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妹
语文学科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它既不是语言学,也不是文字学;既不是政治课,也不是文学理论、文学创作课。然而,语文学科与它们都息息相关、互相渗透。不但如此,语文还联系着广阔的现实生活,联系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乃至一个民族的生态、心理、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等等。
高中语文教材作为承载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载体,它就不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学习用书,它被赋予了太多的使命和责任。正是因为其特殊的身份,近年来高中语文教材也不断地在改编以顺应时代的变化,但不管其怎么改编,任何时候它仍然是严肃的,就像一位正襟危坐的长者,使得学生不能或不愿去靠近它。所以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搭建一座美丽的桥梁,让学生走近教材,融入教材。要完成这一工作,我们语文教师就要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语文教材。
高中语文教师重视语文教材的理由有二:一、高中语文教材是我们学习语文、提升语文能力的范本,它不仅有大量语文方面的知识,还有德育、美育等功能;二、高中语文教材一直是高考命题老师的宠儿。从近三年江西的高考试题来看,除了有传统的隐蔽些的课内向课外迁移的题目外,还有大量直接考察考生对教材是否熟悉的题目,如2013年江西高考第20题就是请同学按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所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尽管高考命题老师对教材情有独钟,但是我们很多学生对教材却不是十分热衷,甚至敬而远之。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也许是我们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没有深入研究,没有做好引导工作。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做,才能让我们同学爱上高中语文教材呢?
首先,要在学生和语文教材之间搭建桥梁,教师就要充分了解我们的语文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学习的主体——学生,如此才能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在这里我想先谈谈教师对语文教材的使用。小学语文教学界很有些知名度的窦桂梅老师曾说:“有时我们说教材不过是个‘例子,‘例子不等于是法律,不等于是圣经、圣旨;教材更是一个‘引子,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应该把教材看作‘引子,引发你去学习,引发你去陶冶,引发你去思考。”的确,语文教师要以教材为“引子”,引发同学去求知去求学。在上《孟子》选读章节的时候,我发现孟子的文章论辩充分、气势浩然,很多章节都是议论文的典范。故在讲授这类文章时,我不仅从内容上去教授学生,更注意引导学生从写作思路、行文结构等方面去把握,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写作手法。这样的课文它就不再是一篇单一讲解孟子思想的文章,它可以引导学生写作规范的议论文。如果我们教师在上课前都能充分分析每篇课文的特点,那么每篇课文都可能成为点燃学生学习激情的火种。
其次,要让学生爱上语文教材,就要让他们在教材中找到兴趣点,这个兴趣点可以点亮整节语文课堂。我们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他们讨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他们厌恶传统的课堂分析。所以在课堂上要少一些“满堂灌”、“一言堂”,多一些巧关于教学内容的巧妙设问,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答案。记得在上《祝福》这一课的时候,我没有按照教參上的传统上法,分析祥林嫂的性格、悲剧根源等,而是在分析课文之前直接设问:是谁杀死了祥林嫂?是自杀、他杀,抑或是谋杀?这个问题一抛出后,整个教室立马就炸开了锅,连平时不爱上语文课的同学也立马正襟危坐,开始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假设自己就是福尔摩斯,就是柯南,请他们从课文中找出线索,快速破案。结果同学读课文特别认真,没有放过任何的蛛丝马迹。同样是让学生找细节,析形象,谈根源,只是换了种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就有天壤之别。同样,上《雷雨》这一课时,我也设计了一个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你怎样看待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结果上课效果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同学们仔细地在文章中找细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下课铃声响了,他们还不让我下课。其实我们教材中选择篇目都是很经典的,只是有些篇目时代的痕迹明显些,不大对我们90后的胃口,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灵活些,可结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惯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用这些巧妙的设问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就不排斥语文教材,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语文课堂。
再次,语文教师可以在对教材全面把握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大胆的改编,允许学生对课文中的人或事有自己的另一种见解,这样的互动会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众所周知,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们的语文课堂怎能离开想象力,怎能离开创新精神?我们90后学生充满活力,激情四射,正是创新的黄金年龄。鼓励他们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无疑会让他们更亲近教材。在我的课堂上,对课文再创造可以是续写,可以是改编,可以是对教材的另一种解读。比如我会让学生讨论荆轲刺秦为什么会失败?刘兰芝那么漂亮、贤惠,她的婆婆为啥不喜欢她?你如何看待屈原之死?李密的《陈情表》真的有那么感人吗?鼓励学生质疑,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就再也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收了,而变成了积极寻宝探秘的探索者。他们一旦找到一点光亮就会高兴地嗷嗷大叫,有了这样的成功经历,哪怕是一次,他怎会觉得我们的教材是面目可憎的呢?
最后,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我手写我心,“文如其人”,读他们的作品就是和大师对话,和灵魂对话。要充分利用这些名篇去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感受诗仙太白的高傲超脱,读《定风波》,感动东坡居士的豁达乐观;读《声声慢》;怜悯易安居士的漂泊孤苦,读《水龙吟》,为稼轩的壮志难酬而愤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么多好的作品就静静的住在我们的教材里,只要我们好好的去品读、吟诵它们,我们怎么会不喜欢?
高中语文教材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重视它,不去引导学生重视它。如果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正确定位自己,用心搭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会爱上语文教材,爱上语文,爱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