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峥 杨海英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发生率的逐年增加,也带来了医学上对其所带来的并发症的关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cesarean scar diverticulum,CSD),也被称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缺损,是由于既往剖宫产术后,局部瘢痕愈合不良,导致肌层缺失的状态,其在子宫原切口位置形成空腔,与子宫相通[1]。瘢痕憩室的临床症状不仅会为患者带来生活的不良影响,且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后,生育要求增加,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风险也已受到广泛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1月就诊我院的剖宫产切口憩室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2.22±6.23岁);剖宫产次数一次者62人,两次者9人,三次者2人;无临床症状者20例,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者46例,部分伴下腹痛等,7例表现为剖宫产术后持续出血。
1.2仪器及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及G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阴道超声探头,探头频率选择4-9MHz。检查时间不限,但最好建议患者于月经刚结束或有非经期出血时来检查。检查时,嘱患者排空膀胱,保持膀胱截石位,两腿屈曲外展。消毒后,用一次性探头套或避孕套套在探头上,将探头置于阴道内。进行常规盆腔纵切、横切扫查,再重点观察子宫下段兴趣区。
1.3观察指标:先全面观察子宫、双侧附件区基本情况,再仔细观察子宫前壁下段剖宫产切口处,了解瘢痕愈合情况,如有异常,需观察异常回声区大小、形态、积液情况、肌层连续性、是否有外凸、周边血流情况等,同时进行相关参数测量,所有参数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瘢痕测量方法:将感兴趣区图像放大,在纵切面上测量憩室的长度及深度,横切面上测量憩室的宽度,最后充分放大图像,在纵切面上测量憩室处的残余子宫肌层厚度。
2 结果
2.1诊断结果
瘢痕憩室大小不一,长径(上下径)平均约(8.20±1.85)mm,宽度(左右径)平均(9.03±2.04)mm,深度平均约(7.05±2.54)mm,瘢痕憩室处残余肌层厚度约为(4.76±1.69)mm。
2.2声像图特征:
2.2.1根据剖宫产切口位置不同,瘢痕憩室的位置也有所不同:63例断裂缺损区位于子宫前壁下段,与子宫腔相通;8例缺损区位置近宫颈内口,与子宫峡腔相通;2例为宫颈管上段,与宫颈管相通。
2.2.2瘢痕憩室回声和形态:回声上,经阴道超声观察剖宫产切口时,愈合良好者显示为一条较低回声带,大部分憩室表现为无回声,少部分憩室可因其内有积血或内膜表现为混合回声或偏高回声,位于切口凹陷处,自内膜延伸至憩室內。形态上,纵切面上形态多为三角形或梯形,尖端指向子宫浆膜面,底端与宫腔相通,少量呈不规则形状;横切面上多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态。憩室的边界一般比较清楚,有一些边缘平整,而有的则凸凹不平。绝大多数憩室位于肌层正中,也有少数偏向偏向一侧,容易造成漏诊。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瘢痕憩室作为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很多困扰。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出瘢痕憩室,对患者有着重大的意义。
3.1瘢痕憩室的定义及临床表现:目前,国内外关于剖宫产瘢痕憩室的定义仍存在有争议,2014年Bijde Vaate等综述了多篇文献后,建议这样定义瘢痕憩室:剖宫产瘢痕处任何与肌层连续性缺失相关的凹陷,且凹陷与宫腔或宫颈管相通;同时,还建议定义较大瘢痕憩室,即瘢痕憩室深度与局部浆膜肌层厚度的比值至少大于50%[2]。另外,憩室的显示率及大小与检查时机有关,因此一般建议患者在月经刚结束或有非经期出血时来检查,可获得较为准确的诊断率及可重复率。
3.2瘢痕憩室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有部分患者出现月经期时间延长,月经淋漓不尽或经后期点状出血现象,甚至可延续至排卵后,也可有月经期下腹痛等症状。
3.3瘢痕憩室的发生原因:瘢痕憩室的形成原因仍不明确,研究者意见也不尽相同,有学者总结表明以下一些方面相关:剖宫产时切口的缝合技术,子宫下段发育情况与剖宫产切口位置和剖宫产切口的愈合情况。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多次剖宫产史;后位子宫等。
3.4瘢痕憩室的诊断:瘢痕憩室诊断方法包括妇科超声、宫腔镜、宫腔造影、核磁共振等多种方法。其中经阴道超声以其无创快捷、可重复性好、诊断率高的绝对优势成为首选检查方法。宫腔超声造影较阴道超声有更高的瘢痕憩室显示率,对较大瘢痕憩室具有更好的鉴别力。宫腔镜则更为直观,可以更明确憩室的发生情况,但为有创操作。核磁共振适合一些不易被超声发现的瘢痕憩室的诊断,但价格昂贵[3]。
3.5瘢痕憩室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治疗方案,需结合憩室的大小、是否有临床症状及患者再生育要求综合判断,个体化治疗。总体而言,大致分为两类: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选择口服避孕药是缓解经期延长,经后淋漓出血的非手术治疗常规手段,其中部分患者可缓解,但停药后易反复,部分患者亦无效,有研究者认为对于经期延长时间小于14天,阴道出血少,憩室深度较浅的患者适用。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宫腔镜进行瘢痕憩室矫正术,缓解症状;将原部位瘢痕切除,重新缝合周边的肌层,从而去除憩室,但也有复发风险。也有部分无症状或轻症状患者选择不治疗[4]。总之,虽临床诊断日渐成熟,但是否需要手术干预,如何干预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3.6瘢痕憩室患者的再次妊娠问题:首先,瘢痕憩室患者因子宫下段局部肌层缺损、凹陷,内膜功能不全,再次妊娠时,胚胎会有全部或部分种植于憩室内形成子宫瘢痕妊娠的可能,致孕早、中期发生子宫破裂大出血;其次,容易导致前置胎盘,特别是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对母体影响很大,亦可增加医源性早产的发生率;第三,孕中后期,子宫下段肌层菲薄,大大增加了子宫破裂的风险.[5]。
总之,剖宫产术后瘢痕憩室因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再生育时对母儿带来的生命威胁,已受到医学上的高度重视,经阴道超声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我们有义务在工作中及时的诊断出来,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有效的保障。此外,因许多意见尚未能达成共识,如何更准确地诊断及治疗还需要有更大样本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戴晴.再论超声在剖宫产瘢痕及瘢痕憩室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4,10:778-781。
[2] 王艺桦,马琳,阚艳敏.经阴道超声观察剖宫产术后瘢痕憩室的结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6,45(2):158-161。
[3]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计划生育学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诊治专家共识(2016)[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51 (8):568-572。
[4] 陈蔚琳,金力.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缺损及再次妊娠的风险评估[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5,50(9):718-720。
[5] 洪燕语,贺晶.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孕妇妊娠结局的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7,52(10):697-700。
作者简介:
董峥,山西运城人,汉族,19840104,现就职于运城市中心医院,在职研究生学历,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