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汉与陕北公学

2017-09-25 08:53游海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李维汉抗战干部

吕 杨,游海华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杭州 310000)

■历史·民族研究

李维汉与陕北公学

吕 杨,游海华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杭州 310000)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陕北公学在延安成立,李维汉是陕北公学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陕北公学工作期间,始终坚持统一战线、抗战建国以及党性办校的管理理念,同时贯彻民主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学员间应同步学习等教育思想。李维汉管理理念和教育思想在陕北公学的贯彻,培养了一大批抗战干部,丰富了干部教育的内涵,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奠定了中共干部教育的基调。

李维汉;陕北;干部教育;延安

李维汉是党和国家在统一战线、民族工作和教育方面著名的理论家和卓越的领导人。在成仿吾、李维汉等人的领导下,抗战时期建立的陕北公学培养了一大批干部。目前学界对陕北公学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陕北公学基本情况的介绍上[1-2],或是对陕北公学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上,如毛泽东和邵式平[3-5]等,相对忽视了李维汉。而学界关于李维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维汉的统战、民族和宗教等方面[6-8],对于其在陕北工作的教育贡献,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此作一论述。

一、李维汉与陕北公学的创办

陕北公学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新创办的第一所革命大学。1937年8月,它在延安成立,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为满足全面抗战的需要,谋求培养千万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干部而创办的大学。

成仿吾是陕北公学的第一任校长和党组书记,在他的努力经营下,陕北公学初具规模,走上常规。直属中央宣传部和组织部的党组是学校的最高领导机构,在其领导下设有教务处、生活指导委员会和校务处三个部门,邵式平、周纯全和袁福清分别担任教务处处长、生活指导委员会主任和校务处主任一职。随着陕公行政组织的发展,生活指导委员会后来改名为政治部。1938年3月,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对陕北公学的领导,派遣苏区革命时期曾经担任过中央党校校长、对教育工作有丰富经验的李维汉,担任陕北公学的副校长兼党组书记。李到校后不久,抗战形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八路军在华北开辟了多个抗日根据地,需要更多的干部。与此同时,赴延安学习的青年也日益增多。于是,中共中央做出了在陕北栒邑县创办陕北公学分校的决定。李维汉承担了这一重任,出任陕北公学分校的校长。在他的筹划和组织下,1938年7月,陕北公学分校正式开学。分校的党组由李维汉、邵式平、周纯全、张然和、袁福清、申力生、陈伯村组成,并基本沿用了总校的行政和教学组织。总校的教学组织由教务处、队、班三级构成。教务处统一负责教学工作,在其之下设有由班组成的作为教育单位和自治单位的队,负责管理学员的学习、生活和军事。班由8到12位学员组成,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在此基础上,陕公分校为方便管理,新建了区队一级机构,区队由四到五个队组成,并配备区队长、军事副队长和协理员。

1939年1月,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和学校教育行政集中,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公总校迁栒邑,与分校合并。成仿吾、江隆基、张然和、鲍建章和申力生分别担任了学校的校长、教育部部长、政治部主任、总务处处长和党委书记一职。同时为了加强对干部教育的领导,中共中央成立了干部教育部,将李维汉从陕北公学调至干部教育部任副部长。7月,由于抗战形势的变化和斗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校联合,成立了华北联合大学。1939年9月,中共中央为了培养更多的干部,又决定重新创办陕公,并派遣李维汉担任学校的校长和党组书记。新一期的陕公在原有的基础上成立了董事会,成员有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李富春、高岗、张仲实和李维汉。同时,在李维汉的领导下,陕公加强了民族干部培训工作。

二、李维汉的管理理念

(一)统一战线的办校方针

坚持统一战线的办校方针,将学校办成一个统一战线的学校,是李维汉的一个重要管理理念。他认为,陕北公学是一所干部教育学校,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抗战所需的各种人才。陕公办学,应该贯彻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即“我们的任务,是在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是在使全国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不使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这就是党的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9]。换言之,陕公办学只有坚持统一战线的办校方针,才可以把各种身份的青年联合起来,将他们培养成为抗战的优秀人才。在某种程度上说,统一战线的办校方针是李维汉充分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在陕北公学的一次实践。

