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是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然而,在信息技术被引入教学以来,一些教师把初中语文课上成视频展示课或“文学鉴赏”课,完全脱离了语文课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的原则。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關键词:初中语文;语言训练;语感;能力
一、巧设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堂课的开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能将学生快速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新课改以来,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以来,语文课堂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会学”变“乐学”,“呆板”变“鲜活”,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我在教学《春》一课时,用课件展示了春天杏花、桃花、梨花开放,小草、柳树发芽,燕子放飞,蝴蝶飞舞,春雨细细,农民播种的情境图后,要求学生将图中的景物口头描述出来,并且说:看谁描述得最好?问题提出来以后,许多学生跃跃欲试,课堂开始活跃起来,预习过课文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没有预习的主动打开课本阅读,几分钟里,课文大部分语言展现了出来,学生开始探讨,比如,有的说:梨花洁白如雪,桃花粉白相映;小草探出个小脑袋;有的说:先写静态,再写动态;也有的说:春天给人的感受“都是新的”。众说纷纭,从遣词造句、语法修辞、叙写感受等方面展开了探讨,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创设训练环节,促进课堂生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语言是工具,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需要训练。学生在课堂引入的基础上急于想表达,表达中必然有一些用词不当、语句不准的地方需要共同探讨、学习。一堂课的学习应该是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创设一个个教学环节,有目标、有顺序地训练,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生成能力的。
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用课件展示出“父亲”艰难爬上月台的情景图,要求学生用语言口述这幅图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东西,提示学生:“父亲”的外貌、神态,尤其是他给作者留下的难忘印象及心理感受。学生说出了:“父亲”头戴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爬上月台的一些语句,但给作者的感受用语言表达不出来。我又播放了对这段课文的深情朗读,再让学生自己朗读体会。然后探讨交流,要求学生各自发表看法,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体会作者感受,促进了课堂生成。
三、重视语言训练,生成良好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运用语言是为了表情达意,叙说真情。讲到语言训练,就必须要讲语感的培养。语感是一种能力,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途径较多,这种生成是靠长期反复的实践得来的,绝非一蹴而就。但是语感的培养必须在教学中重视训练,才能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
如,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性地指导学生通过深情朗读、交流、讨论,体会一些名家名作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从而加深理解,生成正确的判断或联想等能力,以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比如,鲁迅的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尖锐,深刻辛辣;毛泽东的诗文,境界开阔,活泼鲜明;老舍的文章语言幽默,简练亲切,自然率真等。
四、通过“写”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以训练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才会明白自己的不足,才会感到知识的欠缺。没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观察体验,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写作有内容须会表达。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做相应的写作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如,在学习《春》之后,让他们写一写《秋》。在学习了《背影》描写人物的方法之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与父亲之间的真挚感情,并且能抓住某个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举动写,以训练学生语言的运用和感受的表达能力。
总之,语言是工具,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基础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参考文献:
[1]吕洪艳.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J].新课程(中学),2015(9).
[2]娄金霞.强化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J].甘肃教育,2015(10).
作者简介:朱玉香(1971—),女,汉族,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单位:武威市凉州区古城镇古城中学。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