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祺+++蔡应心+++何立斌+++王林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课题,青年专项课题,课题编号:14Q14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79-0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坚持产教融合发展。走开放融合、改革创新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道路,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1]这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高等院校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现实需要。面对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人才紧缺。究其原因,是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文着重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念下,探讨我国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及问题,并探讨创新型人才的研究。
1.我国高校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现有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上,不断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和教训,不断引用、吸收、借鉴、消化、转化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涉及学科门类众多,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教育层次。其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人才为目标,整合课程资源,在保证理论知识扎实为前提,压缩部分课程学时,提高应用能力课时,加大应用实践类课程。大学本科阶段,三年学习理论知识,一年进行实践技能学习。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注重顺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利用双导师制,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科研院所、企业定期派专业人员来校为学生授课,指导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合作科研院所、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并为学生提供在校学习期间的部分或全部生活费与奖、助学金,学生毕业后,根据协议到培养单位就业。[2]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分阶段让学生去企业实践,将企业岗位需求与学校专业设置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交替进行。[3]对于我国高校而言,特别是专业技能较强的专业,此类“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有助于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可熟练认知、熟练操作,锻炼出一批创新型人才。
2.我国高校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知识更新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的当下,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仍然存在现实问题。
我国现有观念禁锢了高校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涌现出许多新兴企业和新兴产业,但我国现有观念,特别是重视学历、重视本科院校水平,轻视能力、轻视职业院校等观念,严重禁锢了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用的格局。职业院校产学研用提档升级,急需与社会各种企业、行业合作,然而社会这种唯学历唯出身的观念,对创新人才培养不利。
我国高校层次结构不合理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我国现有高校办学层次来看,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职业教育型。针对职业教育型高校来看,有分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但高等职业学校仅限专科层次,没有本科层次以上的职业教育,没有形成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同时,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分布不合理、比例不协调。上述均从高校层次结构上严重制约了创新型人才培养。
“三不对称”限制了高校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所谓“三不对称”是指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市场需求不对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对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不对称。专业设置不瞄准行业、产业需求,必将导致人才培养的不适应市场需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适应,必将导致人才不能满足职业需要的技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不协调,必将导致两者脱节、人才培养链断裂。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改进措施
我国高等学校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若想快速发展,必须运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纳入现代职业教学体系下进行改革和发展。笔者认为,应从如下角度研讨与实践。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崇尚一技之长,引领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面对我国经济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转变人才观念、用人观念,不唯学历论唯能力论,崇尚一技之长,将技术与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重视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在高等职业院校中提档升级,将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提升新高度。
高校分类改革激活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通过分类改革高校层次,将地方普通高校改革为应用技术大学,将高等职业学校从专科到本科,再从本科到专业硕士的道路打通。同时,探索专科、本科学分互认,改革招生渠道,可招收基层一线人员入学,改变单一学苗结构等。从体制上,根本激活高校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
“三对接、双证书”支撑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三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双证书”即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不仅要求获得毕业证书,也要求获得行业认可的职业资质证书。通过“三对接”、“双证书”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将上述内容与行业需求、职业需要、生产急需的人才培养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校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我国改变传统人才思想,分类改革高校层次,通过“三对接、双证书”支撑,从而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 2014年6月16日
[2]刘爱萍,张文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3]何靖泉,熊丽华.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辽宁高职学报.2008.10
作者简介:宋祺(1985-),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建筑法规等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