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恐怖电影的小秘密

2017-09-25 05:45耿琛
文教资料 2017年35期
关键词:恐怖电影潜意识

耿琛

摘要:恐怖电影的真正意义在于直指人心深处的罪,将那隐藏于混沌之中潜意识的魔鬼揪出来,暴露于理性认识的审判之下,让黑暗与污秽在光明的烈焰下灼炽与消散。优秀的恐怖影片不在于给观众提供了多少刺激与惊吓,而在于以一种特别的体裁与方式探讨人性深处的丑恶、黑暗、残暴和冷酷,在惊惧之余促使人反思悔改。

关键词:恐怖电影 恐怖氛围 潜意识 罪与死亡

恐怖电影似乎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拥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在令人惊惧窒息的同时却又使人欲罢不能。人们对恐怖片总是怀着一种奇特的观影心里,好奇却又小心翼翼,在紧张氛围的烘托下一点点的试探,越接近越紧张越兴奋,像是去偷偷打开潘多拉宝盒,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驱使。在这种复杂心理的推动下人们既痛苦又满足,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渴望在催使迫近,恐惧的欣喜。

恐怖片缘何恐怖,又为何让人如此着迷,带着这个疑惑笔者试图前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我们还是来看看恐怖电影是如何营造恐怖氛围的。显而易见不恐怖不能称其为恐怖电影,如果失去了对恐怖元素的营造,恐怖片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恐惧氛围本身似乎成了恐怖片最大的卖点和最重要的元素,于是如何营造恐怖就成了一门学问。

众所周知暴力、血腥、虐杀的画面可以让人畏惧,心头一紧,但若将恐怖元素的营造单单着力于此却又显得过于单调和简单了。无休止的杀戮,血腥的银屏只会让观众既恐惧又乏味。观众在消费恐怖感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审美需求,而艺术的表达向来都是委婉的诗意的,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同样应该是诗意的朦胧的,而不是粗暴的直白的。那种诱人亦步亦趋的场景烘托,那种不断撩拨心弦的鬼魅之音,那种随着观众想象力不断感染蔓延的紧张情绪,才是实现将人体血气完全调动,将人体神经完全绷紧的恐怖之力。

由此可见,在感官刺激上,那种看不穿说不透的恐怖氛围似乎比直白的恐怖形象更具震慑力。人们总是会对未知空间怀有恐惧感,总会感觉似乎有什么东西隐匿其中,或许这来自我们儿时的人生经验。大多数人儿童时代都玩过躲猫猫游戏,安静的窝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屏息凝神以至于不被发现,然后趁人不备突然跳出来起到惊吓的效果。

自然科学告诉我们很多童年游戏建立的基础是为适应生存的需要,躲猫猫游戏也不例外。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是基于生存的本能,而该游戏无疑强化和提高了人们这种本能意识,这种直接的人生经验时时提醒我们要警惕未知空间,提防各种可能存在的危险,因为邪恶总是隐匿在阴暗的角落。在这种思想认识的指引下,当人们身处于异度领域,或周围存在不可感知空间时,就会变得恐惧和警觉。

恐怖电影正是利用了人们这一共同的心理基础,诞生了以空间感营造恐怖感的艺术手法,其主旨就是在影片人物周围安插诸多不可感知空间,再以主人公的视角进行穿梭和探索,从而构建恐怖氛围产生刺激感。可以说恐怖影片中不可感知的空间领域愈大,给观众心理带来的恐惧和压迫感就愈强。而以空间营造恐惧感的手法又恰恰契合了电影艺术含蓄表达的需要,满足了构建朦胧恐怖氛围的需求。

