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烟火气中的极致浪漫

2017-09-26 16:35王雯
祖国 2017年16期
关键词:香港电影

王雯

摘要:两性关系一直是影视作品中时常呈现的主题之一,而近年来对两性关系的探讨也逐渐增多,本文以彭浩翔导演的《志明与春娇》系列电影为例,从导演对两性关系的认知和塑造、城市元素对于两性关系的呈现以及两性关系背后的文化意义三方面逐一论述了笔者对此的看法,也提出了对于香港电影在如何内陆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两性关系 城市元素 香港电影

一场“烟”事,让春娇与志明的爱情从2009年燃到了2017年,从香港到北京,如烟的暧昧,从北京到台北,如烟的呛鼻,历经一切,他们最终还是在浪漫的气氛中选择走近婚姻的茶米油盐。《志明与春娇》系列电影是香港导演彭浩翔的代表作品之一,至今为止已经拍摄了三部,主要讲述了春娇与志明这对烟火男女的爱情故事。在第一部中,2009年,姣婆遇上脂粉客,人间烟火中的饮食男女,春娇与志明因为共有的抽烟爱好,邂逅于禁烟令发布后的消防后巷,相知于一次次的邀约抽烟,最后,被女友劈腿的志明和受够了男友冷暴力的春娇选择了相爱。第二部中,春娇与志明在一起后矛盾逐渐显现——春娇对爱与安全感的渴望和志明一味的忽视让二人选择了分开,而后志明北上工作,觅得新欢,而春娇在机缘之下也来到北京工作,随后二人的偶遇让感情重新回温,然而志明在二者间的摇摆不定,也让春娇险些接受了另一段感情,可最终,二人还是因为爱情重归于好。第三部正在上映中,所以本文主要以前两部为重点来对影片中的两性关系作一探讨。其实这一系列电影从简介来看不免落俗,无非是男情女爱罢了,但笔者认为影片中无论是从导演对两性关系的认知和塑造、城市元素对于两性关系的呈现以及两性关系背后的文化意义,都十分值得思考和探索。

一、导演自身对两性关系的认知和塑造

“导演/电影艺术家生存的时代、他所置身或参与的历史、他的个人生活遭遇,共同构成了那一文化的深层结构,并始终影响、制约着其可能的呈现方式。”①导演彭浩翔出道伊始,就以自身鲜明的风格,娴熟的影像手法,极具本土意识的内容,成为香港电影行业让人眼前一亮的存在。他带着一股乱世出英雄的妖風,自24岁起就迅速席卷了整个香港影坛,从自己创作的小说《全职杀手》被杜琪峰相中并改编,到26岁自己的首部短片《暑假作业》成功入围台湾金马奖最佳短片,再到30岁时凭借《大丈夫》一举斩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导演,而直到38岁他凭借《志明与春娇》拿到第30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与此同时他的影片也开始得到了内地观众的关注与肯定。

《春娇与志明》系列在彭浩翔的众多电影中显得与众不同,因为他钟爱偷窥视角,大玩长镜头,把角色经常设定为爆粗口、不讳性事的形象,极尽暴力血腥,而在《志明与春娇》中,除了主角的粤语粗口,甚至都没有出现接吻镜头,“我觉得大家都困在一个空间里,爱情电影应该讲‘我爱你啦,有这个,有那个。其实全都可以没有。爱情是一种感觉。②”彭浩翔如是说。其实从中可以看出,彭浩翔在两性关系的塑造上,注重“爱的感觉”,他把自己的视角定位在了一位普通的市井小民身上——如他所说“张志明的原型就是我呢”;他把整条叙事脉络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春娇与志明,以至于在电影中几乎看不到旁生枝节的副线——每一个配角几乎都是在为这场爱情或设卡,或铺路;他把城市生活中的细小元素逐一还原到影片中去,重现了现代都市中青年男女群体的真实生活——小市民日常的喜怒哀乐,煲烟吹水,蠢蠢欲动的情感和情意相通的暧昧等等。

