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性是写作教学的理想状态

2017-09-27 12:23宋树磊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9期

宋树磊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写作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要把学生当成真正的写作主体 。 二、要把写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交给学生。 三、要把叶圣陶的至理名言“平日训练能注意学生个性,因势利导而陶冶之收效自必更巨”作为我们行动之本 。 四、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就需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写作。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让写作课不在是禁锢学生的心灵和思维的囚牢,而是开启学生张扬个性的殿堂。

关键词:尊重个性 写作主体 个性化写作 自主性和能动性 创意性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4

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是当前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課题。作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其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究其主要原因,不是教师水平低,更非学生智力差,而是教师的指导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学生因生活的环境的差异必然会产生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不同认知和理解。因此,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尊重个性是写作教学的理想状态。在写作教学中该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把学生当成真正的写作主体

语文写作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主体的浓厚兴趣是写作得以成功的前提。很多教师都习惯于让学生按统一要求进行写作,认为这样老师容易批改,也便于讲评,能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做对学生——这个真正的写作主体,是极其不公平的,当然也不符合学生写作的基本规律。综观近几年来的中考作文,大都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多角度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碰撞出写作的火花,引发写作的潜质。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很多教师会引经据典,引用名家名篇,学习这些名家的谋篇布局及语言运用引导学生鉴赏品味,这是好的,可以增加学生的写作技巧,但我认为这样有时反而限制了学生的自己的思维,让学生陷入统一的模式中,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缺少真情的文章还有什么感人之处呢?我想在教师在引经据典的同时,如果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让学生亲眼去看,亲身体会自然、社会的种种变化,学生一定会对身边的自然和社会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写作时就会把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写入文章中去,这样的写作才是学生自己的文章。因为写出的文章包涵学生自己的心血和情感——这也是学生自己个性得到张扬,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体现学生是写作的主体。

二、要把写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交给学生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信息论来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全仗学生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离开学生主体的主动精神,信息既不能输入,也不能加工,更谈不上信息的输出了。然而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为了应试我们也有很强硬的理由,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主体内在需要。因此,必须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

要教会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真是感受,那么日记、读书笔记、小评论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写作就是依靠发现,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索,而不是消极地接受任务。如果教师只满足在课堂上传授写作技巧,收效肯定不好。因此写作的经验、技巧乃至规律都需要学生自己能动地去探索发现,写作的快乐也就在此,否则写作的“成果”全成了别人嚼过的剩饭。

三、要把叶圣陶的至理名言“平日训练能注意学生个性,因势利导而陶冶之收效自必更巨”作为我们行动之本

1.尊重个性,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

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几个作家,而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

2.尊重个性,要点燃学生的作文激情。

语文老师可率先垂范,亲自“下水”作文,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以写作见长的老师一定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说得出经验和技巧,而且是学生乐意接受的。师生之间能就写作的具体感受进行交流,达到心灵的撞击、共鸣、磨合与默契。试想,当一个班级乃至一座学校形成了一股热爱写作、交谈写作经验、探讨写作经验的良好风气,谁能相信写作文在这个班级或者这座学校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3.尊重个性,要注重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差异。

老师要摸清学生作文水平,建立个人写作档案,评价时要重过程,看发展,可充分发扬民主,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对一些“后进生”,教师要努力去发现他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4.尊重个性,要搭建作文展示平台。

比如,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精致的作文本,写上自己的非凡之作,以供交流;班级可以设论坛、专栏,既可以评论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年级可以出优秀作文选,让优秀作文变成一个一个的铅字,供人传阅;学校要有文化社、广播站,搞辩论,办演讲,让有写作专长的学生一展风采。总之,给学生的机会要多,舞台足够大,才可以形成强力磁场,让学生展示才华,调动兴趣。

四、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就需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写作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个性,妥善培养个性,积极发展个性,为学生开辟发展的空间。如何引导学生个性化写作呢?我是总结了一下几点。endprint

1.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要做真人,首先应该说真话,中学生心理单纯,生活阅历肤浅。因此,反映在习作中自然难以做到立意深刻。教师不能要求学生陈义高,析理深。学生习作只是一种书面语言的练习,只要将意思说清楚,写明白就行。少了“中心明确”的制约,做到我笔写我心,我口诉我情,学生会尽情释放自己的心灵,写岀真情真意。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选材要典型,那么很容易造成学生胡编乱造或随意抄袭的后果。这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真实乃作文的生命,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实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触,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由此可见写作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是多么的重要。

2.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敢说敢写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曾这样诠释写作:“什么是写作?写作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②由此可见,卡夫卡所推崇的写作是一种张扬学生个性的写作。而传统的做法常常是教师带着学生明确作文要求,回忆课文或短文中的写作方法,归纳出几条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逐条对照完成习作。它最大的弊端就是程序的封闭,教师的包办包替,训练的整齐划一,一次次的作文,学生总是重复着别人的话,重复着《中学生优秀作文选》里的话,唯独没有自己的心里话。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开他们的想象的翅膀,而不是用程序化的条条框框去封闭学生的心灵,泯灭他们的想象力。

3.引導学生发散思维,创意性写作

学生作文,往往缺乏新意,其中相当程度表现在内容的类同上。例如写老师,大多会写老师带病上课,或辅导差生;写同学,就写他(她)助人为乐或拾金不昧……这种现象,当然,这也与传统的命题有关。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对德国夫妇带着小孩去租房,房主说:“我这房子不租给有小孩的人。”正当这对夫妇垂头丧气的时候,小孩瞧瞧房东说:“爷爷,我没有孩子,只有一对老人,你租给我吧。”房东微微一笑,立即答应了。原来,这位房东是怕小孩吵闹,打扰他休息,所以一开始就不想将房子租给这对夫妇。但当他发现这个小孩很聪明可爱时,他放心了。③同样一件事情,夫妇习惯常规思维,没能租到房子;小孩则换了一种思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中学生缺少的正是孩子的这种创新思维方式。

为激活学生思维,命题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化大题为小题,化远题为近题,化深题为浅题,在形式上做到自由活泼、灵活多样。多题选择式、半命题式、自由命题式都是较为可取的。当然,还可引导学生跳出相同思维的圈子,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方向、视点、层面去选材、构思,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如布置学生围绕“书”写一篇习作。学生可以写买书、包书、借书、还书、补书、藏书等等。这样,教学合一,作文就会“新”起来,个性的火花就会迸发出来。

4.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表现见闻感受

《课标》强调:“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新意的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④表达形式的灵活多样也是个性作文的重要体现,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引导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的内容,用不同的文体进行表达,启发学生用自己喜爱的体裁方式表现见闻感受,可体现习作个性。引导学生对同一场面,同一人或事物,改变一种方式来观察思考,变换角色表达。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传统的结构章法,可用不同的观察顺序、切入点,尝试用新的布局去表现。

尊重个性写作是一种理想状态的作文教学,“考场八股死,创新文章活。”作文的新意就在于个性。在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让我们的作文课不再是禁锢学生心灵和思维的 囚牢,而是开启学生张扬个性的殿堂。惟其如此,才会有更多的具有真情实感、个性鲜明、思想丰富的文章涌现。

参考文献:

《陶行知教育名篇》

②《新课标实施中作文教学的得与失》

③百度文库

④引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