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
新课程背景下的不少语文课总觉得有些“变味”:语文的外延在不断扩大——语文中有德育,有美育,有哲学,有生活,等等;语文的人文性在不断地张扬——诗意语文、深度语文、情意语文,各种流派各种口号层出不穷。
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言意融合的独特韵味。它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是文本的“言”,通过语言本身的内在魅力震撼学生。第二,是文本承载的“意”,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的东西打动学生。第三,“言”与“意”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行为交融在一起,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感与美感。第四,是作为言语主体的“人”在言语实践中的个性色彩和审美取向。
视点一:追求语文课堂的静水流声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超越功利的纯粹的课堂,是心与心的融通,情与情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师生彼此浸潤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享受着语文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
1、让课堂回归平静
新课程背景下的许多语文课,细细梳理,归纳各种要素,我们很快便可以得到一种“范式”:课前让学生们充分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说,能读,能唱,能演,充分展示素质。课堂上必须有现代教育手段。教师能像导演一样,穿针引线,让这台“戏”演得热闹而精彩。
2、让“君子有口又有心”
新课程背景下的许多语文课堂,说几乎一统天下。自学交流是说,合作学习是说,探究学习是说。难怪有人说,现在的语文课是教师在说课,学生在说学。
笔者并不是反对说。说也是语文的重要能力,理应好好培养。但应该有个度,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特别是要注意“动口”与“有心”的结合和统一。什么是 “有心”?“有心”就是一种深度的思考。语文课就要做到深度思考与恰当表达的有机统一。教师决不能鼓励学生有话就说,想说就说的习惯,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不作深入思考的习惯,这也是浅薄语文的温床。语文课也要理直气壮地喊出“为思维而教”!语文课固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并不摒弃或排斥逻辑思维,课堂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要注重,这样的语文课才有魅力感和厚重感。
3、让学生学会倾听
听是语文的一项重要能力,但是被许多老师遗忘了。在许多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同学的发言,不听老师的点拨引导,只顾自己在“倾情表白”。
学会倾听,养成倾听的习惯,是语文课堂回归本真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会倾听,首先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别人。让学生学会在认真倾听,认真思考后再作交流。再次,要注意评价的多元性和多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在课堂上,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应有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自评,还可以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视点二:追求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去培养素养,涵养情感,发展智慧,感悟生活?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越来越淡漠,甚至失去了必要的耐心去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根本谈不上去品味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去体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篇外意,言外情”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让学生能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让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主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也是被千百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首先要让读回归课堂。“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涵情,以读导学”要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自觉的追求。
2、让“语文的方式”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
要让语文姓“语”,这是有识之士达成的共识。但是怎样让语文姓“语”?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教了二十年语文,作为一线的教师,笔者以为让“语文的方式”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关键。现实的语文课堂中充斥了太多太多的非语文的方式。教师总喜欢让学生去表演,演人物、演故事、演情景,称之为开发多元智能;教师总喜欢让学生去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不管这种资料与课文的主体知识是否有联系,称之为开发课程资源;教师总喜欢让学生去做多元的作业,可以画画,可以唱歌,可以采访,可以阅读,称之为语文实践。
视点三:追求语文教学的真情实感
让孩子心灵感动是语文课的价值取向之一。儿童不应当只是为了受教育才出生的,把儿童一味当作学习工具来对待,是对童年不该有的忽视和摧残。如果孩子们失去了心灵感动的能力,那将是民族莫大的悲哀。如何让孩子的心灵感动?只有充满真情实感的课堂才能让孩子的心灵润泽、感动。
1、让语文课堂成为真实的课堂
所谓真实,是指真实的教的过程、真实的学的过程、真实的情感历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的过程被淡化了,许多教师甚至不敢教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还美其名曰“自主学习”。笔者认为,没有引领就没有教学,没有差异就没有发展,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要名正言顺地为教正名,要旗帜鲜明地鼓励教师去钻研文本,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然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通过教学设计转化成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转化是“简约而不简单”的过程,是教学的客观规律,我们要自觉地遵守。
2、让语文课堂成为朴实的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的许多语文课堂更喜欢追求所谓的精彩。不管是“预约的精彩”也好,还是“无法预约的精彩”也好,都不能刻意地去追求,更不能过分地去追求,要合理地把握好度,要正确地理解精彩。笔者以为,语文课堂的精彩应该是语文本身的精彩,应该用“语文的方式”创造语文的精彩。不要用非语文的方式去追求所谓的设计新颖、方法独特、手段现代。
语文课的朴实还体现在对感情基调的正确把握。有部分语文教师很会煽情,动不动就慷慨激昂,动不动就泪眼婆娑,一堂课上教师的感情变化之多、之大让学生实在难以适应,效果恰恰适得其反。笔者以为,语文课的感情基调要平实,要注意蓄势涵情,要逐步进入情境,让学生充分体悟、感受,然后才能“辞动而情发”,否则语文课就会变得“贫血”、“缺钙”。我们不能把“煽情”仅仅看作是一种操作技巧、一种课堂教学的构成元件,可以任意拆卸、搬用和重新组装,而全然不必顾及不同教学现场的不同情感氛围与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情感特征,忽视课堂情感应当源于儿童、教师的心灵感动——心灵是否真的感动,则是一种生命原生态的存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