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学阶段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打下坚固的语文基础,这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改革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教育中还存在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反思;问题;策略
教育意义就是为了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语文教育也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培养的人是生命全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是情感及认知等方面能够整体发展的人,这就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渗透关怀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口头功夫”是隐患
小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很多口头语言,进入小学后需要对其口头语言进行提升,但是语文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书面表达及写作教学。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其表音的拼音文字要更加复杂,因此,对于写字、识字的教学是一項重要的教学任务。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断改革,课堂设计也进行了创新,强调引导学生的思路,开拓学生的思维,但是对于文字方面的问题不够完整,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完全落实到文字上,不能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文字完整表述出来。学生的文字功底决定了他们的语文功底,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多动脑筋,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有教师教授和提问,学生阅读以及回答问题较为忙碌,课堂中能够用来动笔的时间很少。
2.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使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教学面貌已经获得很大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很少见,当前课堂是热闹活泼的开放式教学,教师开始注重创新教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教师过于追求创新,使得教学中基本教学任务完成度不高,很多学生基本识字任务都没有达标,简短的课文学生也没有读熟,这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无法提升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还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3.不重视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小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于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自然也不重视,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更加严重。这个阶段教师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识字和写字等,忽略学生写作及阅读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育提升策略
1.注重如何读
在读方面,怎样读?教师是否需要讲?这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生阅读时,教师也需要讲,但是要把握讲的时间,不要马上讲,而是要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出现疑问,当学生无法通过讨论解决疑问时,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和讲解,为学生解决疑惑,让他们知道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求知的乐趣,因此,教师需要做到讲得精彩、有韵味,能够讲出想象。比如,学习“天安门广场”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且能够将这种情绪体现在阅读中。在阅读时要让学生默读、朗读、速度,让学生有体验地进行阅读,能够在读的过程中去把握主要信息,做到多方面结合,如读和思、读和议、读和行。每种阅读技巧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掌握并提高阅读技巧,当前对学生读的能力进行考查,能够流利阅读、有感情阅读,这一要求很多学生都可以达到。
2.利用信息手段进行语文教育
当前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被广泛应用到教学领域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其独特优势,提升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在学习“家”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展示具有文学气息的家庭建筑环境,家中有书房,还有一家人出去玩的图片,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书房中的文学氛围感染学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研究表明,自由轻松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性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讨论,逐渐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比如,在《东方明珠》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进行讨论和思考,将提前收集的一些资料进行整理并联系课文内容将其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展示广播电视塔、黄浦江等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到美,之后让学生联想一下,如果是国外游客看到魅力的东方明珠会怎么想?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意义。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育虽然已经得到提升,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教学要满足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龙彩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读与写(旬刊),2011(5).
[2]车林.返璞归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本位[J].课程教育研究,2012(10).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