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引《诗》略考

2017-09-23 07:17郭娜
牡丹 2017年26期
关键词:荀子孟子儒家

郭娜

荀子学识渊博,是先秦时期继孔子、孟子之后最具有影响力的儒学大师。本文分析了荀子引用《诗》的特点以及其引用的文学价值。荀子多引用《诗》来比喻、来阐述事理,征引《诗》中句子作为修辞材料来运用。荀子引用《诗》多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他是第一个从文学的角度审视《诗》的儒家学者。在先秦诸子百家引用《诗》的作品中,其引用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一、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时人尊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襄王聘,西游入秦。后来,荀子受楚国春申君之用,被任命为兰陵(今山东兰陵县)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书。

他不仅继承了儒家以礼义治国的思想,还兼采道、名、法、墨诸家学说,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在人性问题,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荀子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的学说并不局限于儒家的思想条框,他博采众长,建立了具有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也发展了儒家思想,其思想都渗透在自己的文章中。他经常使用比喻与排比,说理透彻,条理清晰,虽然语言淳朴,却气势磅礴,均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现存的《荀子》共计32篇,大部分为荀子所著,这些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诸多领域的内容。

二、《诗》

《诗》又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现存305篇,故《诗》又称《诗三百》。《诗》中绝大多数收集于民间,是当时黄河中下游及江汉流域的民间歌谣,描绘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人们的现实生活,广为流传。由于语言多通俗易懂,从一定层次来说,《诗》属于通俗文学领域。

《诗》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诗》按照曲调分为风、雅、颂。风是各地不同的音乐风格,有15个地区之多,以民歌为主。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是周王室使用的音乐,是“正乐”。小雅则是贵族使用的音乐。颂是专门用于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智者功德的乐曲。孔子曾将《诗经》的宗旨概括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并将其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者颇多,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三、荀子引《诗》的文学价值

笔者对《荀子》进行梳理后,总结出《荀子》引用《诗》共计77次(见表1、表2)。其中,国风共引用了10处,分别是曹风篇4处,周南篇1处,齐风篇1处,卫风篇1处,邶风篇1处,豳风篇1处,秦风篇1处。雅共引用53次,其中,大雅共引用28次,小雅共引用25次。颂共引用7次,其中商颂共引用3次,周颂引用4次。另外,文中7处引用属于逸诗(逸诗是指不见于现行《诗》版本里的诗句),其引诗居先秦诸子之冠。

通過上述总结,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现存的32篇荀子哲理散文中,除了《哀公》《乐论》《性恶》少数的篇目没有引用《诗》以外,每篇都曾引用《诗》中的句子,而且引用的数量也不尽相同,篇目中少则引用了1条,多则引用了3~5条。例如,《大略》共引用了11条,其中有五六条逸诗,这在先秦诸子百家引用《诗》的作品中,是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的。《荀子》引用《诗》的形式较为固定,皆以“诗曰”之后引出《诗》的句子。

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诗》作为儒家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孔子教授弟子的必修课。孔子对于《诗》的态度为:“不学诗,无以言”,其学生深受影响,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诗》的传播与发展,至战国时期“赋诗言志”已然成了国家使节、文人策士普遍采用的一种言语方式。

孔子曾在《论语·八佾》中赞扬“《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对“郑卫之声”虽然也有批评之语,却没有将郑风、卫风之诗删去,他从卫返鲁从事正乐,仍很重视歌乐中的风诗,只是把俗文学、雅文学中的文词尽量纳入抑邪扶正的路子上来。孟子在雅、俗文学关系上说得更为明白。《孟子·梁惠王》将乐分为“世俗之乐”与“先王之乐”,主张“与民同乐”,把俗、雅文学艺术之别与王朝统治是否能够继承联系起来。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非常注重弟子的道德伦理修养,为了达到其所追求的儒家“克己复礼”的崇高理想,多次运用《诗》的教育价值来引导弟子思考学习。孔子也曾在《论语·为政》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也极大的推动了《诗》的传播与发展。晚于孔子一百多年的孟子,在社会动荡、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多用《诗》于某个学术观点的阐发和辩论中。荀子则多引用《诗》来比喻、来阐述事理,征引《诗》中句子当作修辞材料运用。荀子引用《诗》多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他是第一个从文学的角度审视《诗》的儒家学者。

四、荀子引用《诗》的特点

荀子引《诗》,在于证礼,推进礼的制度化进程,在其引用的77次中,半数以上与礼有关,荀子把《诗》当作一种验证礼的标准,在《诗》与礼义之间建立了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荀子·修身》)

《诗》曰:“左之右之,君子宜之。右之左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以义屈信变应故也。(《荀子·不苟》)

这两句中,前者先议后引的引诗证事,后者是先引后议的引诗论事。这也是荀子引《诗》的两种基本方式。荀子将引诗作为一种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诗》的礼义化,甚至《诗》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地位,成为礼的一种附庸。

荀子学识渊博,对《诗》本身的原旨定然是非常了解的,但荀子为了达到以《诗》论礼的目的,赋予了《诗》新的含义,使之能更好地表达荀子的理念,更加符合人伦道德礼仪。

《荀子·乐论》指出,若要移风易俗则需要用礼乐来引导,强调要让人多听雅颂之声。荀子说:“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所以,先王制《雅》《颂》以“感动其善心”。虽然荀子更偏爱《雅》《颂》之章,对《郑风》《卫风》之音有些批评,(即“郑卫之音,使人心淫”),但这并不推翻荀子重视俗文学的治学态度。

同时,荀子在《荀子》哲理散文中大量引用《诗》的文句,一方面作为自己立论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也学习《诗》民歌的语言形式,进而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荀子的散文句式整齐,擅长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这样的语言风格很大程度上受《诗》中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及比兴手法的影响。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诗》得以复出流传,也应有荀子对先秦通俗文学资料的有效保存和运用的一份功劳。

五、结语

荀子是先秦时期继孔子、孟子之后一位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儒学大师,他不仅将儒家以礼义治国的思想传承下来,还兼采道、名、法、墨诸家之说,成为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的思想是在孔子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的,是对孔儒之道改造、升华的产物。孔子的思想由于受到周礼的影响而受到束缚,但是荀子就没有这个缺陷,所以其学说是个很好的研究范本。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荀子孟子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磨刀不误砍柴工
和谐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