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为教学助力

2017-09-26 11:00梁杏芳
师道·教研 2017年9期
关键词:积雪重难点知识点

梁杏芳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一、 微课的优点

(一)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其优点有以下几点:

1. 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2. 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

3. 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可以快慢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理解知識点。

4. 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二)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和教学研究

1. 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2. 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

3. 微课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4. 微课制作简单,形式新颖,通过微课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水平。

二、微课的恰当运用

(一)课前微课,科学预习,提高学习力

预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或者向学生提供预习微课学习资源,可发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基础知识与筛选学习难点这双重功能。例如教师在教学《颐和园》时,针对《颐和园》中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制作微课《小东带你看一看》,让学生借助于图像演示、写作顺序分析、景观特点探讨以及写作手法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颐和园。不仅降低了整个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力,也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微课导入,为下文铺垫,提高积极性

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制作成微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微课视频,然后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例如教师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在课前制作了《威尼斯的风情篇》微课,趣味的动画为学生展现了威尼斯的水上城市奇特的异国风情以及船夫的高超技术,大大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也从风景的不同角度介绍渗透着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接着教师提出:1. 文中是怎样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2. 文中又是怎样写出人与小艇的关系的?这样紧紧扣着课文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兴趣盎然,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微课展示重难点,轻松解决知识,提高教学效力

教学难点的突破是教学的重要抓手。但是教学难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并非能全部理解,这就需要巩固加强。针对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难点,微课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听取教师的详细讲解与深入分析。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强化理解效果,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例如教师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时,课文的重难点在于教会学生掌握在野外的辨认方向的能力。对于在有太阳、有星星和下雨的情况下如何靠影子、北极星、大树来辨认方向,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如何在下雪天来辨认方向,课文中是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只是写到:“沟渠里的积雪会帮你辨别方向”。这不但对于二年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对于年轻教师也是有一定的难度,一不小心会误导学生的一个知识点。针对这一难点,教师把自己手绘的高山下的积雪融化图和沟渠里的积雪融化图,一步一步地慢慢画出来,并制作成微课,边画边讲解,阳光射线的标识一画出来,学生就马上恍然大悟了:“原来靠积雪的融化来辨认方向必须搞懂是高山上还是沟渠里这个关键点,如果是高山上积雪就是融得快的一面是南边,融得慢的一面是北边;如果是沟渠里的积雪就是融得快的一面是北边,融得慢的一面是南边。这样一来,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学生经常通过微课,轻松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对本教学中的重难点做点拨,对典型例题做引导,让学生探究规律,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微课视频,轻松解决重难点,提高教学效力。这可谓“一两拨千金”,何乐而不为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积雪重难点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积雪
2000~2014年西藏高原积雪覆盖时空变化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