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立体课堂”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校本课程与教材案例研究》总课题中的子课题“书网互动教辅模式的研究与应用”的研究成果。“立体课堂”将学生学习成绩与能力提升作为主要的改善目标,通过为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传授方法技巧、提供优质资源来补充和完善教师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并为家长提供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在线平台。而今,立体课堂的实践已经从最初的多媒体教学延伸到跨学科的全立体教学。
一套完整教学体系
在“十一五”期间研究成功的立体课堂概念,背后依托曾经全国知名的湖北黄冈教学法。虽然经过多年推广,但是这一教学法并未在学校教学和社会培训机构中广泛流行。
黄冈立体课堂的出现,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书网互动立体化学习方式。书网有机互动、资源立体共享、高效解决方案是黄冈立体课堂的设计理念。在2005年到2010年期间,传统的教辅书籍遭遇了新技术带来的换代潮。随着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平面教辅书模式落后于课堂教学,使得课后辅导也要应用多媒体工具。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教学手段的日益先进,利用网络技术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这帮助课后教辅获得了新生,并完善了传统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资源。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在教辅书籍的形式与内容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将先进的网络技术与现有教学教辅书籍内容进行有效、科学的结合,为全国广大的中小学生提供科学、新颖的教学辅导,成就了立体课堂这一新教学体系。
立体课堂把握影响学生学习的三方要素:即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是由三方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三方因素是指主动方(学生学习)、被动方(学校教学)和协作方(家长教育)。
为了完善立体课堂内容,这一教学体系配套了专门的教辅用书。由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联袂编写的《立体课堂——同步讲解与测试》丛书,以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苏科版、沪教版等主流教材版本的知识点为主线,按照年级划分,即每个年级(小学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级)都有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内容上包括同步讲解和单元测试两部分,栏目设置科学合理,以考试标准统帅内容,讲解测试同步进行,梯度难度把握到位,不仅帮助同学们巩固、夯实、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还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好方法=好成绩 好习惯=好未来》,建设性地提出了让孩子获得好成绩的3个方法以及让孩子拥有好未来的6个好习惯。《像状元一样高考》通过大量实例,总结出了高考成功的三要素:阳光辩证的心态,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温暖、理解、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并附有多位状元的学习经验及作者的深入分析。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扩展解题思路、查看知识点掌握与否等,立体课堂还提供与《立体课堂——同步讲解与测试》系列丛书配套的网络课程学习卡。凭此卡即可点播观看与丛书配套的同步视频课程,主讲教师剖析真题,总结规律,把握中高考动向,系统归纳基础知识,深刻剖析重点难点,细致解析经典题型,一网打尽盲点考点,同时,通过学习卡还可在线提问,查询配套丛书及配套教材的所有习题答案等。
新概念、老模式
尽管建立了看起来颇为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是,立体课堂在中小学校并未获得推广。最终,立体课堂教学法的推广被清大世纪培训公司担当。该公司为此另外开发了一套名为“清大守护神”的教学光盘。由于校外培训和学校教育存在很大不同,该机构重新定位了适合培训模式的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了一套教学产品。
这套培训用的立体课堂教学法,围绕重点、难点、考点,紧扣新课改理念,设置了“知识详解”“课堂训练”“课后提高”“中、高考在线”等栏目。和以往的培训宣传,这套产品承认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强调家长的配合,教师也主动配合家长进行家庭教育。
这套理念很符合教育部近两年提出的家庭教育要跟上的观点。2015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立体课堂教学法的体系,可以说先于教育部的号召,为家庭教育预先建立了社会支持网络。但在现实中,搞这套网络并未表现出特别之处,也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教育》记者采访了解到:广大家长和学校并未普遍使用清大世纪的立体课堂网络,是由于他们其实已经通过其他渠道,使用了类似于立体课堂体系的教育模式。如中小学生普遍使用的各类免费作业软件,同样能起到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在线完成作业和家长在线监督的作用。而这些功能是免费的。由于教育部门规定学校不得向学生推广收费的教学软件,所以,中小学教师普遍选择了免费的教学软件。这就使得立体课堂的收费体系被隔绝于校园之外。
