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东
针对新教材中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安排,课标中提出的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以及实际教学的需要,全校数学教师积极合作,通过有益的探索取得一定的共识,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低年级学生课堂动手操作学习的理论认识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认为从学习心理学角度“数学课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从数学学习角度:它是数学的理解和构建新知识;从问题解决角度:它又是问题解决中的探究活动和解决策略.正如“操作技能是技能的组织,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进一步我们把关于“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分为三个层次:
(1)动作技能:如剪、拼、画、等
(2)通過操作解决问题,体会方法、知识的运用
(3)由操作到新知识的构建既建模
二、低年级学生课堂动手操作的课堂教学的理念
1、动手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是数学问题提出的现实基础。由“折一折”“拼一拼”“试一试”等活动形成直观感知,再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与同学讨论下,获得一定的数学学习活动经验,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从动手操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也是解决问 题的一种策略。
3、动手操作学习是自然语言,肢体语言,图形语言,数学语言相互转化的桥梁,边做边想边说,相互交流,多种形式理解相关事物,上升到内容的数学思维操作层面上。
4、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于学,通过操作获得知识,又要讲究方法,体现能力发展,完成的过程中又能得到自我满足;融知识获得、能力提升、情感发展为一体。
三、基本程序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及反复讨论,提出如下的环节:
1、问题提出到定向选择操作工具(小棒、学具、绘图等)。
2、操作方法(说明)指导。
3、操作过程自主与合作相结合,交流操作过程的体验,并引导学生进行适当表述,即四种语言的互相转化,达到基本知识初步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变式训练,促进发展。在练习中巩固,在感知中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或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补偿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5、过程评价:回顾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与感受,相关知识、方法小结,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基本方法
1.根据学习内容,明确学生动手操作学习过程及层次 不同的内容,有不同呈现方式,动手实际操作就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经验的和没有任何基础新的工具的操作。要分析动手操作过程与结果,如一年级用小棒的操作,或用画图的方法,建立加法和减法的模型,这是个结果;而操作的过程中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个过程性的知识,是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
2.根据学生的基础,确定合适的动手操作教学目标 不同的内容,不仅体现不同动手操作过程与结果,同时也体现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进程,确定动手操作学习的教学应该达到的层次,过低失去操作的意义,过高又让学生无所适从无法理解,甚至不利于学习的迁移和结果的使用。
3.确定动手操作的方法和步骤,适时指导 有些操作本身就是一种动作技能,如剪刀、尺子的使用方法也要学,在操作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这完全可以通过指导,让学生顺利的完成,达到相应的目标。
4.加强几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学不能过多停留在外部的操作活动上,而应及时上升的内部的数学思维操作层面,让学生边演示边口述,促进自然语言、图形语言、肢体到数学语言的转化,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体会出相应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通过操作获得知识,又要讲究方法,体现能力发展,完成的过程中又能得到自我满足;融知识获得、能力提升、情感发展为一体,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操作活动习惯。如:每次操作活动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关注操作的目标,讲究操作的方法,体验操作的过程,重视操作的结果。
5.把动手操作学习的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是符合学生特征、最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最受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大班额的动手操作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只注重活动的结果,且过程难以控制。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基础差别较大,受行为习惯影响,问题(目标)意识差,不是跟着问题(老师)要求做,而是“跟着感觉玩”,且不善于操作工具,必须进行适当的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相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某些实际事例,如“20元可以买什么?”有些学生根本不知怎么办。这些如能取得家长的配合,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亲身经历一下实际,学生课堂动手操作学习的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看作是校外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把“教材、教师、学生”的教学形式拓展为“教材、教师、家长、学生”的教学关系。
五、存在的问题如果不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透彻,也就无法解决相关的问题,何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由于时间短,相关的理论水平、经验的限制,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后期注重分析课堂教学上存在的重要问题及其原因:
1、学生方面:人数众多,基础差异较大,表现为:
(1)大部分学生的动作协调性较差,速度慢。
(2)近四分之一的学生不动手,处于观望、等待、玩学具等。
(3)用动手操作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较差,哪怕是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没有提示,也不会想到用学具。
(4)动手操作前,缺乏思考。同学们对动手操作是非常高兴的,甚至都有点迫不及待,但大部分同学没思考怎么做,就立即动手操作,如:一件衣服剪成两半,一个花瓶也剪成两个半个的。endprint
(5)动手操作依赖性较强,如:代数问题画线段图、几何问题画示意图等。确实是有一部分同学不会画。
(6)学具不完整或没有,有的是没有购买,有的是家长考虑安全,如小刀、剪刀等,有的是作为玩具弄坏了或丢了,更多的是忘记了。
2、教师方面:
(1)操作过程的分析不到位,操作目标不够明确。这个操作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要渗透,不够明了。如:加减法中的小棒的操作,多数体现在结果或检验对错上,缺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渗透;轴对称图形没有注重“对折”这个方法,因而出现了衣服、花瓶都剪成了两半。
(2)由动手操作到知识、方法的形成中分析性指导、概括的过程不够明显、清楚,因而缺乏过程性体验。如:在倍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课本上有圈一圈,画一画等,除了能更好的理解外,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甲数是187,比乙数的7倍还多5,乙数是多少?”当时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无法下手,导致一半以上的学生错误,如能画图表示,很快能正确解答。图形的正确画法,既帮助理解题意,又能从图形中找到解题的方法。为什么要这样画(圈),怎样画(圈),分析、比较、概括的过程一带而过,只有倍数概念的结果,而缺少倍数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方法体验,因而学生也想不到用画图的方法解题。
(3)小组合作的组织及操作指导的落实困难。由于人数众多,只能同位二人或前后座位四人一组,分组一旦确定,互相交流开始,老师的要求已经不重要了,这是年龄较小的一种表现;另一种表现是小组合作中往往是强势的一个人主宰,其他人只有看的份,老师到各小组去指导时间也不允许。为了课堂效率,教师演示让学生跟随着一步步操作,学生的操作过程中缺乏思考,慢慢就会形成依赖等不良的学习习惯。
(4)备课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教材分析不到位,一年级(下)P14-15 《桌子有多长》应该安排2课时,我们基本上都用1课时,因而教学效果总是不如意。“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仅仅只要得到多长就可以了吗?用尺子测量非得从0刻度开始吗?渗透了可以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其次,对学生的基础估计过高,有相当一部份学生缺乏基本的操作能力,語言表达的能力,一切学习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忽视了一些简单的操作也需要训练。
(5)学生动手操作学习良好的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的训练,如何培养仍然要继续探索,把动手操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如何进行,对我们一线教师仍然是一种挑战。
参考文献:
[1]J:数学教育学报
[2]M:学习与教学;张琦译
[3]J:小学数学
[4]M:自主课堂 等;万千教育书系
[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