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专业与新专业协同发展模式的探索

2017-09-21 10:02强涛涛王学川张辉马建中弓太生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34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模式

强涛涛+王学川+张辉+马建中+弓太生

【摘要】传统专业与新专业协同发展是高校专业建设常见的一种模式,也是高校学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以传统专业——轻化工程(皮革方向)和新专业——非织造科学与工程(合成革方向)的协同发展为例,探讨了建设“学术交流为平台、培养方式为前提、师资力量为核心、校企合作为动力、科研条件为基石”的新老专业协同发展模式。该模式立足高校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其他高校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专业 新专业 协同发展 模式

【基金项目】陕西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5XJG027;陕西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228-02

一、何谓协同发展

从英文的角度看,协同的英文解释为“synergy”,根据英语的构词法分析,“syn”是“同步”的前缀,即同时一起运作的过程。而“ergy”是“能量”的后缀,即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synergy”不仅说明了要素间协调合作的物质交流过程,还指出了这个过程也需要能量消耗[1][2]。

从中文的角度看,协同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齐心协力地完成某件事情的过程。

基于对协同理论的理解和思考,将传统专业与新专业这两个要素联系起来,协调一致地相互作用,就会产生新的好的作用效果,而这种作用效果继续良性循环下去,会产生巨大的优势,即形成协同效应,最终使传统专业与新专业协同发展。

二、传统专业与新专业何以需要协同发展

(一)传统专业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增设了为数众多的新专业。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相对于新专业的迅猛发展,传统专业却发展缓慢,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由于传统专业的发展存在突破性不大、后劲不足的问题[3],在实践环节、科研驱动力方面严重匮乏。而新专业潜力较大,发展势头很猛。因此,传统专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新专业的促进。

(二)新专业发展的需要

高校新增专业的快速涌现拓宽了高考志愿生的选择范围,但是新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如新专业的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数量与新专业的教学要求不匹配,专业学科带头人极为匮乏[4]。相反,传统专业的发展已经经受了重重考验,具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为新专业提供一定的指导。因此,新专业自身的发展需要传统专业的带动。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传统专业与新专业在发展中都遇到了一些问题。将传统专业与新专业的发展协同起来,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传统专业的教学名师和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有效的教学方法、影响力等优势提升新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新专业与社会发展紧密的结合度可以为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提供可持续发展新思路,新专业可以丰富传统专业的教学内容,拓宽传统专业的科研方向。

三、构建传统专业与新专业协同发展的模式

以我校传统特色专业——轻化工程(皮革方向)和新专业——非织造科学与工程(合成革方向)为例进行探讨,构建传统专业与新专业协同发展的模式。近年来,由于资源、环境和应用领域等方面的因素使轻化工程(皮革方向)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为了满足行业的需求,增强专业内涵式发展,学院设立了非织造科学与工程(合成革方向)专业,笔者从学术交流、培养方式、师资力量、校企合作、科研条件这5方面重点探讨传统专业和新专业协同发展的方法,将传统专业与新专业的发展联系起来,以期促进传统专业和新专业的共同发展。

(一)以学术交流为平台

学术交流是信息共享、思维碰撞,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是传统专业与新专业协同发展的平台。以学术交流为平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使学术交流更加民主化。要拓宽参与学术交流人群的范围,改变以往优秀教师主导学术交流的局面,使助教、学生等都有学术交流的权力。确保参会人员无论年龄、地位如何,都具有平等发言和被别人认同的权利。这样,才能使参会人员畅所欲言,激发更多新思想的产生与碰撞。第二,使学术交流更加多样化。在组织层面上,学校、学院、团队、小组、班级等都要进行学术交流。在举办形式上,采取学术月会、科技论坛、导师论坛,红色旅行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开展。如学院组织传统专业与新专业的教工党员去汉中进行红色旅行,进行学习与交流,这种旅行交流的方式不仅能促进团队的凝聚力,还能使传统专业与新专业的学术交流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为中进行。第三,更加注重学术交流的效果。学术交流要深入,通过采取专题学术讨论会的方式,及时捕捉别人的新思想以及思想碰撞后产生的灵感和火花。学术交流要存质疑,通过赠送小礼品环节等鼓励听讲者突破权威,多提问题,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5]。通过此类学术交流,有利于传统专业与新专业相互借鉴学习,协同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从而促进我校传统专业和新专业的共同进步。