立体课堂的上线要求,是在电脑商插入光盘后,自动登陆清大世纪的网站,进行注册并激活《立体课堂——同步讲解与测试》网络课程学习卡,即可学习与辅导丛书配套的网络视频课程;按照事先制订的学习进度和计划,看、听、学、练同步配合,就可以学习到立体课堂的在线资源,同时,还可查询配套丛书及配套教材的所有习题答案;在线提问,教师24小时内答疑等服务。这种模式依赖电脑光驱,远不如现在广泛流行的免费手机App易得易用。
时代更新超乎人们预料,立体课堂尚未广泛推广,比线上线下互动更进一步的立体教学模式已经来袭。
拆墙让教学更立体
让课堂立体化,还有什么比打破学科限制更立体呢?在中国基础教育界享有大名的《第52号教室》作者、美国教师杰夫,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排演莎士比亚戏剧,将戏剧中相关的历史、文学、地理知识立体化地呈现在课堂上。这种方法被很多国家推广,我国的部分学校也有尝试。在这场“拆墙”教学改革中,最激进、最彻底的是芬兰。
2016年8月,芬兰中小学全面推行新课程: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素养与能力,进行依托学科融合式的“现象教学”,使信息科技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发挥学生在课程设计与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所谓“现象教学”,即事先确定一些主题,然后围绕特定的主题,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形成学科融合式的课程模块,并以这样的课程模块为载体实现跨学科教学。这些主题同时涉及地理、历史、社会文化、语言、政治和经济制度等跨学科的知识。endprint
在北京,中关村三小语文教师孙敬斌的课堂,从2015年开始发生了一次革命: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的老师一起上。这源于一个大胆的想法:四年级语文有《潮水》这篇课文,科学课里有水溶解的课,品德课里有节约水的内容,都是讲水,为什么不能在同一堂课里,两个学科的内容呢?这与传统的分科教学,截然不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余胜泉指出:“目前中小学最广泛应用的课程模式是分科教学模式,即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师负责教授各自科目,很少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然而,要让学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他们必须超越学科的界限进行思考。拆墙后的立体课堂,是整合的课程设计模式,即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整合在一起,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和对学科之间关系的关注。”
在北大附中,跨学科的学习是教学的常态:语文、外语、数学、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个科目,在行知学院被归纳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4个学术领域进行跨学科教学,在博雅学院则被归入批判性阅读与写作(逻辑)、人文(文史哲艺……)、数学、自然科学探索(理化生实验)、社会科学研究(政经法……)5个领域的综合课程。
跨學科或为教改方向
广域课程模式教学,源自于美国的STEM教育。STEM包括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4个首字母综合起来就是STEM。从2015年开始,STEM教育已出现在我国的文件和规划中。
2015年9月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建议学校探索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2014年以来,上海市教委成立了“上海市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简称STEM+研究中心),从徐汇区的7所小学开始课堂实践,到现在的10个区、96所学校的普及,贯穿幼儿园到高中阶段。STEM+研究中心也非常重视师资的培养,现已有600余名教师。
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表示:学校从农业时代读书识字阶段,发展到工业时代把儿童分为班级和年级,按学科授课。现代的信息化社会学校,则是生态学校,将会实施班组群、校中校的设置,在这里,知识和技能只是孩子学习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这种学习必须打造新的空间,给孩子提供交流的可能。在中关村三小,类似的项目学习已经开展了3年,其亮点是:他们为了实现课程的互融互通,进行了课程的空间结构调整。为了拆掉学科之墙,中关村三小调整了学校管理:4栋教学楼,每栋都是一个校中校,集合了语、数、英教师,作为独立管理单位,校中校由一个个班组群组成,这是师生生活的基地,由3间传统教室打通而来,3个年级组成一个小型单元。作为一种新型生态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让老师和孩子共同生活,不同学科的老师一起研究孩子的发展,以此实现大孩子、小孩子一起学习,共同发展。在教学上,班组群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或全科模式。不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保持了分科学科的深度和系统性,老师之间也可以分学科协同工作,设计跨学科的活动。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赫希巴奇提出新的课程模式:相关课程模式和广域课程模式。在一个课堂里,上物理课可能需要学生预先掌握数学概念,数学和物理教师要通过沟通,让这两次课的时间节点相近且数学课的教学排在前面。这就是所谓的相关课程模式。它将各科目仍保留为独立学科,但各科目教学内容的安排注重彼此间的联系。在语文课上讲科学就是这种模式。广域课程模式则是进一步打破学科限制,构成混搭的拆墙教学。广域课程模式是3门以上的跨学科混搭的拆墙模式,在上海和北京的部分中小学已经成为现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