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惜惜
摘要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于是,他们的子女品行不良与家庭品德教育问题也日益成为教育界、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的研究热点。在全社会普遍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背景下,了解外来务工子女在学习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等),也存在品行不良问题。
关键词:务工人员、子女、品行、不良、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会持续增大,城镇的外来务工人员也会不断增多。外来务工人员多是文化层次较低或没有多少文化的农(牧)民工,他们从事比较低层的工作,地位低,收入低,当地城镇居民普通存在歧视他们的倾向。外来务工子女随同父母一起流入城镇,其中有不少孩子还是在流入地出生的,也有的孩子被父母留在家乡,由祖辈、亲戚或邻居代管养育、隔代养育,这些孩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中最突出的是义务教育问题,他们正处于接受教育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对他们加强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树立、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他们在身心上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务工子女的品德与行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家乡出生同父母流入城镇,或者在城镇出生而继续留在父母身边。他们大多跟父辈来自农村、内地农村,接受了传统观念、习俗和生活方式,每天所见所闻所感的都是大量来自城镇的信息、規范和生活方式,然而,城镇又存在不少针对他们的人为的体制性歧视、限制。从乡村和偏远的农牧区来到城镇,他们与原本在城市出生和成长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在知识上、教育上和心理上与当地的儿童有差距,因此,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品德与行为也有与其他孩子不同的特点。
1、有理想追求,珍惜学习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其他儿童一样,有着被爱、娱乐、活动、交友、求美等基本需要和学习文化、掌握知识、理解事物的愿望。能在这些学校读书已经比家乡的学校好多了。孩子们走进新天地,满足了孩童时期身心发展的需要。他们大部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尊敬老师,对学校的活动积极参与。这些孩子热爱学习,还出于自己的生活理想。理想即奋斗目标,它是前进的动力。许多孩子的生活理想来源于改变命运的朴素动机。这一动机也折射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变自己生活处境的强烈愿意。
2、有劳动意识,独立性强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受父辈生活实践和现实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很强的“劳动意识”和独立自主性。外来务工人员大都早出晚归,忙于生计,客观的家庭生活条件促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许多事情不得不自己去做,父母的事也要帮着干。如洗衣、做饭、洗碗、整理家务等。有的早上很早起床先帮父母做饭,而后才去上学,晚上再帮父母做家务。节假日无人看管,遇到难题靠自己动脑解决,遇到较大事情敢于自己拿主意的也能占半数。小学部的孩子由父母接送的也不多,多数是自己走,中午在学校附近的小饭馆就餐算是不错的。这些孩子与城镇独生子女相比,很能说明问题了。
3、有不良习惯,缺乏规范教育
习惯是人在生活中缓慢形成的较为固定不变的行为和倾向。早期形成的好习惯对今后身心发展起催化作用,早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会对今后身发心展起着巨大阻碍作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家长缺乏教育,其素质低下,学前教育又基本空白,和现代城镇文明相比,这些儿童不良习惯较多。由于习惯了农村、牧区等自然条件下没有红绿灯、垃圾筒等设施的生活,他们常常会不顾红绿灯乱穿马路,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他们缺乏勤洗手、洗头、洗澡的习惯,衣服不能及时洗刷替换;上课静不下来,坐不稳,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待人接物不够礼貌,不善言谈交往,合作意识淡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常常引起人的反感,也给学校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带来矫正性教育的难度。
4、有被歧视感,心怀对立情绪
说心里话,务工子女们是很羡慕城镇生活的,也羡慕城镇的孩子们,但种种现实生活待遇使他们内心受到扭曲,很心寒。当问到“你羡慕城镇的孩子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时,约有半数回答“不羡慕”,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和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都是中国人;因为城镇的孩子太傲气了;因为城镇孩子没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因为人家说外来人不如当地城镇人好;因为他们看不起乡下人,我们也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城镇孩子现在虽然幸福,但长大了就不一定,除非靠知识才能过得幸福,等等。
5、有失学压力,影响身心发展
儿童最基本的权利是接受义务教育。外来务工人员普遍感到我就这样了,可不能把下辈子再耽误了。他们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由于经济或其它原因,他们子女的这种权利没有多大保障,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达标,有辍学和超龄现象,失学更让许多孩子无法享有这最基本的权利,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也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自己整天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人甚至认为只要能认几个字,能写个信、算个账就行了。基于这样的理由,将孩子留在家里做家务的人不少,尤其是女孩子。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较为严重,他们一般有两个孩子。由于经济收入低,无法支付多个子女的教育费用,就采取重点供其中一个孩子(男孩为主)求学。家长忙于生计,不愿意为孩子上学奔忙。尤其城镇一些学校的择校费和借读费也让一些家长望而却步。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他们的孩子失学或无法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孩子失学产生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小小年纪缺乏鉴别能力,又大都生活在情况比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极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失学少年时常聚在一起,四处浪荡,打群架或从事行窃活动或上网成瘾,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孩子失学后留在家里照顾家庭,或做父母的帮手,这实际上是把这些孩子推向社会最低层,给他们一生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二、加强务工子女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的意义
关心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是否尊重人权中的教育权的问题。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权益,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是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显然不重视务工子女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同样是不尊重他们的人权的表现。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中小学学生结构中比较活跃的群体,这个群体中的孩子一般智力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加之他们对城乡两种生活环境都有切身的体验,比单纯在城镇生活或乡村生活的孩子见多识广,如果对他们进行比较好的教育,他们就会成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才,甚至杰出的人才;如果教育不良,他们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乃至整个国家中最不稳定的因素。相对抓好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可以对他们起到稳定剂和转化剂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