既然朦胧的恐怖氛围是营造影片恐怖感的主力军。那直白的恐怖形象是不是从此就可有可无了呢?笔者认为,优秀的恐怖片还是需要二者兼而有之。恐怖氛围与恐怖形象应成因果关系彼此照应。抽象情感因具象之物的存在而获得价值,如果没有危险隐匿其中那么对未知空间的恐惧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在恐怖片中,一定要恰逢其时地为观众呈现可接受的恐怖形象,作为对前期渲染恐怖氛围的交代。此外氛围与形象之间似乎还存在另一种微妙的关系,我们知道人对未知之物是怀有畏惧感的,越隐匿越神秘恐惧的压迫感也就越强。然而即便是再可怖之物,一旦脱去神秘的面纱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会失去持续的震慑力。由此,影片中所呈现的恐怖形象既是将前期酝酿的恐怖情绪推向高潮引爆的燃点,同样也是立刻舒缓观众神经安抚其情绪的镇定剂,观众因对影片中的恐怖之物有了初步认识,建立起了一定的心理基础便可以获得适度的放松。恐怖形象的出现对观众恐怖情绪的积累与释放起到转折作用,因此影片中恐怖形象呈现的时机安排一定要恰到好处。成为合理调度观众恐怖情绪的点睛之笔。

恐怖电影的世界中。生理上的恐懼只能维持一时,而心理上的恐惧却可以持续久远。如果仅局限于感官上的刺激,那么恐怖电影艺术未免显得过于单薄了。上海大学教授金丹元有言“恐惧是人类心灵的语言,真正的恐怖片应该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寒意”的恐怖情绪,同时能够读懂人们的内心世界,在人们心灵深处留下痕迹。纵观恐怖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不乏呈现出这样优秀的经典之作。1980年由库布里克导演指导的《闪灵》就是其中最经典的上乘之作。

影片讲述了杰克一家在冰封酒店里的探险经历。以及主人公杰克在孤独中精神逐渐崩溃,最终沦为杀人魔的恐怖历程。该片对恐怖场景的刻画和对恐怖氛围的营造可以说相当成熟,巧妙运用了以空间感营造恐惧感的艺术手法,突出个体人物在大环境背景下的孤独失措。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幽默和善的杰克一改平日的模样逐渐变得恐怖和凶残,磨刀霍霍向妻儿。给观众带来强大的情绪反差和心理震撼。《闪灵》是世界影坛上恐怖片的最经典之作,笔者认为该片能成为经典的成功之处。恰恰是来自于该片的“不够恐怖”,而这却恰恰是影片成功的重要理由。

影片中最惊悚的一幕,是主人公杰克伦斧头奋力砍屋门、企图杀死妻子的画面,伤心病狂的杰克彻底丧失了理智,于是杀戮变成了一场嗜血的狂欢。镜头中,温蒂躲进浴室的一隅,只能通过无助尖利疹人的惊叫释放内心的恐惧。这样一幅分别以视觉和听觉效果演绎的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所营造的恐怖氛围,任何一位观众都会心惊肉跳,笔者也不例外,为无助、柔弱的温蒂捏了一把汗,幸而最终好心的黑人厨师前来营救,成功引开了杰克。

如果说,这样的血腥镜头算得上恐怖、惊悚的话,那在恐怖电影泛滥的今天着实有点耸人听闻了。《闪灵》这部电影的成功的奥秘并不着力于感官上的刺激。聪明的库布里克早已意识到视听上的恐怖只能维持一时,心灵上的恐怖、灵魂深处的魔鬼性可以持续久远,而这才是恐怖电影长盛不衰的不二法门。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有其典型意义,《闪灵》这部影片在它极端的艺术表现形式背后。暴露的却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下,亲人彼此间的冷漠与怀疑,个人灵命深处孤独的徘徊与挣扎,常常置人于精神崩溃的恐怖边缘:而深藏于意识深处潜意识的魔鬼,又无时无刻不在搅扰与侵袭,直至理性模糊,人性丧失,欲念抬头,爱人变身魔鬼。建立在共同心理基础上的影片没有比这更令人惊惧了的吧!由此我们似乎了解到,只有植根于最普遍的社会现实生活,深刻剖析人性中隐藏的罪恶。才能在观众心灵深处产生震颤,引起心理上的恐惧与共鸣。

我们不妨以杰克的精神崩溃为线索,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作为手术刀进行切入,探寻杰克心灵深处的魔鬼。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分为三层,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总是充满本能的冲动,包括人生的本能情欲和死的本能杀戮。意识充当理性的卫士,以伦理道德为标杆抑制潜意识的发挥和漫延。前意识则作为可借鉴的过去经验在二者之间居中调节。只有维持三者在生理上的平衡人才称之为健全的人。

