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式探究

2017-09-22 01:57李洁源唐少梅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13期
关键词:血栓冠心病发生率

李洁源,唐少梅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 佛山 528000)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式探究

李洁源,唐少梅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 佛山 528000)

目的 探究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进行介入诊疗的冠心病患者80例,2014年6月~2015年5月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2015年6月~2016年5月的39例患者为观察组,分析对照组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给予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实施针对性护理,可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冠心病;介入诊疗;血管并发症;护理方式

冠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是冠状动脉硬化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形成血栓,引起心血管狭窄、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使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悸等症状[1],多发于老年人群,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其中介入治疗是重建冠心病患者血运的有效手段,但术后易并发皮下血肿、出血、假性动脉瘤及静脉血栓[2]。为了探究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本文选取80例患者进行了本次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进行介入诊疗的冠心病患者80例,均经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分会制定的《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3-4],并排除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肝肺肾功能严重障碍、恶性肿瘤、重症感染、出血性疾病史及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本次研究。

2014年6月~2015年5月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 4例,女1 7例;年龄5 8~7 9岁,平均年龄(67.18±3.65)岁;病程3~7年,平均病程(4.8±0.4)年。2015年6月~2016年5月的39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57~79岁,平均年龄(67.16±3.63)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1±0.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定期检查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分析对照组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给予针对性护理:⑴皮下血肿和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穿刺者临床操作不慎会刺破动脉血管后壁,导致血管后壁渗血,引起皮下血肿或假性动脉瘤,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时须保证穿刺的一次性成功,避免反复穿刺,术后观察穿刺点有无血液渗出,同时对穿刺点进行压迫和冷敷,并禁止患者进行剧烈的运动。⑵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措施:介入治疗过程中须使用大量的抗凝剂,使患者的凝血功能下降,且患者多为老年人,血管较为脆弱,术后及时对穿刺部位进行按压止血。⑶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冠心病患者机体机能下降,介入术后应形成血栓,且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过长、患者卧床休息、运动少,促进了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人员可对肢体进行按摩,增强肢体的灵活度,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溶栓药物,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生存质量(自觉症状、心理情绪状态、躯体生理功能、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及总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血管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39%,(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血管并发症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存质量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自觉症状、心理情绪状态、躯体生理功能状态、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存质量的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存质量的比较(±s,分)

组别 自觉症状 心理情绪状态 躯体生理功能状态 日常生活 社会活动 总分对照组(n=41) 52.4±6.9 8.7±2.2 16.2±3.6 13.9±4.2 16.8±3.3 103.2±5.4观察组(n=39) 70.2±9.6 14.5±6.3 25.1±7.4 23.3±5.9 24.6±6.5 132.2±7.9 t 9.5585 5.5513 6.8927 8.2410 6.8169 19.2507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同时患者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随着冠心病病情的发展,心肌缺血、缺氧的症状会加重,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坏死诱发心肌梗死[5],因此,及时治疗尤为重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的是经心导管技术对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进行疏通,在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缩小梗死面积的同时,还可以扩张冠状动脉、保护心功能、改善预后[6],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成功率高、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势[7],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介入治疗是一种创伤性操作,术中的导管、导丝、造影剂及操作不当均会对冠脉血管产生刺激,诱发血管并发症[8]。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实施针对性护理,可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1] 芮浩淼,齐 超,吴长燕,等.冠脉造影SYNTAX积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预测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85-86.

[2] 范 军,张 虹,赵 菁,等.高敏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预后的临床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4):395-398.

[3] 涂晓文,黄国明,王洪如,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再发心绞痛的近期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3):6743-6744.

[4] 董 海,田 兵,刘 佳,等.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患者行逆向介入治疗的可行性[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6,15(2):107-111.

[5] 卢思稼,韦 伟,马建林,等.经股动脉途径和桡动脉途径穿刺介入术治疗高龄冠心病的临床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9):2523-2525.

[6] 闫登科.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4):126-128.

[7] 庞 来.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7):175-176.

[8] 郭素箴,田云鹏,菅 练,等.70岁以上伴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3):315-316.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13.7.02

猜你喜欢
血栓冠心病发生率
具有Logistic增长和Beddington-DeAngelis发生率的随机SIRS传染病模型定性分析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研究及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