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菲
中学语文教学中曾流行过这样三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究其缘由,惧怕文言文,是因为时代久远,当时人们的语言系统与今日不同,许多字义、句法都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理解,就像现在上了年纪的人难以理解网络语言一样;惧怕周树人,是因为文章思想的深刻含意以及其作者所处语言表达的转型期,语言表达风格也和今天有一定的差距;而惧怕作文,又是什么原因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过选择素材,选准角度,制造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具体展示如下。
教学生认识自我
设计目的:中学生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对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敏感、自尊、叛逆、孤独、脆弱、烦恼、竞争、奋争等成为这个阶段学生的特征。他们常常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或过高估计自己,骄傲自大、盲目乐观;或看不到自我的优点,觉得处处不如别人,产生自卑心理。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学生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作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明白“个我”与“群我”的不同,明白“表我”与“里我”的不同,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摆脱迷茫,追求人性的完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以美国女摄影师凯利·康奈尔的作品“Double Life”來帮助学生认识“个体认知”这个主题。课件回放:
女摄影师凯利·康奈尔的作品“Double Life”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拍摄项目,每张照片都是由两张胶片扫描后通过Photoshop后期拼接而成,每张照片的两个主人公也都是同一个模特。性别与身份,理性与冲功,自我与表象……底片的叠加不仅仅是影像的重合,更是时间与空间的相融,数字处理让Donnell有了更多讲述故事的空间与可能,使她得以从全新的角度来探究“个体认知”这个复杂得多的主题。
下面是部分学生习作的片断感悟。(有删节)
①每个人生如白纸,死亦如白纸,其间书写又或是擦去的,是因人而异的。生在怎样的家庭我们无可选择,但人始终是有一种向上追求的精神,姑且称之为欲望,于是我们奋斗——原本只是希望能够填饱肚子,慢慢地发现我们也需要利,需要名,需要站在社会的上层,我们冠冕堂皇地说需要被人尊重。不可否认,有追求总是好的,但扪心自问,得到了这么多,难道不需要代价吗?或许我们也曾骄傲地拍着胸脯说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慢慢发现只要稍微俯身便也是自己想要的,终于我们的纯真傲气慢慢殆尽,终于我们也受名利的奴役,终于我们也成了曾经我们所鄙夷的那类人,但我们却总会说:生活,它还在继续。
②鲁迅曾经彷徨过,歌德曾经疯狂过,贝多芬曾经自杀过,但他们都顽强地战胜了自己的消沉和软弱,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都坚定地走向了真理,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一句名言说得好:“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处境绝望的人。”
③我有集图的癖好,有一个U盘里装得满满的,都是图。里面有很多小孩的照片,或哭或笑,都让人满心欢喜。
每个孩子都是奇异的恩典,给人的欢喜都是新奇的,甚至让人有些感动。
我时常在想,我以后要做什么呢?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很少有过一个长远的计划,因为连预言也不知道世界会怎样。当下最清晰的目标就是去上大学,去支教;去感受大山里的朴实,去听听雪域里如梵语的书声,去看看那些像春雨里洗过的太阳般的紫红色的笑靥。
我时常想:如果我能活很久,很久,我可以像安徒生一样,娓娓道来小人鱼不计回报的爱,我可以绘声绘色地告诉男孩们梁山好汉、罗宾汉、阿童木勇敢的故事,我可以为女孩们写浪漫的神女峰、坚贞的湘妃竹……
如果我能活很久,我可以去参加孩子们的婚礼,可以像一个长辈指导青春期的男孩女孩……等到有一天,我老到牙齿全掉光,说话喃喃不清的时候,我还可以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用好奇的眼光打量世界,打量膝前一群孩子。
或许,他们会闹着喊我:“奶奶,奶奶,再给我们讲故事吧!”