李维汉统一战线的办校方针体现在陕北公学的不同工作中。在招生工作中,陕北公学坚持“来者不拒”的原则。当时陕北公学的招生启事规定:“凡是十八岁以上‘有志参加抗战’的青年,身体健康,不拘文化程度,不分性别、出身、职业、信仰和党派,皆可报考。”[10]19在教育计划、政治工作和学生团体活动中,也都围绕着统一战线的方针而展开。据李维汉记述,陕北公学的各种活动,“无论学习方面、生活方面或课外活动方面,都是在向着一个方向发展。这个方向,就是我们所坚持的政治方针,即统一战线与持久战的方针。我们以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的方针教育青年,使来‘陕公’的每一个青年都透彻的了解这个方针并坚持这个方针。”[11]在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下,各种身份的人团结在陕北公学。他们在学习与工作中相互帮助、相互勤勉、相互尊重,正确认识自己,积极改正错误,为着抗日这一个共同目的,不断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提高自己,成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革命战士。

(二)抗战建国的办校方针

坚持抗战建国的办校方针,为民族抗战培养各种实用性人才,是李维汉的另一个重要管理理念。他认为:“抗战建国运动是训练人才的最好学校,这个运动可以发扬青年的积极性,可以纠正他们的政治见解,可以养成他们艰苦奋斗的作风,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经验,认识真理。”[11]因此,坚持抗战建国的办校方针,可以引导学员到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他们成为能够在抗战中独立负责的干部。同时,这一办校方针与陕公的任务——培养抗日救国的革命干部是一致的,从而使陕北公学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革命学校。

为落实抗战建国的办校方针,李维汉在不同的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教育计划上,陕公致力于把青年培养成有一定政治觉悟和初步军事知识,有独立进行群众工作、政治工作能力的抗战建国干部。在教育内容上,课程设置紧密联系实际,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抗战的基本理论;二是抗战的政策和方法;三是指挥民众进行武装斗争的基本知识;四是对目前时局的认识等。”[10]27在教育方法上,陕公不是一味地向学员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锻炼、去体悟、去提高。例如,陕公组织过多次军事演习,用实际的经验武装学员,加强学生的战斗能力。再如,陕公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挖窑洞、盖大礼堂和开荒生产都是陕公教学的一部分。劳动教育不仅使学员学习到劳动生产知识,也培养了陕公学员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些是作为一名干部做群众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三)党性办校原则

坚持党性办校原则,吸收大量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李维汉的又一个重要管理理念。抗战形势的发展,为中共发展党员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大批的革命分子要求入党,另一方面,许多重要的地区并没有党组织或者党组织非常狭小。鉴于此,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党组织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下级官兵中吸收党员。李维汉适应形势,提出了坚持党性办校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课堂讲授中,教员通过向学员讲授马列主义以及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知识,使学员了解到共产党存在的意义。同时,让学员懂得中国革命不仅是要实现民族解放,而且要求实现社会解放,使学员在思想上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其次,在办学过程中,会在慎重考虑的基础上大胆放手的发展党员,吸收一部分优秀的学员加入共产党。李维汉曾回忆道:“我们根据中央精神,强调不要受家庭出身的限制,不要怕社会关系复杂,只要表现好、思想进步、历史清楚,就可以发展。”[12]420由此不难看出,在李维汉的领导下,陕北公学发展党员时着重考虑个人素质,弱化出身,使不同身份的优秀学员都有机会成为中共党员。

三、李维汉在陕北公学的教育思想

李维汉在陕北公学不仅较好地实践了他的治校理念,而且将他的教育思想较好地融汇在各项工作中。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民主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员间应同步学习等方面。

(一)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是李维汉在陕北公学中所坚持的教育思想。民主与专制相对,它最初起源于古希腊,可将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最基本的涵义是人民的统治,也就说人民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捍卫自身的权利。民主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及看法。陕北公学是在抗战的背景下临时建立起来的,其管理与教育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具体的教育方法也在摸索当中。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李维汉在陕公的民主教育,主要体现在:1.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之下,教员与学员不论党派关系一律平等。2.教员与学员在政治原则遇到分歧时,反对使用打压的方法,主张采取讨论的方法解决分歧。3.在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和工作计划时,学生有权参与讨论。4.对于学校教学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员和教员都有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解决问题。[13]5.成立学生组织,实现学生的自治。6.“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之上,建立和巩固学校的纪律。”[14]330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李维汉在陕北公学中所坚持的另一个教育思想。其涵义是学员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在教员引导下不断适应变化的形势,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素养。李维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因在于党的教育方针是同一定的历史条件、斗争环境密切相联的。1937年8月,党的洛川会议所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规定,抗日的教育政策,必须“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14]616六届六中全会又规定了“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15]。为此,李维汉在办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让学员不仅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让他们具备实际工作能力,使其能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抗日战争的环境。

