声音、节奏、旋律与和旋),通过一个有计划的过程推动和促进交流、联系、学习、迁移、表达、组织及其他相关的治疗目标,从而满足来访者或团体在躯体、情绪、心理、社会和认知方面的需要。”这个定义特别强调音乐治疗的专业性,强调“有资格的音乐治疗师”和“有计划的过程”。Bruscia在《音乐治疗定义》一书中对音乐治疗所做的定义是:“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这个定义特别指出了音乐治疗的作用机制,也就是通过音乐发展出的“治疗关系”,这个治疗关系可以用来作为治疗的动力。美国音乐治疗协会对音乐治疗的定义则是:“通过音乐反应评估情绪与生理健康状况、社会性功能、交流能力及认知技能,根据个人或团体治疗的需要设计音樂进程并运用音乐创作、接受性倾听、歌曲写作、歌词讨论、音乐想象、音乐表演以及通过音乐的学习等诸多方式,参与多方法治疗方案策划及评估。”这个定义比较强调音乐治疗的形式。根据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音乐治疗的基本内涵。

1.音乐治疗的专业性

首先,实施音乐治疗的人应该经过资格培训。未经过资格培训的治疗师借助音乐进行治疗的行为,不应该被看作是音乐治疗。其次,音乐治疗是一种系统的干预过程,这是所有定义中都强调的。有资格的音乐治疗师经过对来访者或者团体的评估,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治疗计划或治疗方案。

2.音乐治疗的形式

美国音乐治疗协会对音乐治疗的定义中列举了音乐治疗的各种形式,这些形式可以大体分为两类:接受式和参与式。接受式包括接受性倾听、歌词讨论和音乐想象等。参与式包括音乐创作、歌曲写作、音乐表演和音乐学习等。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英国音乐治疗传统中有一种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方式,也可归入参与式。

3.音乐治疗的原理

研究发现,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受咨访关系和工作同盟的影响最大。音乐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应该也不例外。《音乐治疗定义》特别指出了要将借助音乐形成的咨访关系放在核心地位进行考察,通过分析咨访关系中的动力,有助于理解和帮助来访者。音乐治疗的原理当然不止于此。这一点正是本文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4.音乐治疗的目标

从上述三个定义中可以看到,音乐治疗几乎可以作用于人的所有方面:生理(躯体的),情绪的,社会功能的,人际交流的以及认知方面。如此宽泛的目标,其实是因为对音乐治疗的原理没有清晰的认识的原因。

5.音乐治疗的适用性

适用性的问题包含两个方面。首先,音乐治疗对哪些人或哪些问题有效,这个方面已经在音乐治疗的目标中讨论过了。其次,音乐治疗需要哪些前提?《音乐治疗》一书中列出了关于音乐治疗的六个假设,其中提到了许多前提。(1)音乐是一种普遍通用的媒介,全世界都可以发现它的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元素。(2)对音乐的心理、神经和生理反应不受疾病或损伤的影响。(3)人们可能在对音乐的反应中体验到各种情绪和感受,无论是预先作曲的音乐还是即兴演奏的音乐。那么,如果一个人有听力障碍或者音盲,或者无法从音乐中感受到任何情绪,是否就不适合采用音乐治疗呢?这是音乐治疗师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以上从音乐治疗的专业性、形式、原理、目标和适用性厘清了音乐治疗的内涵。结果发现,音乐治疗的原理不清晰,导致音乐治疗的目标和适用性不清晰。因此,对音乐治疗的原理进行深入的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二、音乐治疗的原理分析

音乐治疗之所以有效,乃是因为人的身心可对音乐发生各种反应。在这诸多反应之中,有一些具有动力学的含义。从精神分析的(也就是动力学的)视角考察音乐治疗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音乐治疗的原理。

1.音乐的抱持功能

抱持功能是英国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提出的。抱持功能是母亲对婴儿,治疗师对来访者的一种支持功能。婴儿在母亲的抱持下,能够安全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心理功能。与此相应的,当来访者开始修复自己的内在功能时,就会进入一种退行状态,在此状态中,来访者同样需要治疗师的抱持功能提供一个安全和促进成长的氛围。在谈话治疗中,治疗师通过态度和语言形成一种抱持氛围。

