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平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中学信息技术课也面临着改革的需求。将协作学习模式应用到中学信息技术课中,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章先简单阐述了协作学习的基本内容,又在分析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协作学习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上的初步构建,并提出了其在实施过程中的需要重现的关键内容。
【关键词】信息技术 ; 协作学习 ;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51-02
一、协作学习模式的概述
1.协作学习的内容
协作学习就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同小组中的其它学生进行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一起共享。其中协作学习通常包含着四个基本要素,即协作小组和成员,以及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而它的基本模式则包含了以下七种不同的形式,分别是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
2.协作学习模式的作用
协作学习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所以协作学习对于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实现小组学习的目标,可以采用对话讨论以及争辩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在学习中采用协作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二、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
1.错误认识
在当前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最明显的问题还包括了在信息技术认识上的错误。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信息技术课可以等同于计算机课程。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课不光包括了计算机知识的内容,还有其他很多的知识,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检索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不能片面的认为同计算机课程一样。
2.教学方式落后
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下,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多以讲解为主,教学的手段单一,再加上教师缺乏专业的信息技能训练,不具备良好的信息技能素养。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被动的处于接受书面知识的学习,根本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中学信息技术课写作模式的应用策略
1.协作学习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初步构建
协作学习的实施基础是建构主义学的理论,在这种新的理论指导下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地位都有着很大的转变。首先表现在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理念下课堂实践的主导者,而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其次是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锻炼。最后是要重视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营造出适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上初步构建协作学习模式,要从以下四个阶段开始。
(1)准备阶段
协作学习模式构建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明确教学的目标和学习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学习的目标,再结合学习的实际内容明确学习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并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在准备阶段中班内的学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组,接受学习的任务并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
(2)实施阶段
协作学习模式构建的实施阶段,主要是协作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也就是在学生进行完分组后,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对各自学习任务的探索。当有同学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之中进行探讨和分析,如果还是找不到解决的方法,还可以向教师进行求助。
(3)评价阶段
协作学习模式构建的评价阶段,主要是学生对小组的协作学习活动和完成情況进行评价。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个代表进行作品展示,并对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进行讲解,重点突出过程的创新方面,在小组成员讲解完后,其他小组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再在各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评价。
(4)总结阶段
协作学习模式构建的总结阶段,主要是教师对学习活动的总结和反思,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活动策略进行修改和完善。教师要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合作总结,并奖励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对其余各组也要进行鼓励。除此之外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找出协作学习中的不足和问题,写出在协作学习下的完成学习任务的感想。教师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对协作学习的活动策略进行不断地完善。
2.协作学习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应用关键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上,要想取得协作学习模式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还需要教师重视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选择合适的课题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采用协作学习模式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目标的要求下,选择合适课题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协作学习模式中去。只有选定了合适的课题,才能使教学目标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才能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发挥出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大优势。
(2)合理分组
采用协作模式进行学习的关键就是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采用不同的分组标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遵循取长补短互帮互助的原则实现各小组之间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学生集体,那么在进行分组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合理的分组。
(3)实现有效的监控和评价
要取得在协作学习模式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还需要重视对小组学习的监控和评价。教师应该对各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并正确运用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营造出你追我赶共同努力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评价是决定协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能仅依据小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还要参考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合作的情况,以及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是否提出有效的建议等,要采用阶段性的评价方式进行多次评价。
参考文献
[1]秋荣荣.浅谈协作学习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求知导刊 2015
[2]宋炜鹏. 信息技术课中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初探[J].内江科技 2010
[3]郑复铭.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