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7-09-22 12:32伍勇
新课程·中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想象力思维能力语文教学

伍勇

摘 要: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其实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谁的教育发展得好,谁就能形成人才的集团“厚势”,从而在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发展教育,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能力;想象力

就人的素质而言,一个人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取决于思维能力的强弱。“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这早已被生活演成至理名言。所以,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就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走进文本,找准想象的“触发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应当走进文本,找准想象的“触发点”,据此设疑,让学生放飞想象去探究,其具体做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疑激思,培养学生“创生型”想象力。根据想象的“触发点”,设置一问,提出要求,让学生在想象中去施展才华:或让学生通过想象续写故事情节;或让学生通过想象去补充细节;或让学生加上合理的想象,把诗歌改写成散文。另外,编写寓言、童话或者神话故事等,都是培养学生“创生型”想象的有效方法。学生在对想象中的情节创构中,想象力自然便会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

(二)大胆假设,培养学生“探究性”想象力。即对文章的某一内容故意作出大胆的反向假设,提出疑问,让学生放飞想象去探究、去寻求合理答案。如《最后一课》,我让学生探究:“如果不是处于亡国之际,小费朗士会转变吗?你作此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在探究中,同学们从小弗朗士转变的原因,想到了“大转变的关键在于遇到适当的契机”;又从“人转变的契机”,想到了身边的一些顽皮、厌学的人,最后终于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不一定会转变”——遇到契机则转变,遇不到则不会变。至此,探究过程中的多重功效已显露出来了,无需赘述。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培养思维、开发智力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打好了,培养思维能力才会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在初一阶段,培养想象力便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寻找教材的最佳“发散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个古老的问题:“树上原有10只鸟,打死一只,还剩几只?”当然,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它存在几种可能性。而要探究这几种可能性之类的问题,最有效的“武器”便是运用发散思维。它是指围绕一个问题,尽可能地从不同的角度、方位或层面作发散性思考,以便全面、客观、科学地探究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实际上,我们衡量一个人的思维是否开阔、周密,其中一个重要标尺,就是看他(她)的发散思维能力如何。一个发散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学习文科往往会得心应手,轻松自如。笔者曾在这届初中新生做了一个实验:让学生分析“某同学成绩好的原因有哪些?”要求把自己想得到的理由都罗列出来。三分钟后,最好的列出21条,差的列到四、五条便难以为继。我特地把好的、差的都作了记载。此后的学习历程证明:发散思维能力差的同学,果然成为学习语文的“特困户”。这个三分钟的实验启示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不论是为了成绩,还是为了发展思维,都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必须注意两点:(1)注意发散角度的多维性,这是成功的关键。作为教师,要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围绕问题尽其所能地让思维向四面八方“辐射”,“辐射”的角度愈多,范围愈广愈好。(2)要注意找到教材的最佳“发散点”。这最佳的“发散点”,往往处于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对内容的“兴趣点”中,这“两点”中易于发散的地方,就成为培养发散思维的最佳“发散点”。选择这些地方进行训练,可以使内容分析与思维培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而取得教学效果的最大“极值”。

三、淡化标准答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目前,我国教育的考试和评价方法都相当落后,尤其是语文的阅读分析,答案唯一,评分尺度唯一,如同“新八股”。这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的阅读,用的是活的语言、活的思想,怎能强求答案的“标准化”?对于阅读分析,一般地说,只要学生能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观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这便是分析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们教师应当用鼓励、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见解,要充分地肯定其中合理的地方,而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准答案”去把它框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谈得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由于事物的多种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与此相应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也往往不止一个,这就是我们提倡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理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合作探究”中表现得异常突出。一次,我教《愚公移山》时,让学生探究:对于愚公、智叟的“愚”与“智”,你是怎么看的?你赞同愚公的做法吗?讨论中,意外地发现一个小组争论得异常激烈。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小组形成了三种观点:

甲生: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乙生:愚公實“愚”,“智叟”实“智”。

丙丁:愚公“智”中有“愚”,智叟“愚”中有“智”。

甲、乙二生观点相左,难怪会争执不下,我便让他们向大家陈述理由。不料在陈述中引起同学阵阵掌声!甲生从看问题的方法、对待困境的态度、作者的价值取向等三个方面,一一作了对比分析,很好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如同“教参”给定的“标准答案”。而乙生的陈述则更为精彩。他把愚公之“愚”概括为“三性”:方案上的盲目性——毫无可行性而言;行为上的盲动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叫不自量力;思想观念的封闭性——既不依靠政府,又不发动群众,仅凭区区老弱便妄想移山,真的是愚不可及!谈及智叟的“智”,他认为,与愚公的“不自量力”相比,至少智叟还有“自知之明”,他懂得遵循规律,顺应自然,而不是像愚公那样,去向自然叫板,破坏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这就是道家的“无为而不为”的境界。难道这不是大智慧吗?出人意料的观点,出奇制胜的理由,再加上精妙严密的语言表述,难怪学生要报以掌声了。有生如此,足可慰怀了。至于丙、丁二生,已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不用赘述了。

始料不及的是,这次探究,竟让学生把求异思维演绎到极致!如果教参编者指导了,该会修正编写思路了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就应该让学生像乙生这样,不唯书,不唯师,敢于独立思考,大胆求新、求异;而作为教师,也应淡化标准答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综上所述,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到位了,创新便自然会“水到渠成”。因此,如何科学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便成为教育工作着力探索的永恒话题。“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研究其实最有发言权的,便是第一线的教师。于是,笔者就此发表了自己的一点肤浅之见,以就教于同仁。若有疏缪,望不吝赐教;若或能觉得有些许新意,些许启示,则甚感欣慰。

参考文献:

[1]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2]冯飞.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文学教育(中),2012(9).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想象力思维能力语文教学
看见你的想象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