李维汉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思想,主要体现在:首先,教育和学习内容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据李维汉记述,“第三期抗战,保卫武汉,论持久战,论新阶段……都特别订出计划来研究,而且经过这样一次次的研究,在教与学的内容上必然有新的东西加进去。从而使教给学生的东西是符合实际的。”[11]显然,这种调整为学员及时增加了新的学习内容,使学员不再僵化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让他们了解到当时最新的热点问题。其次,课堂教学之外,还采取了其他多种灵活的形式来传授知识。据李维汉回忆,学校的生活与抗战实际是紧密联系起来的,学校经常“组织下列各种活动:全校性质的时事研究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的指导之下,有广布在各队及各部门的《新华日报》读者会与时事座谈会,国际的、国内的时事政治的讲演,抗战中重要问题的讨论(如保卫大武汉的讨论、持久战的讨论等)。”[11]在不拘一格的教育形式中,学员们从不同渠道、不同的角度了解到当时抗战形势和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了对抗战的理解。

(三)学员间同步学习

学员间同步学习,是李维汉在陕北公学坚持的又一个教育思想。其具体涵义是教员在教育学生时,充分考虑学员的接受程度,使学员都能基本掌握教员所讲授的知识,让各学员的学习进度保持大体一致。陕北公学的学员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年龄,不同党派,不同学历的学员接受知识的快慢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面对这一问题,李维汉坚持学员间应同步学习,充分考虑到了学员的差异性。

李维汉所坚持的学员间同步学习的教育思想,在陕北公学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李提倡有计划的学习。陕北公学会根据教育计划制定实施进度表,教员和学员再根据实施进度表订出每周的学习计划,再由各班按此计划订出本班全周每日的学习计划并发给学员。预先制定的学习计划使学员能够充分了解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为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奠定了基础。“只要大家都能正确了解到自己是为什么而教、而学、而工作,就必然能自动的、积极的、团结一致的、为完成其计划而奋斗。”[15]其次,每班每周都会开一次学习计划会议,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陕公学员胡德兰说:“学员们的学习方法是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学习。上完大课之后,就开展班、分队、全队讨论会。”[16]52在会议后,同学们自发的进行学习竞赛,互相帮助、互相勉励。“这种帮助,是经常集体讨论与集体研究的方式,经过推动程度较高的同学给程度较低的同学以各种个别的帮助,经过其他一切可靠的方式来实现,也可经过竞赛的方式来实现。”[11]最后,在一个计划将要结束时,陕北公学会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大会,大会上不仅检查学员的学习计划完成程度,而且找出本计划实施时存在的问题,为新的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在这些措施下,教员们了解到学员的学习进度,并根据每一个学员的不同的情况进行指导,使学员间的学习进度大体保持相同。

四、结语

李维汉在陕北公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虽然他在陕北公学初创时没有在陕北公学任职,但不久即出任陕北公学的副校长和党组书记,同时创办了陕北公学分校,最后又担任了后期陕公的校长和党组书记,为陕北公学以及整个中共干部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维汉在办学过程中的管理理念,使陕北公学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干部教育学校,为抗日战争输送了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人才。李维汉在陕公坚持的统一战线的办校方针是与中共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一致,该方针在办校治校中的贯彻,不仅扩大了学员数量,使不同党派和身份的人团结在一起,而且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好了准备。李所主张的抗战建国的办校方针,为学员以后能快速的适应战争,并成为一名具有实战经验的合格的干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学员顾明曾谈到:“在陕公受训期间,有一天罗迈副校长召集我们全体同学谈话。在谈话中,他讲到边区形势,讲到前线作战情况,鼓励我们‘要在行军中、战斗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计划’。他的态度是那样坚决,谈话那样有力,说到了每一个同学的心坎上,三千只眼睛都射出了坚定的光辉。”[16]99而坚持党性办校原则更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促进了共产党的发展。

因此,李维汉的管理理念是面对日益严峻的抗日形势做出的正确反应,使广大青年团结在一起,团结于抗日,使他们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中共干部。据李维汉记述,“陕公创办的四年中,共培训了一万一千多名学员。他们在校学习的时间虽有长有短,但都有共同的收获,第一、提高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坚定了抗战意志与必胜信念,获得了抗战的理论与知识;第二、领悟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以及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方法;第三、培养了民主精神与习惯,树立了为解放全中国而奋斗的决心;第四、初步懂得了社会发展规律,懂得了改造旧社会旧中国的必要;第五、养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12]422这些毕业的学员,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奔赴抗日建国的不同战场,为民族抗战和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维汉道:“陕公学员奔赴各地,他们中许多人一走上工作岗位,就担任游击队长、县长、科长等职,工作中勤勤恳恳、英勇战斗、历尽艰辛,为党和人民创建了光辉业绩。其中不少同志在战争年代就贡献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建国以后,当年的陕公学员、干部中的不少人成为党和国家各方面的重要骨干。”[12]424

