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银桥
虽然提到珍珠可能大家第一印象就是洁白无瑕,诚然白色的珍珠最为常见,但珍珠本身其实有很多颜色,比如金色、黑色、粉色等,今天就来认识一种菲常稀有的珍珠品种——龙珠。
发现稀有珍珠
2017年4月2日上午,48岁的福建惠安崇武大岞渔民老张像往常一样在近海撒下一落网,捞出一个1千克左右的海螺,正好午餐可以拿来下饭,谁知切开螺肉,发现了一颗直径2厘米的珍珠,圆溜溜、黄灿灿的特别漂亮,一称足足有15.6克重。老张立马通过微信将这颗珍珠发到了朋友圈里,并配了句——从小捕鱼捕到大,我自己都是第一次看到这种螺里有珍珠。
泉州师范学院海洋与食品学院的黄周英教授看到照片后很是惊喜,她说,一般天然珍珠应该是比较不规则的,这样圆润的天然珍珠比较少见。直径2厘米的珍珠,应该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结成。老张捞出的海螺叫椰子螺,学名“瓜螺”,螺里的珠叫“龙珠”,这颗珍珠怎么也得价值几十万。据海峡都市报2015年10月报道,在石狮永宁开海鲜火锅店的王天勇夫妇,在切一个0.5千克的黄螺时,发现了一颗“龙珠”,重8.54克,也就是42.7克拉,直径约有1.8厘米。岳阳厨师阳虎生在一家海鲜店剖海螺时,无意间发现了2颗“龙珠”,大颗的8.846克,小颗的5.486克。网上的资料显示其价值远超黄金。香港佳士得拍卖市场2007年秋拍一颗91.29克拉的龙珠,落锤价高达12.5萬美元。
如何形成一颗珍珠
我们知道珍珠是一种有机物宝石(有别于那些挖掘自地底层中的矿物宝石),其形成完全是来自生物体。当母蚌在进食的时候,会将贝壳微微张开。而这时,水中一些异物,比如说砂砾、寄生虫等,会趁机和食物一同进入蚌的体内,也被称为刺激源。因为有异物进入蚌的外套膜内,蚌本身受到刺激,却又无法将它排除时,所以为了保护自己,贝壳里的外套膜会分泌出一种比较特殊的物质——珍珠质。珍珠质,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角蛋白和少量种类的金属元素。贝壳每天分泌约3-4次,每次覆盖涂满的厚度仅0.5微米。这些珍珠质会一层一层地将刺激物包裹起来,最终形成了不太规则的圆球形,就是天然未经人工加工过的珍珠,上面过程形成的珍珠是有核珍珠。还有另一种情况,外套膜在部分表皮细胞自身发生病变或是受到外界伤害等条件下,会逐渐分裂脱落进入到结绵组织中,增值而形成了珍珠囊。它包裹的是自己分泌的有机物,没有刺激物作为内核,所以称作无核珍珠。
可能有人会问了,普通的碳酸钙怎么在贝类的壳里就变得贵重了呢?这就是珍珠的价值所在了。贝类所分泌的珍珠质中的碳酸钙,其结构特殊,由碳酸钙片晶体规则排列而成,才能有圆润闪光的效果。贝类们还是很辛苦的,一般淡水贝形成一颗珍珠需要2年,海水贝则需要3年。
珍珠贵族“龙珠”
“龙珠”也就是海螺珍珠,是一种产自海螺内的珍珠。一般人都认为只有双壳纲的贝类才能孕育珍珠,但令人惊奇的是某些腹足纲的海贝也可以孕育珍珠。当海里的一些蠕虫钻入海螺体内时,海螺也会分泌钙质包裹异物,经过长期结晶,就孕育出了海螺珍珠。
由于海螺珠纯天然,无法人工培育,且出产量少,所以比一般珍珠要珍贵。海螺珠是否贵重,跟出自哪种螺没有太大的关系,对其的鉴定,一般要看表面颜色是否漂亮、体积大小、表面纹路是否清晰,判断标准是放在阳光下看会有火焰的纹理,红色的珠子最好,黄色的次之,且最好是圆形的。
每一颗海螺珍珠都是纯天然生长于自然界之中,虽然不断有人尝试人工培养,但无一不以失败告终,因此,它仍然是珍珠世界中最为稀有珍贵的品种之一。大多数情况下,海螺内的珍珠非常的小,多数是米珠。那些能够在珠宝中使用的珍珠多是匀称的形状,多数是椭圆,而非奇形怪状的珍珠。偶然会出现圆形的珍珠,有时也会找到让人震惊的大小。实际上,几年前,日内瓦的索斯比拍卖行曾经卖出一颗100克拉的棕色海螺珍珠。决定海螺珍珠价值的是它的颜色。绝大多数珍珠都是棕色调、米色或者象牙白,稍微带粉色的都会被称为“粉珍珠”,并卖出高价。
最特别、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海螺珍珠光洁的表面下蕴含着某种独特鲜亮的光焰纹,如同火焰在燃烧,而且颜色更是美得不可方物。优质的海螺珍珠有着对称般椭圆外形,微妙、优雅而奇妙的粉红色泽,粉红色泽如火烈鸟般迷人。和牡蛎中珍珠质形成的珍珠不同,它呈现出如瓷器般的光泽,仿佛一团火焰正在珍珠表面燃烧,给人一种奇迹般的视觉感受,只有真正亲眼见过才能体会到这种魅力。
海螺珍珠的稀有不仅在于无法人工培养,还在于即便是自然生长也十分不易,1颗成年雌性海螺所产下的卵中,每200万个才能有1个存活到成年。它们需要大约4年的时间才能长到成年的大小——30厘米长,3千克重。只有在大约50000只成年海螺里面,人们才能在去肉以后得到1颗珍珠,而这些珍珠最多只有20%左右才能用于首饰的加工。所以想要收获1颗顶级色泽的海螺珍珠,可能需要采集成千上万只成熟的巨型海螺,概率非常小,可见其珍贵程度了。
(责任编辑:曹伟 责任校对:司明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