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幼儿课程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2017-09-27 12:48彭泽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7期

彭泽芳

摘要 在幼儿的教学课程研究中,儿童作为主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从而实现新的儿童观、教育观的落实,推进儿童主体性的发挥。

关键词 幼儿课程 幼儿主体性 能力发挥

【中图分类号】G610

1.研究儿童行为的意义

幼儿课程理论的根本是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课程的价值取向首要表现在课程中含有的教育理论和所反应的教育目标上,所以说课程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不言而喻的。新的课程理论把以前的教育理论进行新的融合,强调家长和学校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在对儿童的行为和思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把儿童的发展作为首要目的。所以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许多的课程研究领域中普遍存在。

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指的是儿童作为积极参与社会角色分工之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来参与项目的研究和管理,从而实现社会生活的理论与实践的构建。从这方面来说,在儿童的研究方面范围更具有广泛性,研究的能力更具有认可性,研究价值更具有凸显性。在本文中以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含义,是要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导地位,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儿童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认知观的形成。

2.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基础

在1899 年,著名的瑞典学者爱伦·凯(1847-1926)曾经预言:“20 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在一个世纪已经过去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儿童的生活和习惯,与此相对应的是,幼儿教育在今天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新的儿童观

人们往往把儿童看作是“小大人”,视为空白的纸张,不管是在欧洲中世纪的“原罪说”,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都把儿童看成是成人的雏形。这些传统的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儿童作为一个新的个体,在新的儿童观念中主张尊重儿童的个体性。

(2)重视儿童权利的保护

随着《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公约的相继颁布,儿童权力得以正视。

(3)师生地位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儿童的地位和老师的地位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的师生地位是以老师为中心,逐步转向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跟随儿童的成长。全部的改变表现的便是对儿童主体性的正视与保护。

(4)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支撑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从老师为中心的传统理念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根据怀海特的理论,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很重要,要充分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避免知识的僵化,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知识,认识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更好的运用。

3.先进幼儿园课程的经验

(1)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中,认为儿童的认识要通过其本身的主动性和外界环境对儿童本身的刺激的交互作用,从而来实现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该理论强调儿童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作用,重视儿童的心智方面具有的吸引力。

(2)在陈鹤琴的课程中,强调“五指活动”,即采用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该理论强调儿童在成长的过程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不断认识新的事物,不断实现认知能力的增长,并且鼓励儿童学会分工合作,实现共同进步。

(3)皮亚杰式早期教育方案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海恩斯科普课程,该课程的核心就是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创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以发展所必要的一系列“关键经验”为中心,从而实现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而促进儿童的学习。在海恩斯科普课程中,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和实践性的相结合,整个课程的结构是以儿童自由安排的区域活动为重点。例如活动内容和活动材料的选择,通过有效的时间活动,以及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从而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关键经验的获取。

(4)瑞吉欧教育体系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理论体系,把儿童看作是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来作为研究对象,在“项目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以儿童为中心,老师作为支持、帮助和引导的角色来向研究人员——以某个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共同存在的疑惑问题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在以上介绍的各种幼儿教育理论体系和课程方案中,都比较重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要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儿童主动性学习的重要性,必须要对儿童对外部环境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4.以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课程中的表现

滚动(科学活动)

以幼儿园的中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活动的方式。孩子们在日常的自由活动中,往往喜欢把物体在地上滚动,由于物体的形状因素,一些物体容易滚动,但是有一些物品总是会偏离目的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容易产生疑问,老师便可在此机会下,进行适度的引导,从而实现儿童的自我探索能力。进而实现活动的目标:即物品滚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活动的准备材料:圆柱体的滚筒和方形的纸盒。活动过程:按照儿童平时的玩法,在一个区域将两个物品进行滚动,这时候老师可以提出一个要求,要儿童把物品传递到对方的手里,然后进行计时,来比较哪个物品更容易传递到对方的手里。在老师提出疑问后,把参与活动的孩子进行分组讨论,分别得出答案。老师在充分听取孩子们的答案以后,进行科学而又简单明了的解释,并且鼓励孩子们主动探索,分别尝试不同形状的物品,慢慢地孩子們便会在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答案。虽然这些答案是很简单明了的道理,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极有重要意义。

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老师在活动过程中,要仔细的观察和记录孩子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孩子们的兴趣点,孩子们的疑问处,通过对孩子们的研究,提出疑问,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奠定基础。

阶段二:要注意通过活动可以给孩子们增长哪些经验,例如获得的启发和见解。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

阶段三:总结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来展示研究成果。

5.课程中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应该注意的问题

(1)活动的难易程度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评价,相信给予孩子们自由,他们会带来惊喜。

(2)孩子作为学习的个体,具有学习的权利和能力,老师作为孩子的同伴,不可以过多干预孩子的行为。要学会静静的站在一边观察和感悟,才能从中有所发现。这样在以后的教学课程中才会有新的突破。

(3)研究范围不能太局限。孩子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课程理念,其研究主题不仅仅只停留在科学活动领域,要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给予其自由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探索积极性。该研究活动旨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培养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去获得知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 席小莉,袁爱玲.“儿童作为研究者”的兴起与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3(4).

[3] 于忠海.让儿童成为研究者[J].学前教育研究,20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