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鹏云,徐亚莉,高晓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针灸经络·
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腹泻35例
孙鹏云,徐亚莉,高晓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0例功能性腹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贝飞达,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S19993065,210 mg/粒),1次2粒,1 d 2次,口服;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上巨虚、阴陵泉)。两组均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1.42%;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7.14%。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腹泻疗效确切。
穴位埋线;功能性腹泻;排便次数;大便性状
功能性腹泻(functional diarrhea,FD)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表现为持续性或复发性的排松散便或水样便、不伴有腹痛症状,同时结肠镜等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有相关调查研究[1]表明:本病在我国的发生率约为1.54%,平均年龄为48.83岁,发生率低于西方国家,但高于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且男性多于女性,并具有年龄越高发病率越高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但本病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胃肠动力、饮食及激素水平等相关,目前针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有止泻药、益生菌、肠道动力感觉调节药、解痉药、抗抑郁药及中医药治疗等,虽有疗效,但长期服用易产生副作用或导致患者依存性差。2015年12月—2017年1月,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腹泻35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70例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中心门诊收治的功能性腹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平均(39.74±11.09)岁;病程平均(24.74±20.78)月。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平均(39.60±10.59)岁;病程平均(29.45±24.94)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查阅近10年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治疗本病的疗效率,采用两独立样本率比较的样本含量公式[2],计算出每组的样本含量为32例,考虑10%脱落率等因素,最终算出两组共计70例,每组35例。
3.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3]的标准。至少75%的排便为不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的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 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3.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内科学》[4]的标准: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入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所困所致,常与饮食、情志寒热等因素有关。
4.1 纳入病例标准
①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18~65岁之间者;③在进入本研究半个月前未服用止泻药或行其他止泻治疗者;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4.2 排除病例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在进入本研究1个月前有手术者;③因肠道炎症、肿瘤或器质性病变等引起的腹泻者;④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⑥精神疾病患者或意识不清等不能主观表达不适症状者;⑦未按规定治疗以致无法判断疗效或因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4.3 剔除病例标准
①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试验过程中依从性差者;③因自身原因自行退出本研究者;④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或病情加重等不宜继续接受本试验者;⑤试验过程中不配合或不服从治疗以致未能完成试验者。
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贝飞达,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S19993065,规格210 mg/粒)1次2粒,1 d 2次,口服。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操作方法:选用一次性埋线针(江苏华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标准号YZB/苏0244-2010,型号0.9),医者首先戴一次性医用薄膜手套,用无菌剪刀将胶原蛋白线(江西龙腾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标准号YY1116-2010,2-0)剪为长7~8 mm的短线若干,置于消毒弯盘内;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后,戴无菌橡胶手套,助手通过无菌镊将剪好的胶原蛋白线放入一次性埋线针针头内,操作者用碘伏常规消毒穴位后,将埋线针针头快速刺入穴位,待局部得气并将胶原蛋白线成功埋置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肉层内后出针,用输液贴保护。嘱患者埋线后2d内勿洗澡以防感染。治疗每周1次,4次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
①血、尿、粪常规化验;②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检查;③试验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如晕针、对埋线针具或胶原蛋白线过敏、药物不良反应等。③分别计算并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时每日排便次数积分;④根据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按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计分,1型对应1分,依此类推,Ⅰ型坚果状硬球,Ⅱ型硬结状腊肠样,Ⅲ型腊肠样、表面有裂缝,Ⅳ型表面光滑、柔软腊肠样,Ⅴ型软团状,Ⅵ型糊状便,Ⅶ型水样便。计算并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时大便性状积分。
按照参考文献[5]中尼平指数的标准。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
9.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09,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9.2 两组治疗前后每日排便次数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每日排便次数对比 次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9.3 两组治疗前后大便性状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大便性状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9.4 不良反应
①试验过程中及治疗后查患者血、尿、粪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均未见异常;②试验过程中未出现晕针、过敏现象、感染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功能性腹泻属中医学“泄泻”“飧泻”“溏泄”范畴,其发生常与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及年老体弱等因素有联系。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等密切相关,其中脾失健运是关键,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邪所犯……饮食生冷寒滞者”“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又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生血,以行营卫。”均提出脾胃与泄泻关系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湿盛则濡泻”《医宗必读》中“无湿不成泻”均说明湿邪是导致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故本试验选取脾俞、胃俞、大肠俞,因其均为背俞穴,是相应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病治阳”,说明背俞穴可治疗五脏疾病。天枢为大肠募穴,且是足阳明胃经之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阳病治阴”,说明募穴可治疗六腑之患,有现代实验研究[6]证明:支配空肠的交感神经与天枢的感觉传入神经属于相同的脊髓节段支配,针刺天枢对正常状态和腹泻状态空肠运动有抑制作用。同时天枢、大肠俞两穴相配,又是俞募相配法,属“腹背阴阳配穴法”之一,可加强腧穴协同作用,正如《难经本义》中记载:“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下合穴乃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合治内腑”理论,故大肠有疾,可取其下合穴上巨虚。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合穴,主治腹胀、水肿及泄泻等,《灵枢·四时气》云:“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故选该穴达利湿止泻之效。本研究所用的穴位埋线疗法是以中医辨证理论为依据,在留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将羊肠线或胶原蛋白线埋入相应穴位,通过对穴位持续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刺激作用,保留长时间针感,从而加强治疗效果,正符合《灵枢·终始篇》中“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的思想,同时弥补了普通针刺作用时间短、疗效不持久、不易巩固疗效的缺点。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排便次数及大便性状评分均明显下降,其中治疗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对功能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因此穴位埋线疗法可作为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方法之一。但由于本研究样本含量较小,且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故仍需大样本量的多中心研究以进一步观察其具体临床疗效。
[1]ZHAO YF,GUO XJ,ZHANG ZS,et al. Epidemiology of Functional Diarrhea and Comparison with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in China[J]. PLoS ONE,2012,7(8): 43749.
[2]孙振球,徐勇勇.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575.
[3]LONGSTRETH GF,THOMPSON WG,CHEY WD,et al.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J]. 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480-1491.
[4]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29.
[5]李卫,章薇.电针大肠俞募穴对功能性腹泻患者大便症状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0):1976.
[6]秦庆广,王海萍,刘 坤,等.针刺天枢对正常、便秘和腹泻模型大鼠不同肠段运动功能的双向调节效应[J].世界中医药,2013,8(3):245-248.
1001-6910(2017)09-0047-04
R245.9+1
:B
2017-03-29;
2017-07-28
(编辑 田晨辉)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