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诗歌意境教学

2017-09-26 01:40张允华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意境诗歌教学

张允华

摘要: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只要具备了情景交融、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等特征其中的任何一个特征,都可以说这首诗有诗味,亦有意境。

关键词:诗歌 意境 教学

G633.3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意境教学是当前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诗是把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它的情境与意象具有立体感,“诗贵意境”,这是人们在诗歌评论、诗歌鉴赏和中学诗歌教学中常说的一句话。 关于“意境”的定义,《实用语文教学词典》对意境作了如下解释:“文艺作品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主观感受;‘境即生活图景,属客观对象。主观感受与客观对象溶为一体,就形成了作品的意境。”

笔者认为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一首好诗,只要具备了情景交融、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等特征其中的任何一个特征,都可以说这首诗有诗味,有诗意,亦有意境。那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诗的意境呢?

一、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看来纯粹是写景物的,其实写景也就是写情。”意思是一首有意境的好诗不写景则已,要写景就要做到移情入景,借景寓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里的情,是诗人的感情;这里的景,是诗中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即自然景物一旦跳入诗人的诗行,就要带上一层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现诗人特定的情感而服务。至于情与景的关系,可分为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两种情况。

中国古诗中这种景中寓情,相辅相成者比比皆是,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表现了另一种优美的意境。这是一首描写黄沙岭夜景的词作。明月、树木、鸟雀、星空、茅店、小山、小桥、流水等,这些视觉中的形象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蝉鸣声、蛙鸣声、风声、雨声则是从听觉上构成了一首优美的乐曲。清风吹来,稻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再从嗅觉上写出了作者无比快乐的心情。自此,一幅有形有声、赏心悦目的农村风景画立时呈现在面前。作者触景生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读者在尽情欣赏词中优美的意境中受到感情熏陶,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情感距离。使人不自觉地陶醉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

我们接触的写景诗歌中,绝大多诗歌都是情景相辅相成的,即喜景写喜情,悲景写悲情。然而,也有一些诗歌出现了情景相反相成的情况,那就是以乐景寓哀情,以哀景衬乐情。这种诗作,亦应视为情景交融。如范仲淹的《渔家散·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蟑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凉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这分,而景生情,情生景,衣乐之触,荣翠之通,互藏无它。”这段话,一语点透了情景交融的神韵。

二、动静相宜

动静相宜,是铸造意境的另一方法。诗人运用这方法写诗时,往往精心地将景物的动态与静态有机地加以融合,巧妙地进行相互映衬,从而收到动静相宜、跌宕有致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效果一旦出现,诗的韵味将会无穷,诗的意境也就蕴涵其中了。南朝梁代诗人王籍《入若耶溪》因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而被称为“文外独绝”和具有意境美的好诗。这两句诗之所以具有如此美的意境,就在于诗人以“蝉噪”和“鸟鸣”反衬出“林愈静”、“山更幽”的恬静环境。

动与静,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两种基本形态。没有动,则显不出静;没有静,也显不出动来。所以王安石曾把“风定花犹落”和“鸟鸣山更幽”组合相对,意在说明:不论前一句的静中有动,还是后一句中的动中有静,均能在动静相宜中构成诗的意境美。

三、虚实相生

诗歌中的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学习者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第三朵初绽的蓓蕾。一般来说,梦境、幻境、仙境、奇特的想象以及夸张辞格中的形象、景物、为虚;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为实。诗歌常常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手法构成优美的意境。

清人张潮在他的《幽夢录》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不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里道出了虚实相生的关系,其实也是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之一种,那么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会是怎样呢?

1、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朱喜《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但诗中让人领悟到一种人生哲理。那就是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终归会平静,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诗人在绘景中表达人生情趣,这便是虚。

2、物象为实,意境为虚。如《天净沙·秋思》中,利用白描式手法,具体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秋天物象,但重点不应当仅仅在秋天上,更多的还是表现诗人之“思”。这里的“思”可以指思绪,但更多的是指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但诗人的“思”是被秋天这个季节所触发的,他通过描绘秋天这个季节表现了他的情感,因此全诗的特色就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也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价值所在。再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用壮言夸饰与巧比妙喻之法变无形于有形,写出自己心中的无限感伤与愁苦。“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词人以实写虚,化无形于有形,极富感染力。

3、正面为实,侧面为虚。诗人为了抒情达意的深婉,常常会从侧面落笔写来,或烘托或暗示。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月”,“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托出瑟琶声的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绕船明月江水寒”则写出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

由此观之,进行诗歌教学,若能把“情景交融、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和意在言外”等体现诗歌意境的五个特征教给学生,那么学生就可以去品味、鉴赏任何一首诗是否具有清新饿而优美的意境了。

猜你喜欢
意境诗歌教学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春色满园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一朵花的意境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