李维汉在陕公的教育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共干部教育的内涵。民主教育使陕公学员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民主的环境下,学生们能够对当时抗日战争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作为一名干部到底应该做什么。同时,在民主教育中,陕北公学比较容易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完善中共干部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贯彻,让学员们不再只是单纯地研究课本知识,还必须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能力兼备,这使得陕北公学成为了一所名副其实的干部培养学校。而坚持学员间同步学习,使陕公学员扎实地掌握了作为一名干部所需要了解的知识,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抗战干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维汉在陕公的教育思想,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思考应如何培养干部所得出的成果。正是他的教育思想使中共的干部教育更为完善,为干部教育进而成为一个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李维汉作为一名陕北公学的领导人,他的品格和魅力使陕公学员的精神得到了鼓舞。陕公学员马兴惠曾回忆:“罗迈学长的大报告,几乎每月都有。他身材高大,精力充沛,声音洪亮,数百人的报告会,他讲的话谁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他作报告从来没有讲稿,其条理性和逻辑性十分清晰,听起来使人永记不忘。”[16]73从学员的回忆中可以看出,李维汉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发挥了作为一名领导人的价值,为陕北公学的学员作出了榜样。学员们在他的报告中,受到了鼓舞,在民族危机到来之时不仅没有丧气,反而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同时,学员们认识到只有学习知识,成为一名合格的干部,才能使自己在抗日救亡中发挥出最大的力量,为胜利的到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国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背景下,李维汉运用自己的理念与思想来办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抗战人才,解决了抗战人才缺乏的问题,丰富了中共干部教育的内涵,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维汉在陕北公学的干部教育实践,至今都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孙国林.“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陕北公学掠影[J].党史文汇,2005(11):16-19.

[2] 葛叔华.我在陕北公学受到的集体主义教育——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J].新乡师范学院学报,1983(S1):1-9.

[3] 孙国林.毛泽东与陕北公学[J].党史博彩,2015(2):30-34.

[4] 戴得林.痛斥叛徒张国焘——记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的一次讲话[J].党史纵横,1988(2):23.

[5] 李国强.邵式平与陕北公学[J].江西教育科研,1992(2):55-58.

[6] 刘斌.抗日战争时期李维汉统战工作实践探析[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3):67-69.

[7] 戴开尧.李维汉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贡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4):175-179.

[8] 杨宇.李维汉的宗教观[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1(8):210.

[9] 姜华宣,张尉萍,肖甡.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1921-2011)[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10.

[10] 成仿吾.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1] 李维汉.陕北公学分校的成就——缘自“陕公”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词[J].解放,1938(54):17,19,19,18.

[12]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M].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13] 李维汉.战时干部教育[J].中国文化,1940(1):4,5.

[1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三六—一九三八)[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5] 邵式平.陕北公学一年来教学的点滴经验[J].解放,1940(63):32.

[16] 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校史编写组.血与火的洗礼——从陕北公学到华北大学回忆录: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校史编写组,1997.

[责任编辑李兆平]

LiWei-hanandPublicSchoolinNorthernShaanxi

LVYang,YOUHai-hua

(SchoolofMaxism,ZhejiangGongsh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00,China)

In August 1937, after the outbreak of Anti-Japanese War, Public School of Northern Shaanxi was established in Yanan, with Li Wei-han being one of the leaders. Working in the Public School of Northern Shaanxi, Li insisted the concepts of management including united front, founding new China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establishing school with party spirit. Meanwhile, he carried out his own thoughts of education, including democratic education,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synchronous learning among students. The Public School of Northern Shaanxi fostered many cadres for Anti-Japanese war, and enriched the connotation of official education. His work not onl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victory of Anti-Japanese war, but also established the keynote of the educ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st leaders.

LI Wei-han; northern Shaanxi; the education of the cadres; Yanan

2017-03-21;

:2017-05-31

吕扬,男,浙江绍兴人,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K265.1

: A

: 2095-770X(2017)09-0068-05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9.015

猜你喜欢
李维汉抗战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建国后李维汉对少数民族政权建设的研究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简述李维汉关于宗教统战的思想
李维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中国化的贡献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