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现象规律教学讨论

2017-09-27 00:59陈义刚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1期
关键词:高中物理

陈义刚

摘 要:本文简述了高中物理规律的特点,指出了当下对物理教学有阻碍的因素,最后以“电场强度”为例浅谈了对高中物理规律的探究成果。由于物理规律本就复杂难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让学生适应物理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物理规律、理解物理知识。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场强度;物理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7

物理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中的核心内容。由此可知,物理规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科学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物理规律知识。

一、高中物理规律的特点

(一)只能被发现,不能主观创造

通常情况下,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实验和思考就可以发现事物存在的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们只能被发现,不能被创造。我们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方法发现物理规律。归纳推理法从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推出事物的一般原理,能够体现事物的共性。演绎推理法由定义的根本规律出发,层层递进,从一般到特殊,逻辑严密结论严谨,能体现事物的特性。

(二)物理规律反映物理概念间的联系

物理概念组成物理规律,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物理规律反映各个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拿欧姆定理举个例子:电阻、电压、电流等物理概念组成了欧姆定律,研究导体时,可以通过测量电阻、电压、电流这三个物理量的数值来得到导体的性能报告。欧姆定理反映出电流强度和导体电阻成反比又与导体所受电压成正比,即反映了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

(三)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局限性

物理规律普遍具有客观性和局限性。由于物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是在实际的客体通过简化后得到的,而且实验人员对实验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和仪器自身的精确度都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所以物理规律只能够在一定的精确范围内反映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阻碍

(一)感性认识不到位

物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物质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也是当前被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基础科学。有部分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有思维障碍,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联系生活实际,将物理这门学科排除在了生活之外,把物理想象得过于复杂和专业,在学习前就对物理产生了恐惧心理。要想学好物理,必须要联系客观实际,实事求是,让学生以生活为基础,理论为依据,多动手勤動脑,增强他们的见闻,帮助物理教学回归生活。

(二)前学科观念的影响

前学科观念就是指在学习之前,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某些问题已经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概念。有些前学科观念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有些则严重干扰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比如学生总是认为一斤的棉花比一斤的铁要轻;在惯性分析问题上总认为惯性的大小和运动物体的快慢成正比;在摩擦力的探究中,学生总是认为摩擦力方向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而且摩擦力总会阻碍物体运动;在自由落体问题上,认为较重的物体比较轻的物体要下落得快。物理的学习就是将学生脑海中的错误意识消除换上正确的新的意识,如果不能达到效果,物理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三)不利的思维迁移和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迁移分两种,一种是先前学习的知识对后续学习的顺向迁移,另一种是后学知识对已学过的知识的逆向迁移。思维定势是指大脑被外界多次刺激后产生的固定的思维方式。思维迁移和思维定势都有可能对学习造成不利影响,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教会学生变通地学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三、高中物理教学对物理规律教学的探究

(一)建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老师毕生致力于教书育人,但当前的应试教育模式将知识功利化,“填鸭式”教育成了老师应试教育下的无奈之举。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尝试着摒弃传统的开门见山直接切入重点的教学方式,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慢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解答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老师这种抛砖引玉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知识点,比起死记硬背效果更显著。就拿探究“电场强度”这节课为例,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我不直接切入重点,而是问他们是否清楚电荷相互作用力的产生原理。之后让学生带着疑问看到课本上的图14-5。通过他们的观察,很快发现电荷A和电荷B在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相互影响。学生分小组讨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让他们大胆假设,然后小心论证,在一问一答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掌控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课时感觉听懂了,换个题目又不知如何下笔。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明白物理规律的深层意义,防止学生只记住公式而不能将公式灵活地运用在各种题型上。以“电场强度”这节课为例,电场强度的公式是E=F/q。对于这个简单的公式,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下公式的内容,也不能仅仅告诉他们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成正比,与电量成反比这个事实,而是要让他们明白是如何推倒出这个公式、得到这个结论的。

(三)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成立范围和条件

物理规律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成立的,它具有自己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学生往往都只会一味地套用公式而不管公式在题目中是否试用,使得考试成绩不理想。在“电场强度”这节课中,学到真空中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E=KQ/r2,该公式的并不是对于所有的静电场都是适用的。在学习这节课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调“点电荷”这个概念的相对性,严格上说点电荷是不存在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简述了高中物理规律的特点,指出了当下对物理教学有阻碍的因素,最后以“电场强度”为例浅谈了对高中物理规律的探究成果。由于物理规律本就复杂难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让学生适应物理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物理规律、理解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雷怡.以“电场强度”为例 谈高中物理规律的教学[J].中学物理,2013(04)

[2]房迅.高中物理规律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范增.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怎么学
高中物理解题中推理法的应用
“新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高中物理功能关系应用例析
未来教室:高中物理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实验
高中物理课程特点及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