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琼玉 唐国鑫
摘要 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是法律法规赋予气象部门的职能和职责之一,同时也是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基于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讨论阐述了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工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以供开展相关工作时参考。
关键词 雷电灾害;调查鉴定;注意事项;防灾建议
中图分类号 P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6-0202-01
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是指根据雷电灾害调查的需要或者有关方面的委托,对雷电是否为灾害的主要原因、雷电灾害的成因和程度进行的技术鉴别评定活动。通过对雷电灾害的调查与鉴定,一方面可以为当事人争取一定赔偿提供佐证材料,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检测鉴定,分析找出雷灾原因,从而有的放矢采取整改措施,可杜绝雷击隐患,避免再次发生雷击,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1 雷电灾害的定义
雷电是自然界积雨云云层间或云地间发生放电、产生雷声的天气现象,常伴有暴雨、大风、冰雹甚至龙卷。雷电因其强大的电流、猛烈的冲击波、炙热的高温以及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能够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造成雷电灾害。如劈开大树、侵入地面建(构)筑物及损坏供配电系统、民用电器、通信设施等,还可致使仓储间、炼油厂、油田等燃烧甚至爆炸,引发森林火灾,甚至击伤、击死人畜等[1-2]。
2 雷电灾害判断依据
当获悉疑似雷电灾害的灾情信息时,应迅速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判断其是否真正属于雷电灾害[3-4]。例如,查询灾害发生地,距离其最近的气象观测台站当时是否有雷电活动观测记录、闪电定位仪是否有雷电资料记录、雷达回波图上是否有>30 dBz的回波。如果灾害发生的时间、位置与监测到的雷电时间、位置(≤1 km)吻合,可直接判定为雷击灾害;如果雷电定位位置或≥30 dBz雷达回波位置与灾害发生位置距离1 km以上,则根据雷击产生的机械效应、热效应、雷电波侵入、电磁感应、剩磁等现象判断是否为雷击灾害[5]。当然,只要能确定事发现场有雷击产生的机械效应、热效应、电磁感应、雷电波侵入等现象之一发生,也能从技术上判断是雷击灾害,但必须排除造成上述现象的其他可能性。如果灾害发生时距其最近的气象观测站没有雷电活动记录,雷达回波图上无>30 dBz的回波,闪电定位仪资料无雷电记录,则可以排除是雷电灾害。
3 调查与鉴定流程
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内容应包括:受灾的时间、地点、单位,伤亡人员,受损设备、牲畜和其他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是否主要为雷电所致,周围环境、防雷设施存在的问题、雷击原因分析、灾害程度等。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工作应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不能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预。调查时应组织2人以上的调查组,调查组人员应至少有1人持执法证,依法亮证调查;调查过程应作详细记录,认真填写《雷电灾害调查表》。开展雷电灾害鉴定时应组织专家组进行鉴定。鉴定专家组应由具备中高级技术资格的3人以上组成,其中至少2人具备防雷装置检测资格,并且有雷电灾害发生单位或所在行业的技术专家参加。鉴定过程要做详细记录,鉴定意见要由鉴定组人员表决通过;认真填写《雷电灾害鉴定书》。调查与鉴定流程见图1。
4 填写《雷电灾害鉴定书》的注意事项
在对雷电灾害进行调查与鉴定时,务必做到详细、认真,多方面了解情况以求数据准确,如受灾时间、地点、单位、伤亡人员、受损设备、牲畜和其他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等。
4.1 填写调查摘要
对灾害发生过程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但必须包含引发雷灾的天气系统、灾害发生时间、地点、损失情况等信息,其中天气系统必须是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实况。应详细询问灾害目击证人及受灾人员,以获取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如灾害发生时间、发生过程和损失情况等。此外,还应询问历史上有否发生过类似灾害等。
4.2 认真核实灾损
一定要准确记录灾害所造成的人畜伤亡、经济损失,特别是记录人员伤亡时必须慎重,须经过确认才能算数。直接经济损失可以根据损坏物品的市场值和恢复其正常使用功能所需的维修费等估计,间接经济损失可根据灾害发生后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进行估计。需要注意的是,对经济损失绝不可以贸然估计,一定要有充分、合理的评定依据。
4.3 雷灾原因分析
室外原因分析:室外雷击事故可以考虑为直接雷击、旁侧闪击,若是对人畜,还需考虑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可能性。室内原因分析:室内雷击事故一般是雷电流以雷击电磁脉冲的形式对电器和人员造成危害,金属管道、信号线、电源线等都可能引雷入室,球形雷会沿着门、窗入室。
在雷灾调查与鉴定过程中,分析雷灾原因尤其需要慎重,应经得起推敲和合乎情理,可以根据灾害发生地的周围环境、防雷设施情况、天气情况、受灾物情况等进行分析。由于雷击属于瞬间发生的灾害,通常没有延续性,有力的证据较少,可以根据“雷电活动规律及雷击的选择”推断分析。如:我国年平均雷电日数布特征是南方多于北方、内陆多于沿海、山地多于平原;地下水位高、矿区、小河沟、地下水出口处易受雷击;对于靠山、临水地区,山口、风口、顺风的河谷等特殊地形构成的雷暴走廊以及临水的低洼潮湿地易受雷击;地下埋有金属导电矿床处及金属管线较密集的地方易落雷;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电阻率小的土壤,导电性好,易积聚大量电荷,故土壤导电性较差的地区雷电活动较弱;闪电放电通道常常不是直线,而是曲折的;距地面二三十米的突出物上方雷击概率最大。电线杆、铁路、架空电线和避雷针(线、带、网)接地引下线都是雷雨云对地放电的最佳通道[6-7]。
4.4 针对性提出防御建议
雷电灾害发生后,向受灾人员提出防御雷电灾害的可行性建议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可以根据灾害发生地的实际情况提出防范建议,如:当有人员伤亡时,如何对遭受雷击的人员进行抢救;若有仪器设备遭雷击损坏时,如何完善防雷措施等。对于生活在落雷概率较高的地理环境中的人员,需要告知防范雷害的注意事项,旨在让受灾人员了解防雷知识,提高防雷技能,掌握遭受雷击后的应急抢救方法,以消除雷灾隐患,减轻甚至避免雷电灾害的再次发生,防止人畜伤亡和财产经济损失[8-9]。
4.5 需要技术支持
雷电灾害的调查与鉴定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业务,必须有足够的技术支持才能圆满完成,需要拥有丰富的防雷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防雷技术规范(标准),各种针对性强的专用检测设备如电阻测试仪、剩磁测试仪及照相机等。
5 参考文献
[1] 吴忠平,蒋运志.农村雷电灾害探析[J].农业灾害研究,2012,2(4):67-69.
[2] 董淑琴.雷電灾害的预防与自救[J].劳动保护,1999(6):33-34.
[3] 吴孟恒,张彦勇.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技术[J].气象科技,2010,38(6):786-789.
[4] 李维强.谈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J].青海气象,2004(3):72-73.
[5] 邸曼,张明,夏大维,等.雷击火灾现场痕迹物证的鉴别方法[J].气象科技,2007,35(增刊1):52-56.
[6]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7] 任艳,李建平.农村地区雷击事故分析方法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7):195-197.
[8] 张丽玲.普宁市雷电灾害调查及其减灾对策[J].广东气象,1998(4):41-42.
[9] 杨世刚,郝孝智,任晓霞.山西2006年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2):116-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