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斯特(1811—1886)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匈牙利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钢琴家之一,他丰富多彩的音乐创作以及震撼人心的演奏风格被喻为“天才与魔鬼的结合”“艺术性与技巧化的统一”,从而使得其音乐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李斯特 宗教性 文学性 民族性
一、《诗意与宗教的谐音》创作背景
弗兰茨·李斯特(Franz List)與柏辽兹、瓦格纳等音乐家被称为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先驱者与革命者。然而,李斯特的钢琴作品除了绚烂辉煌的音响效果和磅礴大气的音乐性格以外,在精神上更饱含着深刻内敛的宗教情感。李斯特从1846年到1853年间完成的钢琴套曲《诗意与宗教的谐音》正是体现了其宗教情怀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音乐作品。这部钢琴套曲的创作灵感来自拉马丁。这位年龄大他二十一岁的法国诗人对青年时期的李斯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拉马丁于1820年创作了诗集《沉思集》,并因为这部诗集的问世而成名。之后他又发表了多部诗集,如《新沉思集》、1823年发表的《苏格拉底之死》、1825年发表的《哈罗尔德游记终曲》、1830年发表的《诗意与宗教的谐音》等。这些诗歌虽然所表现的内容和故事有所差异,但是都阐释了拉马丁这样的宗教思想:人生是痛苦失望的源泉,只有将未来与理想寄托于对上帝和对天堂的向往,或者纯净的大自然里,才可以使不安的灵魂得到安慰与拯救。正如他的一首诗《祈祷》就由衷地表达他对上帝的赞美之情:
向你致敬,你自身与世界的起源与归宿/你以目光使这苍茫大地出现万物/啊,宇宙的灵魂、圣父、造物主、上帝/天主,我在所有这种种名义下信仰你/不需要听见你的教训,我从苍天你的脸上就看出我光荣的象征
从以上节选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他的信仰是充满着温暖和爱的。而李斯特的父亲所加入的方济教派提倡安贫、节欲的苦行生活来寻求上帝的宽恕,李斯特的信仰受其影响充满了赎罪与苦修的成分。拉马丁通过诗意来表现宗教信仰的美好方式给李斯特的内心注入了一股清透的泉水,对李斯特来讲是如此的新鲜和打动人心。用拉马丁的诗来表达对李斯特的触动是非常适宜的:
我听见你发出悦耳音调的水珠/往下滴,往下滴,好像动人的叹息/一再打断的富于旋律性的歌声在回荡。/随着你流水的每一阵呜咽/我感到在我的心坎里预告流水的来临并歌唱;/流水的一种不可名状的深沉的声音和你一起回响
拉马丁的诗歌打破了18世纪诗歌趋于形式化、日渐枯萎的种种状况,那种纯朴真诚的情感、自然和谐的音韵之美,呈现出令读者心旷神怡的新气象。李斯特正是从这些诗句的字里行间中得到了启发,并感受到了诗句中表现出的独特的音乐性。特别是拉马丁的《诗意与宗教的谐音》这部诗集带给李斯特很大的感触,并激发他用音乐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的宗教情感,从而创造出了美好如诗的意境,用音乐引导人民信仰上帝。这也为其之后提出的“人道主义”宗教音乐观埋下了伏笔。1834年,李斯特创作了一首同名钢琴曲《诗意与宗教的谐音》,并将这首作品献给了拉马丁。这首钢琴曲与其炫技性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是对李斯特钢琴作品的另一种解读。
二、《诗意与宗教的谐音》作品简介
李斯特在1834年创作了一首钢琴曲《诗意与宗教的谐音》。这个标题与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集《诗意与宗教的谐音》名称完全相同,李斯特甚至在这首作品的前言中引用了一段该诗集的序言。之后钢琴套曲《诗意与宗教的谐音》的雏形于1847年的秋季完成。与他的炫技性的作品不同的是,李斯特在其中找到了音乐与虔诚心灵之间的和谐,找到了人与大自然的共鸣。这套曲目一共包含十首独奏曲,既有英雄史诗般的悲歌,也有超凡脱俗的冥想般的曲目,作品内容借助虔诚和满怀热情的宗教情感,阐释了李斯特深邃的哲学思想与精神内涵。
三、《诗意与宗教的谐音》的艺术特征
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以炫技性及辉煌的音响效果著称,但是对宗教信仰的诠释也是其钢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像《诗与宗教的谐音》这类主要以宗教情感的体现为中心的钢琴作品,除了具有与李斯特其余钢琴作品所共有的特征外,也具有一些独特的艺术特征。
1.钢琴音响效果的交响化处理
李斯特钢琴作品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就是其音响效果的交响化处理。如和声上常常使用大跨度的柱式和弦,这些和声的音域宽广,色彩丰富,似乎意在模仿交响乐中许多乐器的合奏。跑动的乐句也追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扫过整个键盘,造成风驰电掣、扣人心弦般的音响效果。这类交响化处理的钢琴音响效果常常运用在李斯特的《超级技术练习曲》《梅菲斯托圆舞曲》等浪漫主义风格浓厚的钢琴作品中。虽然宗教音乐给世人的第一感觉是肃穆、庄重的,但是李斯特将其包含宗教情感的钢琴作品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结合在一起。正如之前提及的,所有的表现手段都是为其宗教情感服务的。如《诗与宗教的谐音》中的第七首《葬礼》就通过大量八度和弦以及多声部写作手法的运用,将音响效果进行了交响化处理。
