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曼
繁荣文艺创作 增强文化自信
◎康晓曼
群众文艺创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每个创作者的使命,也是创作者的努力方向。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写、写人民、贴近现实生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势必和社会效益相违拗。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探寻如何鼓励创作者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和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
群众文化 文艺创作 文化自信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闭幕的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文艺工作的重要性作出的概括和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近年来,群众文化艺术创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文艺市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作品模仿、娱乐化、主题肤浅等问题一直存在。一段时间内,“娱乐至上”“收视率”在混淆我们的视线和思维,似乎挣钱就是唯一的目标,没有其他的追求。把金钱观注入文艺作品,导致近些年的优秀作品乏善可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进一步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更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时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民心、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进行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根本任务。文艺创作要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向低俗媚俗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坚决杜绝那些没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作品。不能让博取低俗笑声的低级趣味、高报酬拉明星博关注的电视娱乐节目、各种无节操的垃圾信息淹没我们的生活。要创作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的优秀作品。好的文艺作品,将引导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文化素养、道德标准、审美水平,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奉献社会的精神,从而完成国家和历史赋予我们文艺创作者的任务。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证明,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必然是人民的代言人、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如果心里没有老百姓,没有国家情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苍白无力的。票房、点击率不代表是好作品。优秀的作品一定是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的,它表达的情感、追求以及道德标准是人民群众能接受的。恨人民之所恨,爱人民之所爱,诉说人民的悲欢,才有可能创作出跟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传世精品。
古今中外,经典的文艺作品,皆是创作者在生活中获得的体验。活生生的故事,不需要编造就可信手拈来的细节,提炼于生活,又高出生活。作家柳青一辈子生活在农村,融入了农民群体,才创作出了传世之作《创业史》。
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灵魂的共鸣、生活的力量和快乐的源泉。小说《平凡的世界》一问世,就影响着社会底层的、奋斗中的年轻人,至今读起来依然令人感动。但现今的一些文学影视作品,只描写个人的病态生活,抒发小我到极致,没有社会意识,更不要提对社会的“营养”了!
文艺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必须从自我塑造做起。养德、养艺,既出作品,也重人品,把崇德尚艺作为自己一生的功课;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作斗争;树立创造史诗作品的雄心,将个人融于伟大的时代之中;永远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加强导向指引,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壮大文艺创作骨干队伍,积极培育新人,凝聚创作者和创作力量,不断巩固和提升文艺创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文艺创作必须要坚持艺术理想,坚决抵制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舆论导向。要耐得住寂寞,“梅花香自苦寒来”,潜心创作,努力把作品变成精品,把精品变成经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创新才是文艺作品的生命。创作者只有拥有深刻的心灵世界、了解鲜活丰满的社会百态,才能创作出既有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又有思想的穿透力,经得起审美推敲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担当得起“经典”二字。
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心,增强文化自觉性,努力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艺术精湛的作品。为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助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文化力量。
(责任编辑 宋倩)
康晓曼,女,吉林省辽源市群众艺术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艺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