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教育中的应用

2017-09-27 19:16王静文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应用教育

王静文

摘要:有别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模型,双因素模型在对人类的心理健康分类上还加入了被传统心理健康模型所忽略的易感类型和有症状但满足类型。目前,该模型在青少年人群中得到了证实,主要可以分为:以低的心理疾病症状和高的主观幸福度为特点的积极心理健康者、低的心理疾病癥状和低的主观幸福度的易感者、高的心理疾病症状和高的主观幸福度的有症状但满足者以及高的心理疾病症状和低的主观幸福度的疾患者。尽管,在四个分类中积极心理健康者占大多数,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相当一部分的易感者和有症状但满足者,通过恰当的引导这些群体是可以转化成积极的心理健康者的。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类型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将主观的幸福度和传统病理学指标相结合,可以有效的促进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教育;应用;主观幸福度

【中图分类号】G441

关于心理健康的诊断,在传统上往往只被简单的划分为有心理障碍、无心理障碍或者是与负性结果有关联三种诊断结果,忽略了患者的年龄,主观幸福度等一系列指标,因此存在绝对的缺陷,诊断结果的有效性不能保证。近年来,有国外的学者认为判断心理是否健康时,应当把心理的病理症状与主观的幸福度结合在一起,由此提出了关于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

1.传统的心理健康理论

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模型往往只是单纯的以病理学为基础,把心理疾病的判断标准简单的分为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这样的诊断评估在一定意义上把心理健康当成了心理疾病的附属品,存在许多不足。第一,对患者判断的标准过于依赖患者的临床表现,评估标准相对单一,导致一部分心理健康处于中间水平状态的人群被忽略;其次,没有考虑到人类自身内在的体验,一些易感者或者有症状但满足者往往可以通过一些自身的积极力量自我复原。

心理疾病与心理健康是两个独立的维度,幸福感除了可以鉴别处于心理健康中间状态的个体,还能够维持并且促进个体健康水平,在个体积极的体验中地位重要,因此,十分有必要在传统的心理健康理论中加入幸福感这一指标。

2.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

关于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是指为了更加精确、准确的评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类型,而在传统的心理病理学的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了主观的幸福感指标的新型心理健康判断的模型。主观的幸福度主要由认知成分(生活的满意度)和情感成分(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构成,其中,生活的满意度是指评价者依据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生活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作出的整体性的评估;积极情绪是指一些高兴、感激、激动等充满正能量的情绪;消极情绪则是指悲伤、失望、生气等给人带来负面影响的情绪。

国外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了证实双因素模型的合理性,采用了先以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为基础,再参照以往的研究来建立起不同的检验模型,以此对比说明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的有效性的方法。模型一是单因素模型,即构建一个潜变量使其能够代表总体的心理健康,消极层面的指标呈现负因素负荷,积极层面的指标呈现正因素负荷;模型二是双因素模型,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和消极的心理健康两个潜变量,积极心理健康潜变量对应的是主观幸福感的三项指标: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的情绪、消极的情绪,同时考虑主观的幸福感的内部维度的积极情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之间的相互联系。

3. 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状态

有研究者根据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以及一些相关理论,把学生的心理的健康状态分成了四种不同的类型:完全心理健康者、易感者、有症状但自我满足者、完全病态者,其中,绝大部分被试者属于完全心理健康者达到68.2%,其次是易感者比例为22.9%,接着是完全病态者5.7%,最后是有症状但自我满足者3.2%。研究结果和以往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的研究结果十分相似,再次证明了该模型的可实施性以及合理性。

完全健康的人比有症状但是自我满足的人在身心健康方面表现出来的状况更好,主体所能感知到的幸福感和身体的锻炼往往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锻炼可以给主体带来积极的情绪,而积极的情绪又可以预防注意出现焦虑等心理疾病的症状,同时,经常进行锻炼的高中生比不进行锻炼或者锻炼力度不够的高中生的主观的主体幸福感更强,伴随着锻炼时间的不断增加,锻炼在中等的强度时,效果要明显优于锻炼处于低强度和高强度时。

从学业方面来看,完全健康者不论是在出勤率还是学业成绩等方面都要好于易感者,在易感者看来学校在长远目标中的地位并不那么重要,因此在这方面的自我管理的动力就不足,而完全健康者和有症状但自我满足者对学校的归属感强烈,他们的参与度往往较高,并且学业成绩通常来说也比较优异。

4.关于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在实践中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群体在学校中的发展,对于青少年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有着重要意义,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把心理健康状况的类型进一步细分,使实际的可操作性更强,同时为临床的诊断提供了依据,也为学校在制定新的政策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具体来说,首先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拓宽了筛查的人群,区分了有症状但自我满足的人和易感的人,使得在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时可以更加准确,另外,对干预方案的评估制定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对这两类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就应着重从提高主观幸福感入手,提高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真实的学业水平,以此减少他们不必要的心理落差等等;而对于完全病态的患者,干预的重点则应当放在对学生控制点水平的把握上,不仅要增加主体自己的心理弹性,同时还要对主体父母的内部控制进行干预。其次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还起着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以预防青少年群体出现心理健康疾病,保证青少年群体始终健康的心理状态。

结束语:

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给我们在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研究上带来了很多启示,但同时我们还应从客观事实出发,将理论结合实践,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海曼,熊俊梅,段晓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9)

[2]海曼.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教育中的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

[3]董文婷,熊俊梅,王艳红.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中国高中生实证调查[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01:88-91.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应用教育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