如果秋日足够绚烂,如果能听到婆婆的落红之情,世界不再有忧伤老成的儿童。
我想,我会老态龙钟地驱散孩子们,感受阳光妈妈的抚慰。
我会微微转动眼球。如果世界足够温暖。
学会感悟自然,珍惜生命
设计目的:水的流动生生不息,山的起伏绵延不绝,世间万物,都能引发我们的思考。为此,笔者借用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和声像作品,试图以此引导学生融入自然,以清明的心灵感悟自然、感悟人生、珍惜人生。课件回放:比如优秀文学作品、声像作品等,可以作为课件回放的素材。
学生感悟:
①早晨起来霜气很重,偶尔刮过一阵寒风,自然而然地收紧衣服,早起的疲惫也消失殆尽。原来秋天到了,只是还未到达叶尽落,枯黄铺满整个街道的程度。缓缓走在昨夜尚且沸腾的小路,想远处的微弱灯火,那青石铺砌的街道,让人分不清晨昏。
②突如其来的凉意冻结了地平线上的时间,算不上温暖的阳光静静地爬上枝梢,转瞬即逝。我还未享受够这份温暖,便消失在这季节的落差,隐了大概棱角,甚至于我的呼吸都缀满了初秋的味道。
③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再美丽的花朵,再翠绿的叶子也有枯黄凋零的时候,即使它们落下也能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残缺中让完美生根发芽。
④经过一场春雨的洗礼,连心都澄净。尘世中流转着沧桑,最后也都随着春雨去了。剩下的,只留给心,留给自己,在光阴的故事中徜徉,独享片刻真实的宁静。
走进经典,提升自我
设计目的:教育应从心灵开始,但应试教育的侵袭,学科作业的繁重,使学生对经典影视作品的观摩,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呈现严重不足的状态。尽管在中考和高考里都加入了名著阅读的考查,但是一来所选的篇目有限,二来因为和考试挂钩,学生的阅读兴趣骤减。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加入这个环节,通过经典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介绍,引导学生阅读别人的故事,在一个个聚散离合的故事中,在一段段悲喜交集的情感中,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人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扩充自己的“心灵空间”,让他们的心灵因细腻而伟大,因关怀而多情。课件回放:影视作品的观摩,文学作品的阅读,都可以在课件回放中实现。
学生感悟:
①西楚霸王项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爱姬自刎,满腹柔情却无能为力,只能黯然落泪。军队溃败,腹背受敌,但此刻的项羽仍留恋于所向披靡的霸王,一声“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悲耶?壮耶?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不会因为你是当初的王者而停下来等你,你输了就是输了,败了就是败了!独留下来一片沧桑之景。
②看到过一则寓言,曾有一粒砂请求蚌将它变成一颗美丽的珍珠。但是没多久,它被蚌分泌出的白色黏液包裹住了,它透不过气。终于,它忍受不了痛苦,被蚌吐回了海里。其实,砂与珍珠只是隔着一段路程,只要它坚持走完,那么它的梦想就会成真。人生又何尝不是!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我们面临着挑战、机遇、挫折,我们的处境会困难、糟糕甚至落魄。但“穷且益坚”,无论处境如何,只要我们永不言弃,坚持到底,我们也可以成为一颗璀璨的珍珠。
③年少的我们,虽然不能对人生有着大彻大悟,也不能深彻地反省自己的灵魂,但是我们起码可以做到孔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从每日渐增的对自身问题的反省,找到缺点,弥补错误,达到精神与身心的觉悟。不需要多么深刻的反省,只要有自觉性。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④《夏日乐悠悠》作为一部爱情片,导演没有用太过做作繁琐的对白与场面来塑造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而换成了美若仙境的海岛场景与穿透人心的背景音乐来渲染爱情的美丽。我们的生活也正是一部美丽的、不平凡的戏剧。我们可以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受。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在这戏剧中,我们追逐着自己的梦想,用我们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描绘生命的形状。至少我们比夏米,还有世界上千千万万的聋人,多了一个角度欣赏生活的美好。单凭这点,我们也更有资格谈论勇敢与乐观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当学生学会读生活、读人生,读天地、读万物,当一只蚂蚁的命运、一棵树的变迁、一家新开的商店、一处街景的增添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当春日里的一抹嫩绿、夏日里的一声蝉鸣、秋日里的一片落叶、冬日里的一截枯枝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时,学生的作文就一定不再空泛无味,不再无病呻吟,不再故弄玄虚。作文需要主题,但不一定非得高尚和伟大,真情展露方为写作真谛。让教育与生命同行,让思考伴随成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