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要
有关“网络平台中出现全国多地学校的课堂直播画面”的报道,一度引起舆论热议。直播范围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班,也有课外的辅导机构。有关人士指出,课堂算公共场所吗?课堂直播是否侵犯学生的隐私?在课堂进行网络直播是否需要征得老师和学生的同意?上述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案情评析
针对课堂监控被直播的各种争议,有法律人士表示:教室、自习室等封闭空间,相对公共场合而言具有私密性,学生在教室、自习室等私密场所中做出的各类合法行为,如看书、吃零食等均属于个人隐私。未经授权,老师将其公开在网络直播平台,使公众能够知悉,这是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行为。
根据2016年12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第九条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以及互联网直播服务使用者,不得利用互联网直播服务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传播淫秽色情等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不得利用互联网直播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这就规定:直播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其中,如果已经涉嫌违法,那么家长同不同意都没有用。也就是说,即使老师和学生同意课堂网络直播,网络直播面向的群体也应是特定的人群,如学生家长、学校老师等有利害关系的人,不应该扩大化。课堂虽算是公共场所,但也算是特定人群的私密空间,与一般的公共场所应有所区别。课堂网络直播将学生的相貌、衣着、行为举动完全暴露在陌生人眼里,这就有可能出现学生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的问题,如果被一些心怀不轨者盯上,甚至可能会危及学生人身安全,给学生带来安全问题,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安全得不到保障。
当前,隐私保护的紧迫性日益凸显。每个人都在深思,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首先,应该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从源头上尽量减少隐私的泄露。对快递单、取款打印凭条、刷卡凭证等含有个人信息的单据不能乱扔,要么保存好,要么销毁,以防信息泄露惹麻烦。其次,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尊重他人便是保护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那么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他人隐私的过度消费。再次,国家要以立法为手段,打擊侵犯他人隐私、利用他人隐私牟利的不法行为。隐私不是商品,而应该是不受他人侵犯的个人主权。如果每个人都开始重视个人隐私保护,尊重他人的隐私,同时在法律的保护中获得隐私安全感,那么隐私定能与商品划清界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和谐。
法律人士表示:孩子有隐私权,但家长也有了解孩子健康成长状况的权利。当两个有冲突的时候要看怎么让步,怎么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不损害孩子隐私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让步给监护权。从学校和家长的角度来看,“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多年来是老师和家长头疼不已的问题,一些学生在学校甚至在教室里受到各种伤害,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影响。对此,课堂直播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类似事件的发生,也让更多的家长安心。不少人认为:“课堂直播有积极的意义。比如有的学生不遵守纪律,有暴力倾向等,如果有课堂直播,监护人和教育机构就能及时了解并积极介入,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必要。”
任何一个技术的应用都有两面性,技术本身没有问题,关键要看技术怎么去用。法律人士表示:课堂直播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对有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也要以显著的方式提醒用户。比如,我们要明确地提醒监护人和老师在直播时应遵守法律法规,要更加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要尊重他们的权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