导演对两性关系的认知中具有其强烈的双重性。在《春娇与志明》系列之前的影片中反复出现的CULT元素无一不昭示了他的男性立场和观察视角,但在《春娇与志明》系列中他却释放了他潜在的女性思维——细腻、敏感、缺乏爱。曾跟他合作的编剧陆以心说,彭的心中住了个女人。对此,彭浩翔也回应称“我想东西时比较像女生,所以变成很多时候,主导故事的角色都是女生。”他在构思中强烈的女性意识或许也是影片中设置“姐弟恋”的原因之一,而彭导对于两性关系中女性感受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这一系列影片在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身上将会得到较为强烈的回应,一定程度上对影片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元素对于两性关系呈现的辅助作用

在第一部《志明与春娇》中充斥着浓浓的港味。24小时营业的7仔(7-11)是春娇与志明第一次偶遇的地方,也是之后约见的地方,更是春娇与志明感情的目击者。在影片中,春娇这位大龄女对于爱和安全感的渴望好像在7仔上得到了满足,因为每一间有着明亮温暖灯光的7-11就意味着港人永不掉线的安全感。

7-11里的香烟更是不得不提的显著的港味元素,幼卡碧和绿好彩是二人的红娘,春娇与志明邂逅于烟火弥漫的后巷,相爱于共同扫烟的夜晚,就连在一起的约定也是一同戒烟,所以“港烟”作为一条关键的线索贯穿了整个春娇与志明的爱情线路——二人的感情就像这一支烟,点烟之初,干柴烈火,燃烟之时,身心愉悦,但实际上,烟灭之后,才是感情真正的开始,那只抽烟的手才会被解放,来牵起另一只手。此外,几乎每一部港片中都有茶餐厅的出现,这部也不例外,志明靠着茶餐厅橱窗说的那句“看照片是公主,见真人是番薯”,逗笑了春娇,也让我们见识了一代港仔的毒舌。茶餐厅这一元素的运用一方面彰显了香港人的生活态度——自由、闲适,另一方面凸显了男女主角对于两性关系的认知——尽管茶餐厅里菜品丰富,但柠檬茶和菠萝包始终代表了他们不变的初心。在第一部中,导演巧妙地运用种种港味元素为我们呈现出爱情里最美好的部分:互相吸引。当姣婆遇上胭脂客,烟里来雾里去,7-11进茶餐厅出,幼卡碧和绿好彩,柠檬茶和菠萝包,也算得上是半个红娘。

在第二部《春娇与志明》中,导演似乎有意的想跳脱出之前香港的圈子,虽说香港的场景少了,但港片的内核还在。比如镜头一闪而过的莲香楼和喜悦酒家;比如石澳的海边烧烤,柠檬茶配鸡翅;比如郑伊健和上世纪的九龙塘香港电台餐厅;还比如去兰桂坊就一定要去的翠华。虽然北京没有翠华,但导演还是选择让二人在一家名为京多宝的茶餐厅偶遇了,两人虽说异桌,却点了同一杯柠檬茶,这一切巧合都点出了这部影片的核心——春娇一直想摆脱张志明,却成为了另一个张志明。此外,导演还增加了些许北京的城市元素,北京的工体,北京的宵夜,以及有趣的“床吧”,辣味的面条,贴满了相亲告示的公园等等,导演试图以他的视角把两性关系存在下的北京呈现出来,而结果是——春娇与志明的不适。吃的不好,所以只好“偷吃”,他们一起来到长城公社,竹林山水间,春娇为志明送上特意从7仔买来的肉酱意粉,还由此引发出一段“肉酱意粉爱情观”。endprint

