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摘要】我国高校长期德育传统方式是比较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播,即:阐明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范畴,探究道德规范产生、发变化的历史必然性,论证道德规范体系的结构和职能。它强调的是社会的道德评价原则和标准,忽视了道德的实践和感悟。以“社团”为依托开展德育实践教学是通过我们多年教学实践找到的一种比较适合民办院校德育实践教学的一种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社团 德育 实践教学
【分类号】G641
目前,高校德育教学主要是解决理论知识的传授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理论上进行说教;真正将理论知识融化到思想灵魂,还要靠课后的消化和感悟。这就需要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感悟、深入认识,在这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普莱坦斯基也认为,“单纯追求知识,而不顾及情感发育。可能会产生技术和学术上的进步,但忽视道德成长。过多地追求责任与意志训练,可能会形成实用主义. 但是如果没有知识和情感的话.可能问题解决的过程会比问题本身更糟糕。”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理论、感悟、实践是思政课教学的三个必要环节。
德育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在教学形式上或者教学内容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目的是落实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的 活动。只要教学形式或教学内容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确实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就可以认定为实践教学。[1]近年以来,我院积极探索提高德育实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以“社团”为依托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以“社团”为依托的实践教学的思路
1.1、传统的德育实践教学的弊端
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德育实践教学形式是利用假期由老师带着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三下乡”的实践活动,由于学生多,老师少,出于安全的考虑,只能从众多的学生之中选拔少数学生代表参加,受场地等条件的制约,每年大学生能够参加一两次社会实践已属不易。这种实践活动具有缺乏经常性、持续性和广泛性的弊端。并且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老师少,精力有限,无法对每个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指导,实践效果不言而喻。 [2]出于安全考虑, 当前各级学校由于面临过重的安全压力,被迫取消了大量对学生发展极为重要的实践活动、集体活动、社会活动等,严重背离了教育自身发展规律。[3] 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实践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安排中尽管设计了德育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但是由于各种现实的原因,不得不停留在计划中。没有真正落实的实践活动,学生没有真正把课堂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学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实践教学模式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学生的参与率要尽可能的多,尽量让全部学生有机会参加实践活动。如果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机会能够参加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就容易形式化。第二,让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把学生的积极调动起来。第三,实践活动有计划性、经常性。让学生把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机会从多方面认识自己和社会。德育实践教学形式不能千遍一律,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的特点实施发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形式。
1.2民办院校的学生特点
民办学院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具有自己的特点: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重视社会实践。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民办学校的多才多艺者比較多,社会活动能力和参与意识比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比较强。他们一进大学的校门获得了相对独立和自由的环境,同时在“就业难”思想的影响下,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特别想提前积累社会经验,为今后就业增加砝码,因此同学们参与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很强。民办学院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思维活跃。但是,部分学生自我定位不准,依赖性强;表现为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同时,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惯被安排,对自身的生活缺乏独立性,对外界的诱惑缺乏自制力,来到大学之后表现为把对家庭的依赖转化对学校、对老师的依赖,以至对网络的依赖,更有部分学生有迷恋上网聊天等不良习惯。
基于以上原因,经过长期实践,我院实施在传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依托“社团”开展实践活动。大学校园社团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共同兴趣、爱好和追求为纽带,以举办各类活动为载体,以满足自我归属需要、交往需要、娱乐需要和成就需要为目的,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大学生非自愿群体,是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实现能力和角色转型的重要载体。依托“社团”开展德育实践教学具有长期性、经常性、参与率高的特点。
1.3以“社团”为依托的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
我们在教学中调查发现我院学生参加社团的比例较高,特别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超过90%上的学生参加一或两个社团。学生对社团的广泛的参与性有利于我们依托“社团”进行德育实践教学活动。
大学社团种类庞杂,数量繁多,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众多的社团中进行筛选,选择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联的社团作为实践的载体,比如摄影协会、记者协会、义教队协会和书法协会等等。在所选择的每一个社团配备一个认真、负责、对学生有爱心的青年教师作为他们社团的指导教师,对社团的活动的进行指导:如指导社团的每个学期拟订实践教学计划,确定实践活动主题,并且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指导。[4] 在指导社团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有困惑的地方直接与教师商讨,加强了学生和老师密切的交往,增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老师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生活中、和理论上的困惑,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与社会。endprint
在实践中,以“社团”为依托的德育实践活动避免了实践教学中组织不一、参与率低、管理混乱、协调不畅的局面。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的社团,参加实践活动中积极性高,在活动中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的过程中,同学们对自己、他人、社会有更深一步、更清晰、更全面的了解。
二、以“社团”为依托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方式
因此,德育实践教学不仅仅指课外实践教学。我们通过以“社团”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内和校外实践活动,我们在教学理念上积极探索并重点实践“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三合”即指三个结合,德育实践教学与学生相结合、与实际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
