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荣
【主题导语】
在心灵上,能让个人有强烈归属感的,是文化;在精神上,能让民族血脉生息滋蘖的,是文化;在发展上,能引领一个国家在激荡的世界舞台站稳脚跟并散发迷人魅力的,还是文化。文化极其脆弱,四大文明古国,其三已亡;文化又极其坚韧,只要给她土壤,就能春风吹又生。正如大河连绵,有时也无法阻止小河小叉会在特定时期干涸,近代以来的中华文化也经历了民族危机时刻的断裂,又遭遇到了当今碎片化的时代潮流:断裂,就要去续接,去重建;碎片,就要去整合,去互联。这样才能找回我们久已蒙尘的中华魂灵,看清中国的未来。在此过程中,必会有失落,也会有焦灼;失落可能消泯信心,焦灼或许带来浮躁:这都无可厚非。唯记重拾自信,冷静下来,才能寻找到恰当的途径,去那文化长河的中流,欣赏浪花之美,感受波澜之壮阔。
【选文一】
寻找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
董 阳
让龙袍亮起来、让建筑动起来、让瓷母时尚起来……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一系列有趣有料的活动,吸引了不少人走进传统文化、走进艺术现场。
在很多网友眼里,故宫是个神奇的存在:它既是“感觉自己萌萌哒”的雍正皇帝表情包,也是纪录片里技艺精湛自得其乐的大国工匠,还是那个历经600年风雨的明清两朝紫禁城、年客流量1600万的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故宫也曾在公众面前遭遇尴尬,如今却能华丽转身,在互联网上主打造物之美,兼顾攻略之实,还时不时跟256万微博粉丝互个动卖个萌,你来我往好不从容。
通过互联网,故宫不仅赢回了面子,更重建了公共博物馆与公众的具体关联。环顾四周,一些博物馆给人的印象是陈列呆板,讲解套路化,缺乏互动,于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加上服务意识欠缺、管理水平不足,就脱离了跟公众生活的联系。这样的难受劲,故宫也不是完全没有体会过。
一旦接通互联网,绑定了活生生的粉丝,就再难“目中无人”了。也正是从接通社交媒体、虚心面向公众的那一刻起,人们看到了故宫凌厉的攻势:博物院开放面积比例从2012年的48%一跃为2016年的76%,接连推出了虚拟现实体验、数字化微信平台、“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等多款手机应用……多层次、多渠道地有效面向公众。人们发现,故宫找到了传统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个“正确打开方式”不只是与公众简单互动,而是让传统文化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变“黏稠”。传统文化的形态实现了丰富和再造,故宫已经不再只是那个北京城中轴线上72万平方米的皇家院子,它在云端,在数字博物馆里,在创意用品中,更为重要的是,它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从皇家私藏到国家所有,再到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共享,在故宫文物面前,人与物的关系也发生了分明的进化,早已不再是“天下至宝,尽归帝王家”,而更加接近共有共享的理想。
其实,传统文化就像一个生命体,只有跟人建立了紧密的共生关系,才能不断进化。那一件件质感优异、造型优美的文物,是先人“用生命造物”的果实。通过使用、欣赏和传承,今人分享着古人对美的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人塑造了器物,器物也在塑造着人。我们敬畏传统文化,正是因为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自然进化的产物,蕴藏着也许我们还未充分认知的合理性,而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古老和稀有。
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年轻人追捧,到“石渠宝笈特展”成为舆论热点,传统文化在与现代人共生共长的过程中,获得全新的生命力。故宫的成功转型不只是技术层面的,更是心灵的、文化的,只要融入现代人蒸腾的生活,传统文化就能再发新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曾几何时,我们欣喜于社会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也困惑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匮乏与滞后。如今,故宫以其生动的故事打通了任督二脉:只有跟公众建立起共生共长的关系,传统文化才会焕发活力,文化传承才会薪火绵延。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6月14日)
[解 读]文物承载文化,却始终沉默。它们本是一个个的生命体,养在“深宫”,就只是库房里的一件器物,一个死物;走进公众生活,才会在欣赏和传扬中绵延成一段鲜活的文化。这些文物以前之所以与公众生活有疏离,除当时的技术无法弥合时空的距离,无法让它们与公众作“在场”的交流之外,更多的是国家只用它们来宣示我们的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以维持偏执的自尊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没有脱离财富的物质意义。当技术发展可以支持公众的文化需求,文化传承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时,观念的改变促成了它们与公众的遇合,它们作为财富才获得精神、人文层面上的价值。需牢记的是,传统文化不仅仅让我们纪念,让我们追思,它本身就是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参与着我们灵魂的塑造。
【选文二】
带你感受那穿越千年万年的美
杨雪梅
当下要唤醒的不只是对历史遗产的关注,还需要更多奇思妙想和严谨的考古学发生碰撞,为我们洞开几千年幾万年难以想象的远景。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拓宽、公众知识更新和诉求的升级,加上学界有意的推动,考古发现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曹操墓、海昏侯墓等考古发掘,都得到了公众的实时关注,并引发了参观展览的热潮。与之关联的影视文学作品也大受欢迎,不仅包括《盗墓笔记》等虚构作品,还有《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