然而,现实生活常常压迫和刺激人的神经,人总是生活在时时压抑、焦虑的情绪氛围中,内心的不安与躁动下,很难保证意识的栅栏不会被本能的欲望所冲破,而潜意识就像居住在人心中多年的魔鬼,一露头便展现出嗜血的本性。片中的杰克起初一直勉强维系着理性上的优势,直到妻子温蒂和儿子丹尼对他失去了最后的信任,他才彻底的感受到了孤独。

长久的压抑和失落驱使诱惑他解开潜意识的枷锁,如果节制的人生不复具有价值,那就不如让本能的欲望欢腾。也许这才是电影让观众内心惊惧,长久挥之不去的原因。

“罪的工价乃是死”,《圣经》作为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源头之一,“罪与死”一直是西方艺术永恒的母题。《旧约,创世纪》记载,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因着悖逆神、听从撒旦的诱惑和奸计,偷食智慧树上的禁果,人类由此堕入罪恶中,人类的生命由自此烙上了“原罪”。因着人“原罪”的罪性,上帝不许人再偷食生命树的果子,将人逐出伊甸园,《圣经》告诉,在创世伊始人类的“罪”与“死”便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此外,对于世人来说死亡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终极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神秘飘渺的彼岸世界。人类对死亡有一种天生的好奇与恐惧。恐怖电影正是抓住了人类这一普遍的心理特点,通过鬼怪或人自身的形象将“死亡”这一命题牢牢捉住不放,从而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魔力。可是无论恐怖电影如何阐释,最终还是要将可怖的“死”归到人的罪性上来。从而印证上帝的话“罪的工价乃是死”。

人因罪的欲念而具有了寻死和吃人的本性,同时也具备了弗洛伊德所说的人死的本能一杀戮。只是这本性随着文明的发展而被隐藏的很深。为了集体生存衍生出的社会道德似乎成了罪的桎梏,但是人们内心深处压抑的魔鬼却无时无刻不在蠢蠢欲动。善与恶的斗争从来都是永恒的人生命题。

由此看来,恐怖电影的真正意义在于直指人心深处的罪,将那隐藏于混沌之中潜意识的魔鬼揪出来,暴露于理性认识的审判之下,让黑暗与污秽在光明的烈焰下灼炽与消散。优秀的恐怖影片不在于给观众提供了多少刺激与惊吓,而在于以一种特别的体裁与方式探讨人性深处的丑恶、黑暗、残暴和冷酷,在惊惧之余促使人反思悔改。

在恐怖电影市场百花齐放的今天,影片的艺术水准也是泥沙俱下。很多影片一股脑的扎进感官刺激上去,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法无休止地营造恐怖氛围,刺激观众的恐惧情绪,“影不惊人死不休”似乎成了恐怖电影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但观众毕竟不是受虐狂,适度的恐惧可以调节精神,按摩神经,过度的恐惧则有可能危及身心健康。因此对于影片的恐怖程度一定要把持得当,只有符合受众心理承受能力的影片才应是成功合理的。

此外,恐怖電影对于恐怖元素的呈现也应有合理的解释,无论是东方因果报应思想,还是西方原罪论思想,都要为片中情节的发展套上符合逻辑思维的框架,给恐惧源一个合理的说法。而不是让观众带着疑惑离去,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承受不必要的心理阴影和精神压力。

最后笔者认为,恐惧是最容易使人精神警觉和思想集中的情感,同样也应承担更大的艺术使命。影片所营造的恐惧感不应单单是恐怖电影的市场卖点和吸引人的招牌,更应是严肃艺术形式所独有的表达手段,当对死亡的恐惧能激荡一个人的灵魂时,那它就具备了超越于视听娱乐的教育意义,而这才是恐怖文化的真谛。

猜你喜欢
恐怖电影潜意识
Book Review on Wonders 《奇迹男孩》读后感
为什么有人喜欢看恐怖片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逆转”
潜意识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探究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