相应的,在音乐治疗中,音乐可以形成一种抱持氛围。婴儿在母亲子宫中可以得到最好的抱持,这时候就伴随着音乐元素:妈妈的心跳和羊水的声音。出生之后,婴儿首先使用非语言性的方式与妈妈沟通。儿童心理学和心理生物学已经证明了音感是一种先天特质。婴儿在发出的声音都有音调、音色、节奏、音强和旋律,而且,这些声音传递的是诸如饥饿、满意、想要睡觉等感觉。父母则会有本能性地给予反馈,并同样使用各种音乐元素。有经验的父母甚至可以通过婴儿的哭声分辨婴儿的不同需求:饥饿、需要换尿片、找妈妈、疼痛还是肺部练习,并给与回应。这种非语言沟通中存在的“沟通性音感”是亲子交流的重要特征。研究发现,如果没有机会进行这种早期沟通,可能会对婴儿情绪和认知的发展造成深远影响。正是基于人人都具有的子宫经验和早期亲子沟通经验中的音乐元素,音乐得以重新激活我们被子宫和父母抱持的感觉,进入安全自由的氛围中。

2.音乐的镜像功能

儿童成长需要来自父母的共情理解和恰到好处的回应。借助这种理解和回应,儿童得以确认自己的感受,发展自己的自尊,构建内在的健康自体。这是科胡特提出的父母的镜像功能。如果一个人的成长中缺少镜像功能,则会导致内在自体的残缺不全、虚弱和空虚。这样的人出于成长的冲动,就会渴望镜像,包括感受到与其他人融为一体(融合镜像),其他人与自己一样(另我镜像)和对方能够完全理解我(狭义镜像)。

音乐可以提供镜像功能,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完成。(1)首先,音乐与身体节律相呼应。身体的运行富有动静张弛的感觉交替,比如运动与静止、紧张与松弛、呼吸、心跳等,而音乐的节奏模式和曲调体系与人体的节律有相同之处。也有研究者认为细胞的主要运动方式是微小震动,而音乐的节奏可与此微小振动发生共振。通过音乐与身体节律的呼应,人们能够感受到音乐对我们的镜像。(2)其次,音乐与情绪展开相呼应。日本音乐美学家渡边认为音乐与情绪展开具有极高的相似性。比如,音乐与情绪都随着时间而展开,都是非物质、非视觉的,而且都具有内在的动力性特征。不管是倾听还是表演音乐,都能够感受到随着音乐的展开,人的情绪也逐渐展开,并最后聚集和释放。通过这种音乐与情绪展开的呼应,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对我们的镜像。(3)最后,音乐的规律性。儿童喜欢反复听某一个故事,因为他可以预测故事的展开和结局,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和掌控感。出于同样的道理,成人也喜欢反复听一首歌。不仅如此,由于音乐的规律性(这是音乐不同于噪音的地方),人们在听一首新歌的时候,也能够部分预测后面的节奏和旋律。这种可预测性会让你进入跟随(品味)-预测-确认-跟随(品味)的认知循环中,从而产生一种音乐跟随你而你也在跟随音乐的感觉,产生一种怡然自得,水乳交融的感觉。

或许正因为音乐这种近乎完美的镜像功能,可能导致自恋人格结构者会逃到音乐世界中寻求镜像,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那个边听音乐边杀人的疑似心理变态者。而许多以音乐为专业的人,比如钢琴家或摇滚乐手,会更容易沉浸在自恋状态中。这两个推测尚需要证据和研究的支持。

3.音乐的潜意识激发功能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概念。潜意识是人们意识不到的内心活动。这些内心活动影响我们,因为意识不到而无法控制。人们常常因为潜意识冲突而得病,精神分析的处理方法就是将潜意识内容带入意识中,从而获得控制。由于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心理内容通常是不被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所接受的,因此要想将潜意识内容意识化就面临很多的阻力。

音乐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绕开人的理性而直接激发潜意识内容。有些音乐治疗师认为人们对音乐的反应具有诊断价值,因为这反映了人们的无意识态度。音乐治疗有一种“音乐引导想象法”,它的标准流程是:初步访谈、导入(放松和聚焦)、聆听音乐、治疗后整合。在聆听音乐后的整合阶段,治疗师引导来访者说出自己所有的感知和体验。这种方法类似于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联想法。音乐治疗中的即兴演奏法,则可以通过让来访者自由地演奏,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来访者的即兴演奏通常会受到他的感受、念头、意象、幻想和联想回忆的引导。