首先,德育实践教学与学生相结合。德育的前提是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答学生关心的各种问题,使指导实践教学能最大限度的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由于教师需要对社团进行指导,与学生联系较多,教师对很多学生的一些基本状况都比较了解,打破了以前思政教师与学生陌生关系状态。
其次,德育实践教学要与实际相结合。教师要对校情、市情、区情、国情、世情有充分的了解,并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为此,要加大信息量的储备和捕捉。利用新媒体的作用,了解最新的信息动态。指导以“社团”为单位组织学生研读,了解国家形势和最新动态。这样避免了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存在片面
的认识。
最后,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了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增强认知能力,社会调研方法是“请进来,走出去”。应请兄弟院校有关专家或市委讲师团成员到我校做专题报告。聘请对应导师:当地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共青团干部、律师、司法警察等担任我院社会实踐导师,接名单、受聘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指导。
基本内容是:通过劳模、道德模范导师的现身说法,引导学生以劳动为荣,在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建功立业;团干导师、关工委导师引导学生如何融入时代、增强素质,为投入国家建设、展示现代青年风采做好准备;通过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关心青少年的制度和对青年大学生的期待和希望。律师、司法干警自身的法律实践,引导学生知法守法,提高对法律的认知水平。介绍我国监狱、劳教所的现状和社会违法犯罪情况以及被专政对象的改造情况,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以“社团”为单位组织学生社会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到有关单位参观考察并进行现场教学,比如我院的社团“青协朝阳义教队”每学期定期到当地中小学进行义教活动,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监狱和劳教所参观学习,更深刻地了解这个社会。
三、“社团”为依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场所专门化
为了满足德育实践教学需要,我们在校内专门设立了德育专修室,在学院附近设立了多个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比如:中小学、福利学校、政府部门以及村委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专门为各个社团的德育实践活动提供场所。在校内,我们定期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实施对学生的心灵上的感悟,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主要采取了艺术感染、影视欣赏、热点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道德的基本原理。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更多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红片播放和红歌欣赏:红片是指我国拍摄的爱国主义影片;红歌是指歌唱祖国的歌曲。专修室可储备并定期播放我国各时期的电影电视片,由各个社团联合组织定期播放。在校外,每个学期由社团自行组织定期到这些实践教学基地比如中小学义教活动、敬老院帮扶活动、参加农村劳动,体验农村生活,这些课后实践教学活动给同学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现,为他们了解社会提供了渠道。
四、以社团为依托的德育实践教学效果
4.1提高了德育的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加强了师生的联系,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增多,感情加深,对学生的思想状态也了解多些。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与教育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假如师生感情好,老师的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的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表扬和批评在融洽的师生感情中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同样,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深深地喜爱教师,很多学生都把教师当成了自己的良师益友。进而由爱老师转变为爱他所上的课,进而爱他所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自从实施以“社团”为依托德育实践教学模式以来,每学期学生对课堂教学评价的优秀率超过了90%,课堂学习学生“抬头率”明显上升,老师能够轻易地叫出很多学生的姓名,了解其基本情况,良好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改善课堂氛围,理论学习空气浓厚,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到“我要学”主动状态。通过这几年试验,实践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热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人际交往中的困惑会主动寻求方法解决,会更客观、全面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提高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适应、沟通、协调等各种能力。
4.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社团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社团组织活动中提高了认知能力。通过农村的劳动生活,了解新农村的发展状况,也能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辛。学生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生活也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热情,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对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促进作用。
提高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可否认,当前社会上,多元文化思想的冲击,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各种信息蜂拥而进,部分学生在各种现象面前,变得迷茫,没有方向感,有的学生因此在看待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时变得偏激和盲目。 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是因为大学生没有全面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美好事物,没有亲生感受美好道德情操的熏陶。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地安排提高道德素质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达到远比理论说教效果更理想。也提高了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组织,学生积极性较高,在实际活动中遇到问题都要自主研究解决。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校德育实践教学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也是教育的归宿,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德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教学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变化趋势,关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和迫切需要理解和解答的思想政治问题人手,开展理论及实践教育。德育实践教学实施过程,既要充分发挥作为主体的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作为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