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风范的展示,是城市风韵的表达,是城市风貌的象征。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城市,北京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着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都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前不久结束的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发出号召,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一步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工作要求上来,用“四个意识”把首都规划建设管理好,牢牢把握好“都”与“城”的关系、“舍”与“得”的关系、疏解与提升的关系、“一核”与“两翼”的关系,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首都发展。
北京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首都,始于元代大都,历史不算很长,但她是中国古代都城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全国的古都中,她形态最完整、史迹最丰富、文化含量最深厚。大量承载着北京历史文化的遗存,用无声的语言和真实的形象,钩沉这座古都的记忆、理念和智慧,记录着三千年来包含诸子百家和各民族智慧,鲜明彰显出独特的治国理念和社会价值,这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唯一的。要自觉站在大历史观的高度认识古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北京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个壮丽的文化奇观,是中华大地上闪耀的一颗最明亮的星辰,历史文化胜迹犹如一幅幅画卷美不胜收,只有中国才有北京,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才能创造北京。可以说,如果北京失去了自己的历史文脉,无异于抹杀掉自己的生命历程和存在价值,就成为了一座苍白的、没有生命力、没有自我的城市。
以大历史观来谋划首都发展,要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紧紧围绕“都”的功能来谋划“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加强对北京歷史文化整体形态的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全球万千城市的空间形态都随着自然、社会、经济、建设等各种因素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着,但同时也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观念。北京历史文化的核心是国都文化,从文化历史的延续性、文化内涵的深刻性、文化形态的特殊性、文化遗迹的完整性多方面综合评价,北京的国都文化史迹当之无愧是中国之首、世界唯一,这就是北京向世界递上的“金名片”。上溯至70万年前洪荒时代的北京人,公元前11世纪以来先后13次为都,当今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回望古都北京历史江河的激浪,无论中国六大古都,还是世界十大名都,北京都独具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主客分明、布局宏大的都城规划设计,堪称中华传统思想与精湛瑰丽艺术的完美结合,集中国历代都城建设之大成,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文化艺术之精辟,坛庙寺观点缀,金水玉河环绕,各族文化熔冶一炉,世界文化密切交融,从庄严的紫禁城到中轴线,从礼制坛庙到王公府邸,从皇家园林到文人会馆,再到名人故居,无一不是古都北京这座城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无一不是这座城市的独家记忆和文化符号。
传承和保护北京历史文化的“金名片”,要融会贯通,一方面紧紧围绕“都”的功能来谋划“城”的发展,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有人说,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城市的哪些东西最能铭刻下个人记忆,无疑是文化符号,城市往往依靠它的一系列鲜活的文化符号在人们内心深处刻下特别的记忆,以至于一提起这座城市,人们总会首先想到它们。伦敦是充满选择机会的城市,巴黎是时装之都、文化艺术之都、浪漫之都,维也纳是音乐之乡,东京是东西文化交汇之城,罗马是古典文化集萃的城市,日新月异的北京城也需要去重新发现和梳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长期存在的古老而又暂时隐性的痕迹,构筑起历史与当代并置的“地方符号”,器物与文明并重的“人文符号”,全球与地方兼具的“世界符号”。集文物保护与新型业态开发于一体,今年年初落成的“北京坊”是以百年劝业场和谦祥益、交通银行旧址等8栋沿街集群建筑为中心的“中国式生活体验区”,被大家称为“52栋新老建筑留住的乡愁”。让北京的历史文化基因融入每一座建筑,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展现北京独具品格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城市魅力,“润物细无声”地塑造世界人民对这座城市最走心的记忆,思考并回答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实现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
另一方面,要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保障“都”的功能,立足质的提高,坚定“舍”的决心,舍掉“白菜帮子”,保护并获得“菜心”,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优化首都功能,腾笼换鸟,重塑城市生态。要在保护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旧城科学合理的保护性更新, 以实现“风貌保护、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人口疏解、产业发展” 等多个目标的有机统一。