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沉默族”问题的解决策略

2017-09-22 18:03冉虎弟,常强强
新课程·中旬 2017年8期

冉虎弟,常强强

摘 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喜欢那些爱动脑子、积极发言、敢于表现的学生,然而课堂上这样的学生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像是“观众”和“听众”,表现很沉默,这些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往往被老师忽视,对话和交流的机会就很少,不利于孩子学习的进步和健康成长。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让这些“课堂沉默族”的思维灵动起来?结合工作实践谈一些体会和感受。

关键词:偏爱关注;表扬鼓励;谈心交流

一直以来,教师始终觉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发言,师生间的精彩对话就是一节课的生命;没有它,课堂就没有了生机和活力,老师上起课来没劲,学生学起来也没意思。时常听老师们这样发牢骚,低段时,孩子们上课发言很积极,不管老师提什么问题,也不管自己答得对不对,他们都会把小手举得高高,期待老师能够叫到自己,可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发现课堂中高举的小手越来越少,课堂中开始出现了大批“沉默族”,并且現象越来越严重。

有一句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荷叶出水有高低。”每个班级中都有各种各样的学生,在这其中,总有那么几个“郁郁寡欢”的学生,这些孩子就是课堂上的“沉默族”,他们往往性格比较内向、胆小、害羞、孤僻、不善言辞;还有些则表现出与班级其他同学之间不协调,很多时候他们没有发言的欲望,对于老师提出的课堂问题漠不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发言的勇气,即使听懂了,有了自己的答案,也缺乏胆量举手发言。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理解和尊重是打开他们心灵窗户的钥匙。教师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找到使他们成为课堂“沉默族”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消除这些孩子的心理顾虑,慢慢地敞开内心世界,再借助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尽快融入集体,使自身健康成长。因此,老师对待这些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这些孩子多一点“偏爱和关注”

班里有一个男同学,各科成绩都处在中下等,平时也是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也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他进行多次谈话后了解到,他认为自己智商低,特别笨,所以大家都看不起他,上课不敢抬头,平时也不愿接触其他同学,学习上有很多困难也不敢请教老师和同学。针对他的顾虑,我提出与他交朋友的方法,给他讲很多励志的名人轶事,使他明白“聪明在于不断努力”的道理。课堂上则刻意用眼神和微笑关切他,让他回答一些容易的问题,并且给予表扬和鼓励。平时还安排其他同学在课余时间耐心地帮他补习功课。如此循序渐进,他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关怀,逐渐找回了自信,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人也变得活泼起来。

二、给这些孩子多一点“表扬和鼓励”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肯定,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有助于创造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经常性地对孩子表扬和鼓励,绝大多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但在实际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往往对优秀学生的鼓励总是非常慷慨,对于“课堂沉默族”却显得有些“吝啬”,有时不仅没有表扬和鼓励,反而是批评和挖苦。人们习惯了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学生的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的。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应该更多地给予“沉默”的孩子,因为他们更加迫切需要所有人的肯定。表扬鼓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经验丰富的教师总是对品学兼优的孩子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对“沉默”的孩子,则细心挖掘他们的闪光之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逐步引导他们摆脱“沉默”,走向成功的彼岸。

三、和这些孩子多一点“谈心和交流”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教师要掌握与人交流的“语言艺术”,知道如何与学生平等交流,在工作中就会增添一份力量,从而使教育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般情况下在上学的路上、教室里等,遇到学生,老师应该与学生寒暄几句,而且要做到尽量主动寒暄,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减少隔阂。老师还应该对学生一丝一毫的进步都给予及时表扬,调动他们内心当中的积极因素,从而能有效扼制他们孤僻、不合群的倾向。平时老师还要激励学生不能全盘否定自己,失去信心,更多的是要看到自己的潜力,要懂得与他人的交往是立足当今社会的必要条件。

四、为这些孩子多一点“活动和参与”

启发和引导学生,还要开展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课堂“沉默生”要积极参与,积极融入集体。我发现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足球比赛、拔河比赛,班里的几个“沉默生”表现很积极。事实证明,多组织类似的集体活动有助于这些“孤雁”归群。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年级的不断升高,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由低年级的“毫无顾忌,脱口而出”到中年级的“斟酌再三,犹豫不决”,最后发展到“雷打不动,鸦雀无声”,随之而来的课堂沉默者越来越多,希望我们老师能对待这些学生应该更“多一点”,齐心协力为使数学课堂上沉默者的思维“活”起来而努力。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