然而,在公众考古学所引发的双向互动新气象背后,仍有一些隐忧。一方面,公众对陵墓盗宝等表现出强烈的关注与好奇,导致一些考古内容被过度诠释,丧失了学术上的严谨性,难以促进公众人文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一些严谨的考古新材料与新成果、科学的考古方式,又缺乏好的故事载体而难以为公众所认知。
之前网上有一个帖子很火,说如果穿越回大秦帝国,你连碗西红柿打卤面也吃不到。文中说的,很多是考古人或科学家很久之前就得出的常识性结论,但从未以如此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公众所接受。事实上,考古研究的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有很多是传承至今的习惯和理念,人们现在意识不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可以通过考古研究把它揭示出来。endprint
比如,我们从小就知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句话,但也许并不知道这八个字代表着什么。其实,它代表了农业的起源是五千年前史前世界交流的结果。因为五谷中既包括中国培育的稻子,也包括了起源于西亚的小麦。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才逐渐齐备。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下要唤醒的不只是对历史遗产的关注,还需要更多奇思妙想和严谨的考古学发生碰撞,为我们洞开几千年几万年难以想象的远景。
在一个信息互动程度空前频繁的时代,考古发现不能满足于被动呈现自己的美,还是应该以更贴近当代人审美和情趣的方式,找准和当代人的情感共鸣点。2016年获得第四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最佳实践奖”的虚拟考古体验馆,就提供了更多有趣的参与方式。或走进三维动画窥探古墓丽影,或客串原始人钻木取火,还可参与文物复原等游戏。这都是很好的尝试。
考古发掘和研究,要顾及专业以外的人,这已经是国际公认的理念。考古不仅仅是研究,还有保护、利用,而公众在后两个层面可以也正在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从杭州萧山机场坐飞机回北京,登机牌上印有良渚古城的广告,那枚代表五千年前良渚信仰世界的玉琮王就那样定定地看着你,仿佛要引你去感受那穿越了千年万年的美。相信随着良渚遗址被写进小学教辅材料,建起遗址公园并如果最终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人们会像谈论长城那样说起良渚。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19日)
[解 读]发掘出古代的物品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实物的材料能够补充、去伪、续接或重新发现古代的历史与文化,通过一些细节了解先民的所做所想,从而更真切更确凿地触摸到那些远逝的生活,回溯我们习惯和理念形成、发展的踪迹。考古并不神秘,也不骇人,它帮助我们超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更容易地看清楚现在、眺望未来,不至重犯历史性的过错。当然,也要感谢突飞猛进的现代技术,丰富了古今交流的方式,让我们亲身“经历”原来只留存于想象中的远景,去探知来自古代的生活脉搏。
【选文三】
在诗意里追寻“文化原乡”
李 斌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它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铜雀台”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怎么读?类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
“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一位观众的感触,引来许多人同声感慨。生活的平凡,挡不住内心里对诗意远方的向往。而古典诗词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给予他们平静的力量。诗心是個人的,而诗意是共同的,诗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有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正像一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
有人疑问,古诗文默写在高考语文中占比不多,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去背?以“应试心态”对待传统文化,难免会产生“划不划算”的困惑。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时代,我们应有视通万里、贯通中西的容纳胸怀,也要激发返本开新、别开生面的时代创新力,但决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说到底,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恰如现代中国的前行,同样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才能怀着自信从容前行。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2月9日)
[解 读]古典诗词是文化的文学载体。在诗词中,有各种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各个时代的安乱战迁,有各种被称赞的处世态度……它们融汇在一起,将文化之河的长度、宽度、厚度和温度透过平仄的吟哦,或平静或激昂地传达出来,让人们去触摸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扩展自己的心境,汲取人生的给养。背诵古典诗词,并不是为了夸耀学识,而是让古代的精华细腻现代人粗粝的情感、萃取现代人纷乱的价值观,唤起现代人被太过现实的生活压抑住的哲思。《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内核是探寻文化基因,正因为如此,拥有了同时期节目不可企及的人文高度。虽然它总会被其他更新形式的节目取代,但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道路中,它会作为文化进程中一个节点的现象,被大家所铭记。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