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锦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
□李 锦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本文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的变动趋势,并对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的机制做出了解释,基于1978-2015年数据,发现老年人口抚养比和少儿人口抚养比对消费率有正向促进作用,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促进效果更明显。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居民消费
根据联合国对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标准,当老年人口比重大于7%,少儿人口比重小于30%,老少比大于30%时,社会就被定义为老年型社会。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年社会,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年化问题突出。而人是消费的主体,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对消费市场的影响也很大。有必要对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做出具体分析,以便于判断市场的消费潜力,有利于实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向消费驱动型转变。关于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就是从微观层面和消费者行为角度进行论证的生命 周期假说以及家庭储蓄需求模型。国内关于两者之间要迟于国外。早期,大多数学者仅仅将人口自然增长率考虑到消费函数模型中,而忽略了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者们开始关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王霞从理论机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一方面,分别从国内外视角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另一方面,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从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角度对人口年龄结构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耿君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习惯的影响。王欢分析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城乡居民消费的关系,得出少儿抚养比对城乡居民消费有正向积极作用,然而老年抚养比的影响作用并不大。本文基于霍尔模型的理念,同时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人口政策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为了逐步回复国内生产,片面认为人口迅速增长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完全放任生育,导致人口激增。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全面限制生育,人口出生率急速下降,出现一大群独生子女群体,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后,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我国逐步放开二胎政策。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时期,并且问题严重。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数量多,并且增速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般比较严重,但是都是在进入富裕阶段后才出现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仍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未富先老的问题。
我国总体消费水平低于世界水平,同时也低于其他新兴国家。消费率分为政府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消费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率低。我国居民消费率从改革开放以来,处于波动下降趋势,在2004年降至40%以下,至今仍然维持在35%-40%的区间里波动。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居民消费率出现短暂的上升,从1978年的48.8%上升至1981年的52.5%,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制订了全新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政策促进消费。在随后20年间,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趋势,但是在2001年以后,我国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速。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是通过怎样的传导路径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了影响,我们分别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究具体影响途径。
微观层面的研究对象是家庭和个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会根据一生的预期收入平滑消费,以获得最大的满足感。人在孩童时期,没有收入只有消费;成年之后既有收入又有消费,同时要为自己的老年生活积累一定的储蓄,赡养老人和孩子;进入老年之后失去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只有消费。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在社会中,老人和孩子的比例越高,消费水平越高。从家庭储蓄模型出发,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此模型认为孩子和储蓄的功能是一样的,孩子多,老年生活就会有一定程度的保障,储蓄动机减小,消费水平增加。如果孩子数量少,那么 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就不能得到保障。中年人为了自己能够安享晚年,势必要缩减开支。
宏观层面就是从宏观指标研究问题。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后来的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而劳动力生产要素是影响人均产出的重要变量,由于劳动者数量减少引致的产出水平下降最终会带来消费水平的下跌。
与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三大阶段相对应(少儿抚养比高,劳动力比例高,老年抚养比高),人口年龄结构通过人口出生率、劳动人口比重 、人口老龄化三个方面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
一方面,出生率通过影响人口总量影响消费,高出生率带来人口总量的增加,从绝对值上带来消费总量的增加。尽管低出生率会引导父母加大对孩子的投资力度,但是在人口基础如此庞大的中国,高出生率带来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出生率变动会影响人口年龄结构,高出生率带来的少儿抚养比增高,也会对消费总量产生积极影响。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作用。直接影响表示为 :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能力较强,有一定的生活和精神追求。间接影响表示为:劳动力的增多会带来社会产出的增加,间接导致消费水平增加。
老年人口消费的主要是年轻时的储蓄以及子女给予的赡养费,如果一个社会的老龄人口比重较高,那么消费水平也会比较高。
霍尔构建的个人消费的随机游走模型,基于理性预期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前期消费会影响当期消费。根据霍尔的模型理论,本文用居民消费率(CR)度量个人消费,也就是用前期居民消费率解释当期居民消费率,因为消费具有惯性,也就是所谓的棘轮效应。为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将老年抚养比(0F)和少儿抚养比(YF)纳入模型之中。同时将收入水平引入模型作为重要控制变量,凯恩斯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本文收入水平用人均GDP(GDP)表示,由于其他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均是比例数值(单位是%),为了尽量避免异方差的出现,以人均GDP的对数形式引入模型。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意味着不同年龄群体相对比例的动态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会影响消费行为,不同群体的人收入水平有差距,消费倾向也是不同的。为了对比不同年龄结构转变时期消费行为的不同以及变动方向,引入时间变量(t)和人口年龄结构变量的交互项。因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所以引入老年抚养比和时间的交互项。
模型表示为:CR=α+β1YF+β2OF+β3Lngdp+β4CR-1+β5t*OF+ε
CR是居民消费率,用居民消费与用支出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比值表示。老年抚养比是65岁以上人口数量与15-64岁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少儿抚养比是0-14岁人口数量与15-64岁劳动力人口的比重。由于我国从1999年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所以t在1999年及以前取0,在1999年以后取1。所有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所用为时间序列,所以样本区间尽可能大,取1978-2015年。
利用最小二乘估计对以上模型进行估计,所得模型整体拟合优度很高,但是Ln(GDP)显著不通过,所以删除人均GDP对数形式,重新进行估计。为了避免伪回归的出现,我们对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做出检验。
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是所有变量必须为同阶单整变量。所以首先对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均存在单位根,但是一阶差分后的变量都是平稳的,所以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通过建立VAR模型,利用最优滞后阶数 检验得到最优滞后阶数是1阶,接下来采用Johansen检验确定变量之间存在1种协整关系。
表1 Johansen协整检验
基于最小二乘估计,得到修正后的模型估计结果,拟合优度提高,变量都通过显著性检验,最终的模型形式为:
模型结果表示,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老年抚养比每增加1%,居民消费率增加0.4704%。验证了生命周期理论的在中国的适用性。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老年的消费来自中年时期的储蓄,老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率之间应该是正相关的 。
少儿抚养比每增加1%,居民消费率增加0.1089%。少儿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老年抚养比。少儿消费具有被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所以消费水平有限。并且由于我国70年代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我国少儿出生率降低,绝对数量的减少也导致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作用减小。
时间变量和老年抚养比交互相的系数为负,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在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不同阶段上,老年抚养比对消费率的作用程度不同。在未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下的老年抚养比对消费率的促进作用大于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下的效果,在2000年以后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带来的人口老年抚养比的上升会使消费率下降。
居民消费率滞后一期的系数为正,说明居民消费水平比较稳定,会受到前期的影响。
[1]王霞.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中国居民消费:理论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2.
[2]耿君.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消费模式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王欢.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城乡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5(2):11-21.
1004-7026(2017)14-0147-02
C92-05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4.101
李锦(1995-),女(汉族),安徽桐城人,本科学生,主要研究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