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润禾
【中图分类号】G633.3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大爆炸,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年代,创新创造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突出的核心能力。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世纪中,每个希望追求成功的人,必须具备出色的创新思维,积极营造一个精彩的智慧人生,才能在激烈的时代竞争中赢得胜利。 创新能力泛指个人创造新事物、新概念、新产品的能力。具备创新能力需要以出色的創新意识为基础。创新意识就是面对问题、矛盾和困难时,敢于破除习惯性思维,突破传统陈规,勇于探索新思路、新观念,积极创造新成果的思想观念。
一、改变传统误区,再谈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这一教学理念常常被提及,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却走进了“创新怪圈”,产生了误区。
1.创新精神不但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几种思维方式的综合。比如: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开拓性、前瞻性的眼光和思维;别具一格的新颖创意;善于联想;善于打破思维惯性;善于从旧有事物中创造新的事物或观念;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2.培养过程简单粗暴,实施过程脱离生活。教育的本质要求学生们到生活中去,到社会去,到广阔的生活空间去,去搜集、去调研、去体验、去证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定然会碰上各种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如在《沙漠中的绿洲》这课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了相关内容后,把目光聚集在如何保护水资源,如何真心水资源上来。但是,课堂上一味说教就显得枯燥乏味。而让学生在课后的日常生活中就所见到的水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亲身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善于鼓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这过程便是一种创新。
3.教师教学一尘不变,学生也需耳濡目染。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良好榜样,从一个教师身上所发散出来的创新精神足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其次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要体现出创新的精神,包括对传统权威批判、敢于突破旧的教学观念和习惯、逆向思维、标新立异、力求创新等。
二、把握学科特点,萌芽创新精神。
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责无旁贷,而创新人才首先应具有创新精神。在我国语文新的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各类学习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搭起了很好的平台。
首先,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点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可以使学生涉猎各科知识,将使学生置于一个广阔的思维舞台上,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而思想的解放和学习的自由是萌发创新精神的最佳环境,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解放孩子的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这种生活的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学活动是萌芽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肥沃土壤。
三、锻炼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那么,在语文的学习活动中应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就如第一板块中所指出,创新精神是多种思维品质的精神,笔者认为需要锻炼学生以下几种思维品质:
1. 善疑勤思,锻炼批判性思维品质。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批判使人思考落后,发现落后,认识落后;批判也使人向往创新,追求创新;批判的基础是怀疑。从怀疑到肯定,再由肯定到怀疑,人们不断认识自我,经过多次螺旋,人类又在创造崭新的观念。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常常会搜集或者编制学生易凡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和悬念,质疑和批判教师“给定”的答案,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创新精神产生的心理基质。使学生感受到“新”、“奇”,由此培养他们的思维。
2.四通八达,锻炼发散性的思维品质。
多数人的习惯思维方式是朝向一个方向的,如果我们能够把看问题的方向倒过来,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是逆向性思维。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分析和看待事物,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认清问题,从而找到更多创新的途径。
比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中有一篇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中就介绍了从横切面切苹果的方式。切苹果可以换一个方向,思维更需要“换一个方向”。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内容,感悟创新奥义之后,也想到了“斜着切”,“倒着切”新颖的切苹果方式。
3. 博可求新,锻炼广阔性的思维品质。
通常我们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思考事物,如果我们能够把思考的空间放大,从一个更大的范围来思考,就可能发现思维的创新点。
思维的广阔性是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应能引导学生在广泛地学习相关知识。把思维变得更广阔有许多方法:比如联想法、关联法、视野提升法等。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是利用“关联法”设计的整合性课文内容,比如一个单元都是关于国内各地风光的,一个单元都是介绍历史人物的。在课文内容学习之外,我们也可以联系地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内容,比如模仿课文内容,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地方,或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物所处历史背景等等。
4.存新存异,锻炼整合性的思维品质。
创新某种意义上,就是资源的巧妙组合,善于整合资源,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创新。人类发展中的每一项发明,每一项科学试验,每一项制度的创立,每一个企业的诞生,本质上都是对资源以不同方式整合的结果。
在设计语文个性化作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整合各个学科的内容。比如文字绘画同时呈现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动手做做小实验,将课文里枯燥的科学性知识,直观体现。在《雾凇》这一课里,同学们了解到了水从汽态直接变成固态的凝固过程,就对类型的自然界里的变化方式产生兴趣。低温的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其他的液态呢?这就启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探索欲望。
四、延伸教学阈限,根植创新精神。
那么,是不是语文教学中做到这些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想不然,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要让思维方式根治成一种精神,更需要我们延伸教学阈限,融入生活各个方面。当“创新”成为思维习惯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反复练习,积极克服思维的惰性,克服思维的懈怠,才能永葆创新的活力,才能真正具备“创新精神”!我们应该把创新融入日常生活,不要把创新看成是一件大事,创新其实就在你的身边,多留心一下你的周围,你就会发现创新的机会无处不在。
总之,语文教学为基础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注入了一股活力,搭建了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平台。语文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特点,以身立教,积极钻研,深入扎实地开展教学活动,只要方法得当,就会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为中国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种下一颗饱满的种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