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地理学教学方法改革

2017-09-27 02:00赵文娟杨世龙和克俭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

赵文娟++杨世龙++和克俭

摘要:在国际和国内文化地理学研究不断拓展,高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全面推广的大背景下,文化地理学教学改革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文章在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块教学、案例教学、双语教学、野外实践教学、专题地图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改革途径,以期为文化地理教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地理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伴随全球化、信息化和生態化的大步推进,文化呈现出全球化与本土化并存的局面,国际文化地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而随着我国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以及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不同文化层面的需求,文化理念、文化形式和内容等都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2]。同时,高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全面推广,对文化地理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业已成为必然。

2. 当前文化地理学教学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国内高校课堂以来,文化地理学呈现出学科体系日益完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科研与教学队伍逐渐壮大的特点,目前已被很多高校人文地理及相关专业列为专业课程。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新的文化和环境问题不断涌现,传统的文化地理学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紧跟时代步伐,适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高校地理教育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当前高校文化地理教学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在沿用传统“满堂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由于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往往造成课堂知识传授的脱节;其二,教学内容多以教材为中心,不重视相关资料和信息的及时更新和补充。课堂教学依旧采用“照本宣科”的模式围绕传统内容展开,既不关注国内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当前有关的热点论题,也不注意了解全球性的文化地理问题和发达国家相关研究的最新动向,使教学沦为“老生常谈”、“和尚念经”;其三,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忽略了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助益作用。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部门地理野外实习,但仅在区域地理实习中部分涉及文化地理学的相关内容。在未来的文化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如何在延续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如何实现课堂教学和野外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对文化地理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3文化地理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

3.1实行模块教学

模块教学法亦称专题教学法,其最突出的特点为选择性,以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取舍为基本特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模块教学更加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以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为依据,打破教材原有的章节体系和顺序,对教材或课程重点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划分,确定各个部分的专题题目,以专题内容为基本的教学单元,并围绕该单元内容展开深入分析和讲解[3]。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文现象分布演变和空间规律的学科,具有地域性、社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突出的特点。教材编写时大多围绕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和文化整合等研究主题展开,以期使学生在掌握相关概念、理论和原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重新对文化地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设计,共设置了6个专题模块,包括文化生态、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文化区、文化景观与文化产品、物质文化地理以及精神文化地理。各个专题模块相对独立、各有侧重,但同时又紧密相关、互为补充,共同构建起文化地理学的核心知识和基本原理架构。

3.2注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启发式问答”,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发展,哈佛大学商学院于1870年率先实施,之后被推崇为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模式。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主题知识性和抽象性较强,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讲授有关概念、理论和原理,更要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和归纳总结,方能对区域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双向作用和互动规律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案例教学法的科学运用,不仅能够深化研究主题、突出研究方法,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既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理论的提升,同时还有利于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的改进。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其一,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案例要紧扣研究主题、体现时代特点,富有启发性和典型性,突出地方特色[4];其二,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从案例的呈现与讲解到设置疑问、提出问题,再到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到教学评价和反馈,各个环节之间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教师应根据需要适时加以引导,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顺利承转。

3.3引入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教育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迎接现代科技革命的挑战对高等院校提出的新要求,旨在通过双语课程的开设,为社会培养较高质量的具有一定国际应用和交流能力的人才,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5]。文化地理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文化地理学是一门外来学科,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才将文化地理学引入高校课堂。该学科无论是在研究内容、方法或是技术手段上,大多都是从国外引进,经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后应用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学科建设,双语教学无疑将有益于深入了解该学科的研究历史和发展脉络;其二,20世纪中叶文化地理学迅速发展时期的大量成果均是由英文撰写的,我国在教材编写时借鉴了国外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论著,通过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全面把握国外文化地理学的先进思想和理念,提高学生阅读和占有英文文献的能力,促进该学科东西方思想的大融合;其三,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开展双语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就业竞争能力,而且有利于与国际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动向保持同步,进而促进该学科的发展。endprint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需注重双语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依据不同的专题模块选取难度适中的英文资料,做到既能使学生接触到真正的学科前沿,扩展其知识和视野,又不至于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的兴趣;其次课前预习环节必不可少,教师需提前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前阅读英文资料,做好读书笔记;最后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中英文讲授的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等灵活掌握使用中文和英文的比例,強调专业知识和英文水平的同步提高。

3.4强化野外实习环节

地理学的专业特性决定了野外实践是本科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培养合格地理专业学生的重要内容[6]。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建设的地位日益凸显,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正确解释文化因素在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特色文化建设、聚落景观形成、生产分布和能源开发等方面的作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而文化地理学作为一门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为突出的学科,野外实践无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野外实习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感知和探索自然环境与人文事项的机会,便于学生把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和记忆,在有效把握野外调查方法和调研技巧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化地理野外实习过程既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通常包括以下主要环节:(1)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择合适的实习地点,摸清实习地点的基本情况,成立实习小组,拟定调研题目,以及制定详细的调研路线和具体的时间安排;(2)实地调研。根据拟定路线到达调查地点,按照各小组选取的调研题目展开实地考察工作,进行基础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所获取的数据必须客观、真实、具体,能够反映调查对象的基本特点;(3)资料的处理和分析。调研结束后各小组对调研内容展开讨论,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撰写实习报告,最后进行汇报、点评和总结。

3.5将专题地图和现代媒体有机结合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而地理学习的灵魂正是对地图的阅读和使用[7]。专题地图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地表达出来, 使其具体化、形象化,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目标的实现往往依赖于以多媒体技术为标志的现代媒体,其优势在于借助影音文件,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主题知识性和抽象性较强,将专题地图和现代多媒体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不同文化区分布和特点,文化景观的形成和演变,文化现象的传播和融合,以及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等,通过直观、生动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图文并茂的形象呈现,使学生很快进入场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其空间思维的同时,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4结语

随着国际化、信息化的不断加强,地理专业的发展需要知识面广、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作为人文地理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地理学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抽象性和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课程教学中必须以现代化的、灵活多样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取代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模块教学、案例教学、双语教学、野外实践教学、专题地图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原理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文化地理学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学科发展和高校素质教育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天凤,李宏芸. 高师人文地理教学改革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院报,2008,23(2):88-91.

[2] 周尚意,孔翔,朱竑编著. 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

[3] 陈铁夫,呼东燕. 高校实施专题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利弊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院报,2014,11(5):102-105.

[4] 赵文娟,杨世龙. 案例教学法在文化地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J].教育教学论坛,2015,(20):261-262.

[5] 陈龙高,康建荣,杨小艳.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双语教学研究[J].安徽农业通报,2014,(20):129-134.

[6] 陆林,王莉等. 试论高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的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3,18(5):65-69.

[7] 王秀红. 地理学习中的读图与绘图[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8):43-4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MZ059);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XT412003);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12CJ002)

作者简介:赵文娟(1975-),女(白族),云南省大理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地理和民族生态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