带有歌词的曲子有时候具有特殊的影响力。某些歌词如此打动我们,就好像他们直接在跟我们的潜意识对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莫名其妙喜欢一些歌的原因。但是,这也会带来风险,治疗师可能无法掌控歌词对潜意识的激发和影响。许多音乐治疗过程不允许使用带有歌词的音乐,也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4.音乐的自我强化功能

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内心包含三个结构:本我(也译为它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的欲望和冲动,超我是道德规则,而自我则是跟外部世界打交道的,执行现实功能。自我必须调节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如果自我过于虚弱,无法调节三者之间的冲突,就会导致心理疾病。因此,精神分析治疗的一个目标就是强化自我功能。

音乐治疗同样具有强化自我功能的作用。音乐与情绪的展开相呼应,并可以激活一个人的潜意识。同时,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构成了一个规则性的框架,情绪和本能冲动可以在这个框架下表达,而不必担心失控。音乐的规律性框架给自我以力量感,从而增强其自我功能。中国古代孔子就提出过音乐的教化功能,应该指的是自我功能,而不是超我功能。良好的自我功能将人的欲望和情绪导向一种符合现实和社会规范的表达渠道,就好像音乐中蕴含的情绪通过有规律的节奏和旋律展开一样。

但是如果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出现问题——比如被列为禁曲的《黑色星期五》——则可能将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和死本能(以及攻击或自我攻击冲动)激发出来而无法控制,导致可怕的后果。

5.音乐的人格整合功能

精神分析认为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不断的整合过程。为了适应环境或者迎合父母的要求,我们常常要发展出与外界互动的人格结构。这些人格结构未必是我们的真实人格。如果外部的人格结构过于僵化,以至于我们自己都无法分清或者自由使用这些人格结构,就会导致人格的混乱和碎片化。精神分析的一个目的,就是将被压抑的内在人格重新激活,与外部防御性或工具性的人格结构加以整合。

音乐治疗同样可以达到类似的目的。《音乐治疗》一书中报告了一个厌食症的案例。随着治疗的展开,来访者用不同的音乐呈现了不同的人格侧面。第一个是用打击乐器进行的即兴演奏,用单调凌乱的声音将自己描绘为“有着咔咔作响骨头的无生命的骨架”,象征着干燥、紧张、无生命、僵硬、脆弱、不安宁、拒绝所有接触的“厌食症的自我”;第二个是用小提琴或钢琴的即兴演奏,描述着“流动的、涌流的、有情感的、能引起共鸣的、丰富的”的自我意象。来访者非常喜欢后者,却将自己的自尊和自我认同依附在前者上。通过音乐治疗,来访者逐渐将自己那个富有感情和生命力的人格侧面整合进自己的人格中。

三、总结与讨论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考察音乐治疗的原理,可以加深我们对音乐治疗有效性的理解。借助动力学的框架,音乐治疗的原理得以条分缕析地组织和澄清。在这个澄清过程中,能够让音乐治疗的适用范围清晰化,同时也指出了音乐治疗的限制。音乐治疗可以提供抱持和镜像的功能,可以帮助自我功能的强化、人格的整合和潜意识的激发。同时,音乐治疗的抱持功能可能会让来访者过度退行,音乐的非语言性和潜意识激发的被动性可能导致来访者不可控的反应,则是音乐治疗的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 Darnley-Smith, R.,Patey, H.M.著.梅晓菁,缪青,柳岚心译.音乐治疗[B].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10.

[2]沈靖.音乐治疗及其相关心理学研究述评.心理科學[J],2003,26(1),176-177.

[3] Winnicott,D.W.著.程亚华,王旭译.抱持与解释[B].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 Kohut, H.著.刘慧卿,林明雄译.自体的分析[B].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5]张婧,许昌泰.音乐治疗机制及其应用研究现状.新乡医学院学报[J],2011,28(6),788-791.

[6] Freud,S.著.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自我与本我[B].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作者介绍:1.刘永广(1984-)男,山东聊城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助理研究员,教育心理学博士,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研究;2.董春艳(1975-)女,山东聊城人,莘城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音乐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镜像治疗师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厄瓜多尔传统治疗师疗愈身心
咨询师带给来访者的礼物
镜像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肌肉紧张,六个拉伸动作来帮你
镜像
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中谈“共情”
镜像
帮孩子摆脱分离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