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对江苏省2006年至2016年三大产业GDP增加值和增长率的分析,初步展示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结合江苏省经济政策与发展现状,总结发现三大产业以下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能耗与结构转型,就业岗位与区域发展,扶持奖助力度。为此以科技创新为突破点,健全农业监督与管理体系,促进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绿色发展;三大产业;江苏省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正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发展,2017年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首个绿色发展试点,使奉行绿色发展的实践更进一步,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我国政府也随之出台了许多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旨在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号召,履行绿色经济发展的承诺,将绿色发展深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江苏省是经济强省和经济大省,在生产总值增长放缓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绿色增长成为江苏省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从江苏省三大产业结构变化与现实出发,探讨当前江苏省三大产业绿色增长的难题与挑战,试图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一、江苏省三大产业绿色经济发展问题
在全国GDP增长速度趋于放缓的前提下,江苏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总体趋势在平稳上升,而增长率却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上升速度较快,但增长率仍在下降。
1.第一产业
(1)农业生产能力提升空间较大
江苏省2016年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已达到6379.9公斤/公顷,远高于全国5452.1公斤/公顷,但低于北京、上海等某些地区,仍具有一定差距。在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两个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提升空间较大。这也表现为城镇农业生产能力与农村农业生产能力的较大差距。同一省份,较发达的农业地区实现了高度现代化操作,落后的地区仍面临技术落后问题。江苏省为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增长必须攻克区域农业生产发展不均和农业科技难题。
(2)农产品质量问题应得到重视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食品安全重要表现就是产品质量的安全。食品无毒无害保证公共卫生,关系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产品质量问题关乎全体公众的生存与发展。现在农产品问题表现为滥用化学药品促进农产品生长,质量不过关制约经济发展,滥用有毒有害物质导致食品中毒。这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问题的关注,以保证减少甚至杜绝农产品质量问题,减少食品安全隐患。
2.第二产业
(1)落实主要领域减少能耗问题
工业化中后期,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仍占有相当比重。江苏省存在大量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节能减排成为考核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江苏省正在鼓励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绿色循环经济,加强对高耗能产业的监督和管理,对节能减排不达标的企业予以限期整改,以推动江苏省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江苏省各级政府都将淘汰落后产能和降低污染物排放作为重要目标。
(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难题
江苏第二产业规模一直位于全国各省份第二产业前列,主要行业的规模已超万亿。从三大产业结构比重来看,江苏省产业结构距离高端产业结构仍有一段距离;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来看,苏南、苏北差距愈来愈大,发展较不平衡;从产业转移情况来看,三大产业区域承接转移能力仍待提高。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进行缓慢,江苏省需要重新调整部分产业布局。
(3)发展动能与供给要求的矛盾
经济发展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第二产业发展动能与公众对传统制造业的要求相比,稍显不足。传统工业的品质与性能已与现代高新科技产业相差甚远,迫切需要新的发展动能,传统工业的供给侧改革已势在必行。
3.第三产业
(1)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我国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第三产业视为服务业。饮食、美容行业的迅速发展为低学历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难题。江苏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快,就业比重迅速提升,已经形成大规模的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产业。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江苏省的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数量还可以进一步增加。
(2)苏南、苏北区域发展不平衡
苏南苏北在产业增加值比重有很大差异;同时,第三产业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存在地区差异。苏锡常等苏南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远远超过苏北地区,成为全国热门的第三产业就业选择地区。
(3)第三产业扶持奖助力度不足
对第三产业的金融扶持和其他服务形式的扶持已成为众多城市吸引投资的关键之一。以南京市为例,近年来人口流入量呈减缓态势。在法律法规或政策支持上,缺乏细致明确的规定,导致部分监管环节存在漏洞。
二、江苏省三大产业绿色经济发展对策
1.第一产业
(1)以科技创新为突破点,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一大法宝。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农业技术的相关研究,对农业类高等院校的技术研究进行资金投入,重视培养农业领域高等人才。
(2)健全农业监督与管理体系,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
无论在第一产业的污染问题还是食品安全问题,都与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密不可分。政府对农业监管环节的薄弱会表现出重大的消极影响。第一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具有滞后性的特征,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负面性。偏远地区可能成为政府与市场监管的盲区,必须加强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双重监管,力争从源头杜绝违法违纪行为。
2.第二产业
实现与新型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第二产业转型升级
高耗能产业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加工、电力生产和供应、钢铁和水泥等加工行业上。摘掉高耗能的帽子有赖于使用能源的改变。大力提倡使用可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降低过高能耗的排放。降低清洁能源价格水平,降低煤电交易成本,理顺煤电价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与新型产业的融合发展。
3.第三产业
(1)增強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江苏省作为劳动力输入大省,吸引了国内大量的劳动力,而这一劳动力群体集中在苏南地区。从空间发展上看,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够充分,在将来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苏南苏北的差异也将导致苏北人口向苏南地区转移。
(2)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减少产业发展差异
对于减小江苏省居民收入差距,政府的政策重点应放在解决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型农业、加大惠农力度等方面。收入差距扩大会约束生活方面的服务业发展,约束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江苏省内面临着突出的南北发展不平衡状况,导致居民收入不断扩大,边际消费递减,影响了第三产业的绿色增长。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J].中国金融家,2015,(11):13-16.
[2]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J].理论与改革,2016,(01):1-6.
[3]王红.从片面追求GDP走向科学发展之路--江苏地方发展绩效考评机制创新的启示[J].消费导刊,2009,(21):53-55.
作者简介:葛业静(1996- ),女,安徽宿州人,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公共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