2.炫技性与表现手段节制的双重特性
李斯特在音乐会上的表现有着魔鬼般的魅力,这一切主要归功于其大多数钢琴作品展现出了魔鬼般的演奏技巧。这些在其对帕格尼尼小提琴作品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改编而来的钢琴曲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在其带有宗教情感的作品如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诗与宗教的谐音》中的部分作品中也得以体现。当李斯特举行完独奏音乐会后,我们很难想到他会埋头于书房中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谱写出虔诚、朴素的音乐作品,这时他笔下的音符会唱着“我们的天父”“圣母颂”等宁静的旋律。这与李斯特个性中的矛盾性有着很深的关系,他在世俗中的痛苦需要在宗教中得以解脱。所以,这样的作品会让我们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李斯特,表现的手段上往往会非常节制,和声进行平稳、速度缓慢、音量轻柔,即使偶有激动的情绪也会很快回归平静。如《诗与宗教的谐音》中的《圣母颂》,力度轻柔,相同的八度和弦营造出教堂里钟声的意境,且始终以相同的速度进行演奏,全曲安静祥和。
3.民族性特征
李斯特与肖邦的音乐中都表达出了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只是他的爱国情感与肖邦悲壮、深沉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虽然李斯特一直旅居国外,但他始终以最热忱和认真的态度支持匈牙利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以表达其对祖国的热爱。他本人也正是匈牙利民族乐派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李斯特的宗教音乐观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民性,意在实现其民族平等的理想。故李斯特的带有宗教情感的钢琴作品中民族性也是其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李斯特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中引用了吉普赛人的民间小调,吉普赛人浪迹天涯的生活方式使得李斯特联想起自己的祖国。当时的匈牙利人正是在奥地利统治下的弱小民族,他们之间的命运非常相似。李斯特非常同情吉普赛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同时也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如《拉科齐进行曲》表现了匈牙利民族解放运动中的英雄科苏特等人的英勇,歌颂了民族解放运动最终实现民族平等的崇高理想。这些都与李斯特宗教音乐观中的“人道主义”相吻合。《诗与宗教的谐音》中的《葬礼》在初稿时曾定标题为“马扎尔人”,在最后定稿的时候正处于匈牙利独立战争惨败的时间,于是李斯特感到非常痛苦,在悼念逝去英雄的同时將希望寄托于上帝,从而取名《葬礼》,这一首乐曲也正是李斯特钢琴曲民族性特征的典型例子。
4.文学与宗教情感相结合的艺术表现特征
李斯特倡导标题音乐,提倡将音乐作品与诗歌及文学作品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如《梅菲斯托圆舞曲》就来自于文学名著《浮士德》,其中葛莱卿最终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拒绝魔鬼梅菲斯托·费勒进一步的诱惑,伴随着忏悔在监牢中死去,死后其灵魂便得到了拯救,上升到天国。这一点与李斯特的在世间受难的人们,必然会在死后得到拯救的宗教音乐观不谋而合,他希望通过音乐使得人们能够信仰上帝,从而解脱劳苦人民的痛苦。另一部作品钢琴套曲《诗意与宗教的谐音》其灵感来源于拉马丁的同名诗集,并且在几首曲目的题记中引用了拉马丁的诗句。李斯特根据这本诗集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并没有局限于诗歌自身所表达的意境,而是融入了李斯特特有的民族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并且与诗集原本表达的对宗教虔诚的情感相融合,集戏剧性冲突与交响性为一体,既是激烈的又是内省的,既是庄重肃穆的,又是热烈自由的。
参考文献:
[1] 吴岩,王迎馨.从《匈牙利狂想曲》看李斯特的宗教音乐观[J].艺术研究,2008(4).
[2] 拉马丁.拉马丁诗选[M].张秋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作 者:陈烈刚,西南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及研究。
编 辑: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
名作欣赏·下旬刊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