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兴盛
【摘要】培养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能够主动阅读,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多加思考,学会质疑,提高阅读能力。其次,營造宽松的阅读氛围也有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总之,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
【关键词】小学语文 ; 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82-01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又是相互关联的,只有真正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有哪些方法呢?
一、注重个人阅读兴趣的培养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意义在于发展自己,培养情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自己知识范围和整体素质,而不是为了应对考试。对于小学生来讲,真正理解阅读的意义,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足以推动他产生强大的阅读欲望。学生的求知欲又是各不相同的。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又应当采用不同的具体措施。有些学生好胜心强,就可以找一些他所不了解的难度较大的知识来考一考他,难倒他,同时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最后再悄悄地告诉他可以去阅读哪些书籍。这样一来,完全可以调动他的好胜心,并将这种好胜心转化为积极阅读的动力。有些学生比较好动,不爱读书,一看到汉字就头晕。就可以推荐一些漫画书、小人书之类的既有文字又有图画的“有趣”的书籍,让他们首先接近书籍,亲近书籍,再来阅读其他纯文字类书籍,慢慢地把他们对书籍敬而远之的心态调整过来。有些学生很内向,不爱读书,就爱看电视。面对这些学生,就应当和家长取得联系,赢得家长的支持。同时,在班级内部开展一些群体性读书活动,吸引这些学生加入到群体活动中来。
二、从课文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是凭借课文进行的,课文是教学的主要资源,但是阅读教学不能以让学生读懂课文为最终目标。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中教材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而不是被教材所束缚。教师教的得法,学生学得扎实,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文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课程资源。因此,阅读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学”的能力的重任,是语文这门基础工具课的基础教学。作为基础教学,不能只使学生学得一些现成知识,而应着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切实的教会学生学习,掌握运用学习的工具和方法。教与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机结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就“教”的过程来说,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同时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通过教,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学”的过程来说,学生是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一种独立的、主动地认识活动。教师的教只是外因,学生的主动学、善于学才是内因,内因则起决定性作用。
三、注重多读,感悟、品味语言,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再自由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阅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田园风光”低语缓读出流连山乡村野的舒畅。尔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写好批注,读出自己的体会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并有了自己的独特体会,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时的所疑、所感、所想。如我在教学《不用搀扶》时,让学生先针对课题质疑:①谁不用搀扶?②为什么不需要别人的搀扶?③从中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精神?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读文,在文中去寻找答案,并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自己最感动的词语或语句,在文中写出自己的不同体会,最后品读交流,从而体会帕尔曼身上的独特人格魅力,悟出面对挫折,要用顽强的毅力去面对的人生道理。采用这种批注式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会、避免了枯燥的说教。既让学生品味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去面对困难的人生哲理,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五、开辟时间,为良好的阅读兴趣提供保障
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大量的积累过程,是通过长时间的阅读实践才能养成的。将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纳入班级制度建设的视野,是保证学生每天都有充裕阅读时间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是早间读,为保障学生的阅读量,我们班每天利用早自习的时间开展“阅读十分钟”活动,学生们通过领读、朗读、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方式进行阅读; 二是课间读 ,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安排半小时间的时间,开放阅览室、图书室、微机室等场所供学生自由阅读。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专用时间”,教师在这一时段内不允许上课;每一名学生都必须自己寻找或者去相关场所阅读书籍,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或者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措施的完善,同学们的阅读热情极其高涨,使人惊喜。
参考文献
[1]冯茹;小学生阅读能力纸笔测验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郭里红;强化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J];贵州教育;2010年10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