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分类保护和利用,对皇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不宜进行过度市场化开发,要充分挖掘文物资源的品牌价值;对文人会馆等可以适当市场化利用的文物资源,政府要发挥“裁判员”角色,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对胡同旧厂房等资源不断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提高创新孵化器的产业培养能力;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开发更多内涵丰富、创意新颖的特色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开发如什刹海、大栅栏、琉璃厂等更多能让人静下来、沉下心、记得住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会馆是北京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我国明清时期由同乡或同业组成,主要服务于当时的科举考试和工商业活动。如今,会馆文化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承的纽带,其间的匾额、雕刻、楹联,无不铭刻着一段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会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座座饱含沧桑的精美建筑物、百业并举的繁荣历史画卷,还有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商道精髓,尊师重教、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知是达观、和谐相处的思想光芒。如何集合区域和城市中的“老故事”传承者、“新故事”传递者,以更具当代感、体验性的形式为公众呈现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命题。在首都文化中心定位的大方向下,积极实践旧城的整体保护与体验创新,用文化与生活结合的方式,织补历史,展现古都和中国自信风貌,正是破题之道。
把北京历史文化的“金名片”擦得更亮,还要把其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雄安新区建设等更大战略空间予以考量。牢牢把握好“一核”与“两翼”的关系,以“一核”辐射带动“两翼”发展,努力形成“两翼”齐飞的生动格局。京津冀三地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国都文化、津门文化、燕赵文化有着共同的精神根脉,“中华文明开涿鹿”,炎黄蚩尤三祖文化的中华民族祖先的认知,三地存在共同的文化共识和归属,辐射力量关系重大。“一核”要辐射,“两翼”要联通,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衍生、酝酿深刻的影响力、集群的荣誉度以及巨大的辐射力、感召力和竞争力。深入研究“一核两翼”的历史文脉骨架,以一个统一的价值方向来协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产业布局、文化事业、公共服务等多领域的发展,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才能避免千城一貌,进而达到聚焦优势、聚集要素、聚合人气的效果。作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的大运河通州段全长42公里,占北京段运河总长度的60%以上,在历史各朝代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运河文化及历史遗存。大运河文化带被列入北京三大文化带之一。通州是大运河的北起点,多河富水、水草茂盛,运河文化是通州主要的文化基因。经过近年来的清淤、河道综合整治等,大运河文化带的水环境正在逐渐好转,湿地建设正在进行,一批高品质、有特色的城市公园、绿地正在被精心设计建设,千年运河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从推动旧城“整体保护”,到“构筑全面保护格局”;从中轴线保护与申遗,到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从什刹海景区专项治理,到重塑首都独有的壮美空间秩序……北京正朝着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的宏伟目标大步向前,逐步加快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步伐,以首善标准做好各项工作,提升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能力,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分层次、分类型、分时间、分地域地保护北京古都风貌的所有历史文化要素,弘扬与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感的大国首都新形象。
把北京历史文化的“金名片”擦得更亮,还要充分把握北京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历史机遇。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北京冬奥会,既是北京对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庄严承诺,也是展示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既是放大奥运效应,拓展奥运商机,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大战略,也是我们向世界展示古都北京的历史底蕴、悠久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宝贵契机。城市之美的核心是人文之美。北京是“双奥之城”,借2022年冬奥会东风,提升国际交往能力,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能夠强有力地推动城市人文环境的提升,提高城市的包容性,开拓市民的国际视野,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利用冬奥会契机,举办更多国际冬季体育赛事,增进与国际体育组织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国际组织落户北京,感受北京的人文之美,让每一个慕名而来的国际友人流连忘返,领略一个创意无限、活力四射、热情好客的北京,让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打通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届时,北京将再一次引聚世界的目光,递上一张耀眼的“金名片”,让她的华夏美服与姿色才气,在全世界人民心底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我们相信,当历史的文脉流动在首都北京的街巷之间、田园之中,融贯在日常生活的韵律中,一条胡同、一座雕塑、一个建筑,甚至一条街的拐角,都会与历史相连,通向遥远的过去,让每个走过的人内心都能充满获得感、幸福感,而这得之不易、失之难觅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悉心呵护、倍加珍爱。
(作者:刘洋,北京冬奥组委对外联络部部长)
责任编辑 / 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