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慈善文化走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意义

2017-09-27 17:46郭见明王诗坦
教育界·上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意义

郭见明+王诗坦

【摘要】慈善文化代表着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文章围绕慈善文化走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与高中政治课实现有效耦合,从时代需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学生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三个角度探讨其意义。

【关键词】慈善文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意义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课题《挖掘当地慈善资源 传承中华仁爱文化》。 项目编号:JAS151462(福建教育学院资助)。

慈善文化主體现的是利他价值观。推进慈善文化,实现这一境界,是在“人性化关怀”氛围下创造一个富裕社会。慈善文化能够减少冲突,调和矛盾,从而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慈善事业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所以,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就要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的营造,需要有深厚的文化承载和激励。

慈善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形式,在人的内省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结合中产生和发展。各种各样的慈善体验活动是其物质载体。隶属于精神领域的慈善文化,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指引人们,外化为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自愿的、无条件的,不带有任何的个人直接的利益诉求。慈善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要求活动体验人是自觉自愿的,没有外在的强制力,主观意愿上就是有利于他人,客观上也有相当的目标达成。慈善文化最基本最核心的观念就是主张奉献、利他主义价值观。概括起来讲,慈善文化具有自愿性、利他性、实践性和广泛性特征。

慈善文化代表着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也积极顺应了和谐社会建设与公民社会发育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慈善文化的传承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那就是如何增强全体公民的慈善意识,培养践行慈善观的新世纪新型社会公民。学校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传承文化理念与思想的重要使命,中学政治课堂的渗透功效又是培育学生慈善意识和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让慈善文化走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意义深远,下面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其意义。

一、慈善文化走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是顺应时代的呼声

慈善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人文性鲜明的价值文化,其内涵涵盖爱心、人文关怀、责任感等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改革开放的21世纪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中国的慈善事业也有了新内容和新形式,这就决定了慈善文化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唱出更美的音符,辐射更多的群体。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弘扬慈善文化责无旁贷。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渗透功能在慈善文化的培育与传播中独具优势。促进慈善文化走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现二者的有机耦合,对于培养出懂慈善、爱慈善和行慈善的合格公民很有必要,顺应了时代的呼声。

(一)慈善文化走进高中政治课堂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需要

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高低有很多衡量标准,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新世纪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当前,我国虽然放开了二孩政策,但近三十年的计划生育国策影响短时间内不会改变,高中生独生子女群体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城镇的比例尤其高。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培育难度较大,过程较长,也就导致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容易出现短期的缺失,需要巩固提高。让慈善文化走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能够为当代的高中生群体创设良好的文化意境,提供内省的课堂平台。通过对高中学生开展慈善文化教育,可以让他们在外力的作用下不断实现内化,学会关爱他人,积极关注社会,实现个人关注点由单一到多样的转变,成长环境从相对封闭向社会现实延伸,进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二)慈善文化走进高中政治课堂是培养学生主动关爱他人意识的需要

对当代高中学生来说,学会如何与人交往,积极适应并融入现实社会是一项重要的生存能力。与人为善是社会交往正常化的有效保障,友善的人际关系能扩大社会交往的良性范围提高交往的信任度。为此,我们需要拥有一份真、善、美的正确评判标准,并指引学生乐于去关心和关爱他人,在实践中逐步树立正确的社会交往观。慈善文化进课堂,外化为一系列慈善活动,能够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善意,进一步升华当代高中学生主动关爱他人的善良情感,对当下的某些负面影响产生免疫力,弘扬正能量。

(三)慈善文化走进高中政治课堂是培育促善行善新校园文化的需要

目前,慈善理念在认知方面存在片面性,仍停留在传统的慈善理念层面上。存在慈善行为上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参与慈善活动的频率不稳定等问题。为此,需要对个体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和教育,将慈善核心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慈善文化走进高中政治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引导慈善行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开展关爱外来务工子女、校园慈善义卖、捐资助残、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助推蕴藏在学生中的慈善热情竞相迸发,提升慈善效果,进而形成促善行善的新型校园文化。

二、慈善文化走进高中政治课堂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系列价值准则倡导国民要拥有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慈心善举。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行动。慈善就是真正的爱国,它是人们彰显爱国情怀的实际行动,在爱别人、爱社会的小型活动中升华,逐步达到爱祖国的崇高精神境界。慈善文化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核心,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诚信、友善”具有共鸣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在个人的行为准则中,要尽力做到满怀诚信地与人交往,心存友善地对待他人。利他主义价值观则要求人们尽量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绝不损人利己。从这个层面上看,慈善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水乳交融,相互促进,显示出二者在内部结构和本质内容上的一致性。

乐善好施可以说是闽南文化中最典型也最具感染力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也最能体现出闽南人重情重义的人生态度。历史上对乐善好施的闽南文化性格影响最大的慈善人物之一当属晋江池店人李五。在教学必修一《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时教师,将李五“诚信经商,勤劳致富;热心公益,回报社会;慈善为上,造福于民”的事迹引入课堂,特别是增修洛阳桥的事迹:“明宣德六年(1431年)正月,新到任的泉州太守冯祯和晋江县尹刘珪发动李五捐资增高洛阳桥,这时距蔡襄造桥已有370多年。李五耗资数以万计,用3年的时间把长360丈、宽1.5丈的洛阳桥重修增高近6尺。李五重修工程巨大的洛阳桥,在财力和精力上都付出很大代价,然而他并没有以功自居。”以此为契机,向学生展示洛阳桥现状,进一步讲述李五纪念馆的相关情况,通过身边的乡土慈善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正确金钱观,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判断和选择标准,弘扬和传承以李五乐善好施的人生态度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精神,也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慈善文化走进高中政治课堂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创设人文化的情境,对于健全学生人格,提升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在育人上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教材内容本身具有德育渗透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高度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在高二“价值与价值观”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将巴菲特《我的慈善承诺》引入课堂:“我承诺:在我有生之年或去世时将向慈善机构捐出99%以上的个人财富。按美元计算,这是个数额很大的承诺。但相对而言,每天都有很多人向他人捐献了更多。”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慈善承诺值还是不值?经过激烈的讨论,实现思想大碰撞,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到:外国的企业家在处理个人财富上的做法值得深思、借鉴,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其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和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将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定位于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居于首位。这样的典型事例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候,能够净化自己的心灵、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升华情感,活出人生的精彩。思想冲突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认同他人的思维方式 ,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有助于学生坚守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提升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慈善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慈善文化的传承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新课题,让传统慈善文化、乡土慈善文化以及世界各国优秀慈善文化走进高中政治课堂,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慈善意识,塑造人格健全的新时代公民,也有利于促进校园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凝练校园文化新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义
有无冠词 意义大不同
有意义的一天
意义的猎手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0的苦恼
留学的意义
诗里有你
Confucius:Life with Many Meanings
HOW TO SPEND SUMMER VACATION 如何欢度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