其实相较之下,第二部的城市元素的痕迹明显轻于第一部,但有时候做减法就是在做加法,正因为对北京的种种不适才反衬出对于香港的深深怀念,对于新恋情的不满才反衬出对于旧爱的难以割舍,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导演运用城市元素把肉酱意粉说成是爱情,把十三点打造成一种文化,迫使观众卸下假清高的包袱,使痴男怨女都在爱中得到救赎。

三、两性关系背后的文化意义

《春娇与志明》看似在讲述着春娇与志明二人爱情中各个阶段不同的轶事和矛盾,可实际上说的已经不是二人之间的爱情了,而是香港人在大陆的故事,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港人北漂,港片北上的现实意义。

如果说在“前彭浩翔”时期的《志明与春娇》是以电影中风格鲜明的“港味”和“CULT味”为人所称道的话,那以《春娇与志明》为代表的“后彭浩翔”时期则更多的意味着导演的转型,并且将自己转型北上的迷思嫁接到了电影中的主角上——在《春娇与志明》中,导演借詹瑞文之口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为什么上来那么辛苦,却还要上来?为的就是那几下‘啪啪声”这里的“啪啪声”指的是壁炉烧火声,指代优越的生活。表达出他选择北上并非是心甘情愿,只是形势所迫、生活所需。彭浩翔是直白的,他在作品中将自己想法直言不讳的表达出来,但这种表达与现实联系起来,却没有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没有像第一部中“我们又不赶时间”这种明确清晰的回答。在《春娇与志明》的结尾,导演最终选择了让志明放弃大陆女友,重新回到香港女友余春娇的身边,这是导演心中的答案,可在现实中,香港电影人北上之后却无法再退回香港。他无法再借用浓浓的港味来续写故事,又不得不迎合大陆市场进行创作,失去了自身优势又面临新环境的彭浩翔找不到出口,所以这样一个结局实则是他的一种精神逃避。

香港人在大陆应该何去何从?他本想通过自己的电影北上给出答案,但目前从他的作品中只看出来了些许的愤怒和迷思,唯独答案,始终缺席。在过去他的影片中他敢于揭露人性,提出问题,给出自己的态度,吐槽犀利,语调无情。可如今在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时,他显然也有些无力。香港人,香港电影,究竟该选什么路走,该传承一种怎样的精神,实际上就是香港的青年一代应该承担起怎样的社会责任,而这一社会责任的缺失,究其根本,是香港目前的心态症结——“只管批判,至于建设那是政府或者管理者的责任,谁让他们被纳税人养着呢”这种氛围也使得“老青年”导演彭浩翔尴尬地悬在空中,以前他是批判者的姿态站在风口浪尖,而如今却也只是强撑气色,令人心酸,却也无可奈何。当港片北上遭遇困顿,用口头的理想主义安慰自己,却又用现实的功利主义安身立命,那原汁原味的港片究竟该走向何方?

努力的去思考、去轉变的不该仅仅是彭浩翔,更应该是曾经给予了我们无数激情与热血、憧憬与向往的香港电影行业,融合文化,驾驭文化,尝试着融入大陆的文化语境,又不失本身的港片内核,我想或许是一条重生之路吧。

无论如何,在《春娇与志明》里我们会时不时的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他还原了我们芸芸众生本来的模样——做不到超人,就做正常的烟火男女吧,来和这个世界不断地周旋,再不断地和解,尽情享受这烟火气给我们带来的极致浪漫。

注释:

①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②彭浩翔原创、张优优改编:《志明与春娇》,太原:希望出版社,2010年。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彭浩翔原创,张优优改编.志明与春娇[M].太原:希望出版社,2010.

[3]张燕.彭浩翔电影的黑色幽默和文化呈现[J].电影艺术,2007,(03).

[4]黄望莉.颠覆的类型?边缘的空间?反身性策略——《志明与春娇》与彭浩翔影片叙事策略分析[J].当代导演,2011,(12).endprint

猜你喜欢
香港电影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黄秋生否认“打脸”成龙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香港影人内地捞金10年记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一代宗师》代表香港角逐奥斯卡外语片奖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