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卫平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突出教学立意
——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为例
佘卫平
何为教学立意?立意指一篇文章所确立的文意。聂幼犁老师认为:“教学立意系指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统摄着整个教学内容。它体现教师对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教材及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决定课堂教学的效能。有专家认为:“评价一堂课,首先看的就是教学立意。”教学立意要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成为高素质的国家公民。如果缺少教学立意,只有事件的罗列、知识的堆砌、年代的枚举,就难以有教学目标的达成。接下来,笔者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为例,分析如何突出教学立意。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收入人民版政治史教材第五专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多数教师会用“理论指导实践”来引领本课教学,例如:通过“一边倒”方针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论,引导学生得出新中国的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实践成果;也有教师会用展厅的形式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理论和实践。笔者以为,如此理解和整合教材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上课的线索很清晰,学生听课的历史线索却有些混乱。这种“教学无中心、史学无神韵、观念无灵魂”的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学立意不准确。
《辞海》对“外交”一词这样定义:“国家为维护其自身利益,推行其对外政策所进行的国际交往活动”。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所以本课的教学立意可确定为国家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外交活动的开展都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国家利益是指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与其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诸因素的综合。”教学中,应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国家利益侧重点的变化,理解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外交活动的开展。这也正好衔接了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内容,符合学生思维的延续性,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课堂教学中,应围绕这一教学立意,从逻辑上把握本课三个板块的内在联系,并据此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问。
设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对问题的思考、探索,能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问题的设计,应围绕教学立意层层展开。
教学片断一:
材料1:“外交:国家为维护其自身利益,推行其对外政策所进行的国际交往活动。”
——《辞海》
材料2:新中国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尚在进行和财政经济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成立的。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3: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高中历史教材人民版必修一P86
设问1:材料1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外交与其国家利益有怎样的联系?
设问2:材料2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关系国家利益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设问3:材料3反映了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关系国家利益的首要任务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设计意图:通过对设问1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将外交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进而理解一国的外交是以本国的国家利益为中心而展开的。通过对设问2和设问3的思考,学生不仅能得出两个历史时期关系国家利益的首要任务,还能体会到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利益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教学片断二:
材料4: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材料5: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
——温家宝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设问4:材料4和材料5体现了新中国实施了怎样的外交方针?该外交方针是如何体现新中国国家利益的?
设计意图:国家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通过设问4,让学生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家利益侧重点的变化,外交方针政策也应适时做出调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创新理念。
教学片断三:
材料6:第一条: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四条:缔约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
第五条: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节选
材料7: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节选
设问5:材料6、材料7论述了新中国外交活动是如何实现国家利益的?
设计意图:外交活动纷繁复杂,但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围绕国家利益,对材料6和材料7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思考,有利于学生抓住外交活动的重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以上设问,围绕国家利益展开。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外交是“国家为维护其自身利益,推行其对外政策所进行的国际交往活动”,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国家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外交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
课堂总结,一般是指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时,对内容进行归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从而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反馈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后,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的反馈,更是对学生前期学习的评价。通过练习,能反馈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合理安排学习内容。课堂总结、练习反馈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结尾响亮有力,效果也必然很好。
“课堂总结是一个知识归纳、系统化的过程,也是知识深化、攻克重难点的关键步骤,更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将课堂上的知识串成线、织成网,从而整体把握,使知识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总结问题的能力、综合表达的能力;课堂总结启发了学生的智慧,诱发了他们的思考,使整堂课的宽度和深度都得以延伸。所以说,课堂总结是一个非常有效地提升学生能力的机会。”恰到好处的课堂总结能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升华教学立意。在本课的教学总结环节,笔者做如下安排: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引导学生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将教学过程中板书的主干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表格,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见下表)根据“一个中心、两个阶段、三个方面”进行记忆,有利于学生围绕“国家利益”这一中心,进行知识储备。
(2)让学生根据上表,围绕国家利益对本课进行总结,最后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出“依据时代背景,理解不同时期的国家利益”“围绕外交方针和政策,体现不同时期的国家利益”“回顾外交实践,实现不同时期的国家利益”三个观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国家利益的理解和记忆。
(3)思考“国家利益与做一个负责任的国际性大国是否矛盾”,使学生思考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的冲突性问题。其目的是要避免唯国家利益化,避免出现狭隘的民族主义观。
练习的主要作用在于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选择的习题,应体现多层次的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兼顾,难易度适中。在本课的练习反馈环节中,笔者围绕“一边倒”方针,选择了如下习题。
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小说、诗歌、电影、服饰、口头禅、习性、建筑……一波又一波地涌入中国,对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影响几乎附着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女人穿起苏联式的布拉吉,俄语成了最热门的外语……这些现象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①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发展
②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③苏联文化更适应中国人习惯
④新中国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了“一边倒”外交方针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俄语成了最热门的外语”有利于加强中苏之间的交往。“苏联的小说、诗歌、电影、服饰、口头禅、习性、建筑……对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影响几乎附着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苏联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也是“新中国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的体现,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利益的需要。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问:指出材料中“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做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了“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施背景及该方针的具体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表现为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的环境要分国内和国际两方面作答,同时应注意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的联系性。
两道习题全面考查了“一边倒”方针的实施背景、具体体现、影响。学生基本都能正确作答,但在回答“中国共产党做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时,没有将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的联系交代清楚。这说明学生对外交活动体现并服务于国家利益,还不明确。究其根源在于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利益,以及如何通过外交活动实现国家利益,仍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此,笔者将设问改为“材料中‘一边倒’方针体现了怎样的国家利益?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外交活动实现该国家利益?”使学生能围绕国家利益,回答“一边倒”方针的实施背景和影响,起到巩固教学立意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学立意是一堂课的核心。围绕教学立意,实施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认真领会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拓展延伸,进行精心的教学设问,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立意,深入分析和思考,这是构建高中历史课堂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立意,能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浙江长兴县金陵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