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平
语言运用表达题一般由两三道小题组成,分值常在十分左右。從考生答题情况来看,有的失误明显,丢分现象严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分析造成失误的原因,研究应对策略,无疑对高考备考具有积极意义。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最近,为给地铁建设让路,南都市大安北路上的49棵悬铃木开始迁移。这些一人合抱的大树在二月底被砍去枝杈.只剩光秃秃的主干.在料峭的春寒中伫立了十多天。
(1)请你以大树的口吻,写一句形象的话,表达大树对自己命运的不解或委屈。(不超过30字)
【某考生答案】我们有什么错啊,为什么要砍了我们啊?
【解析】此答案语言不够形象,“不解或委屈”缺少原因。
【参考答案】我们像一把把大伞为你们遮风挡雨几十年,你们为何如此无情?
(2)请你以南都市民的身份,在微博上写一句议论性的话,表达对这种做法的批评。(不超过30字)
【某考生答案】砍树的做法不对,我们应该提倡植树。
【解析】此答案没有体现“南都市民的身份”,“我们应该提倡植树”画蛇添足。
【参考答案】南都的确需要地铁,但因此让我们南都人失去绿色生活,此举正确吗?
【应对策略】强化审题意识。题目要多读两遍,理解每句话的含意。边读边想,抓住与问题相关的重要字词,细心体会其含义。理清答题要点,逐点落实答案。
增强语境意识,像此例回答第二问时,示例的考生答案缺失“身份”,说明考生语境意识不强,细心不够。另外,考生还要注意前后内在的因果关系。
例2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年画”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40字。
年画是民间很常见的一种图画,大多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传统年画多为木版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现代年画则多为机器印制。年画的常见题材有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五谷丰登等,也有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多含有吉祥喜庆的意义。年画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相关记载;清代中期,年画尤为盛行;至今,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某考生答案】年画是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传统多为木版水印制作,现代则多为机器印制的题材多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历史悠久至今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图画。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下定义首先要符合表达形式的要求。概念一般用一个单句的形式表达。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因此,考生先要从语段中找出相关属概念“年画”“图画”,然后提取关键信息,即种差——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种差多时,语序要恰当,不能出现语病。示例的考生答案对主要信息理解不到位,主次不分,面面俱到,字数超出。而且,种差不明显,不是必需的,如“历史悠久至今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这一点“京剧”也适用)、“传统多为木版水印制作,现代则多为机器印制”,可以略去。
【参考答案】年画是春节时张贴的,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图画。
【应对策略】压缩语段,往往是对内容要点的概括。如果是说明类,压缩时应注意抓住文段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等,用主谓句加以陈述。如果是议论类,则应抓住文段的中心句即观点句、总结句来加以提炼。如果是叙述类,则要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来概括,一般表述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怎么干的,有什么结果、意义。在此表述中,事件、意义是第一层信息,人物、过程是第二层信息,时间、地点是第三层信息。答题时,根据字数要求,考生应首先答出第一层信息,然后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答出第二层信息和第三层信息。根据叙述类文段要求的不同,表述时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仔细审题,分清主次,明确“去留”。以句号为单位,切分层次,合并同类,理清要点,防止遗漏。贴近原句,贴近原意,进行概括。
例3下面是一则关于“蚂蚁的启示”的寓言.请你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寓意,语意连贯,句式与前句相同,每处不超过12字。
两只蚂蚁想到墙那边去找食物.第一只蚂蚁顺着墙往上爬.刚爬到一半就掉下来了,如此反复了几次。第二只蚂蚁看到这种情况,就绕过墙到了另一边。等到第一只蚂蚁爬过墙时,第二只蚂蚁已将食物吃完了。第一只蚂蚁秉着那永不气馁、永不放弃的“美德”,让自己失去了食物。
所以说,轻言放弃是弱者,①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某考生答案】①永不放弃是强者②坚持到底是胜者
【解析】思维定式,直接影响人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的判断,阻碍人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小时候,别人问: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很多人脱口而出:铁重。其实一样重,都是一斤。这道题,由于我们平时一再强调永不气馁、永不放弃的美德,有的考生因而形成了思维定式,先入为主,弄巧成拙。
【参考答案】①不言放弃是愚者②懂得如何放弃才是智者
【应对策略】所谓思维定式,就是思维固定在一个方向上,不管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总是以不变应万变。学习过程中一旦产生思维定式,思维就会受制于以前的经验。模式、习惯让人产生定式思维。在思维定式下,人的主观性会占上风。答题就会跟着感觉走。要打破思维定式,就必须强化语境意识,认真审题,结合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4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某考生答案】调查显示,近70%的学生与父母有代沟。
【解析】概括时,不要出现具体的数字,如示例的考生答案中的70%。一般低于25%,称“少数”:55%~74%,称“多数”;75%以上,称“绝大多数”。
【参考答案】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与父母存在代沟。(或“调查显示,学习成了多数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唯一话题”)
【应对策略】查漏补缺,夯实基础,记牢知识点;弄清概念,了解常识,编织知识网;总结错题,掌握一些解答语言运用题的典型方法,加强针对性。提高答题水平。endprint
高中生·高考指导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