(二)以培养方式为前提

转变现有的培养方式,使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满足企业的需要,是传统专业和新专业协同发展的前提。无论是轻化工程(皮革方向)还是非织造科学与工程(合成革方向)专业,按照我国现行的培养方式,所培养出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数很难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其主要原因是在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还有学校的培养方式与企业的需求有所脱节。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急需进行改革。传统专业与新专业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需要进行相互学习,促使传统专业与新专业协同发展。

培养方式的改革首先要科学地优化教材,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商定并由学生提出建议的方式来选择教材,这样才能使教材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其次,要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具体可以从丰富學生的学习方式,如增加职业模拟的情景剧,使一部分学生扮演企业家,一部分学生扮演职工进行面试,然后进行角色互换,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们真正意识到企业家的用人标准,督促自己向那个方向努力;增加学生现场点评老师授课的环节;增加企业与学校交流的机会,例如轻工学院为皮革卓越班邀请企业工程师为学生授课。我校还在培养方式中增加了一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课,并多次举办了“挑战杯”、“互联网+”、“辩论赛”等活动,吸纳了大批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另外,学校还配合企业进行人才培训,真正做到“精准”培养,从而使自己培养出的学生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总之,学校的培养方式要坚持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以行业的需求为夙愿,以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从而加大人才培养的高效性和针对性,最终实现传统专业与新专业的培养方式协同发展[6]。endprint

(三)以师资力量为核心

在专业的发展中,优秀教师和优秀团队的模范带领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师资力量是传统专业和新专业协同发展的核心。我校轻化工程(皮革方向)的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五一巾帼奖状、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陕西省三五人才(第二层次)2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教学名师3人,陕西省优秀教师3人,陕西省师德标兵1人,陕西省科技新星5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而对应的新专业——非织造科学与工程(合成革方向)师资队伍却严重匮乏。要想改变现状,实现传统专业与新专业协同发展,具体方式如下:第一,传统专业的优秀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丰富经验,通过现场授课、听课、实践环节实施等方式指导并带动新专业的年轻教师进行讲课比赛和实践锻炼,使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所提高,最终提高新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快速地培养出新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第二,鼓励传统专业的优秀资深教师开始涉猎新专业。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传统专业的优秀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接受并学习新专业的优点。第三,传统专业与新专业的师生要联合起来,共同学习,一致进步。如传统专业和新专业的年轻教师并联合指导研究生;共同申请、实施国家级科研项目。这种举措不仅提高了新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而且实现了科学研究反哺教学和教学促进科研的有机结合。诸如此类的举措将有利于年轻教师和在校学生更好地认识传统专业与新专业的密切联系,从而促进传统专业与新专业协同发展。

(四)以校企合作为动力

通过校企合作,老师和学生能参观到新专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而思考如何改进传统专业的技术和设备,从而推进传统专业与新专业的协同发展。因此,校企合作是传统专业与新专业协同发展的动力。如何使校企合作发挥其最大的优势,推动传统专业的协同发展?首先,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学校、学生和企业可以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就签订三方协议,学校为企业专门培养人才,而企业为学校及学生提供经费、奖学金等,使企业由人才的使用方变成人才的培养方,例如,我校轻化工程卓越班的学生培养过程中,企业要参与重塑学校课程体系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7]。同时,还可以将实际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请进学校,为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讲解最新的技术动态和从业心得,并对青年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全日制的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实践锻炼,最终使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不脱节。将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生就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就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最终得到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三方的欢迎。另外,传统行业的生产设备要相互借鉴,不仅实现“校企合作”,更实现“企企合作”:使皮革企业与合成革企业相互合作。例如浙江卡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借鉴合成革企业的技术装备后,引进了美能达和计算机对色,大大降低了人工对色的误差,提高了坯革色泽的精准度。山东同大海岛新材料有限公司借鉴天然皮革的加工技术,进行超细纤维合成革仿天然皮革的加工,提高了合成革的附加值。这些皮革企业与合成革企业需要互相合作,学习并引入对方的先进设备,为皮革和合成革行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以科研條件为基石

所谓的科研条件主要是指用于科研的资金、设施等。众所周知,政府的科研投资对于高校及专业的发展起着基础的重要作用。因此,科研条件是传统专业与新专业协同发展的基石。我国目前对高校的科研投资存在着矛盾:一方面,为实现教育的公平性,政府应为所有的学生和学校提供相同的投资,另一方面,为了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我国又需要优先培养一批世界一流大学。[8]为减轻这个矛盾,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普通高校科学领域的投资,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体制均一化发展。[9]另外,政府不仅要对新设置专业的科研条件进行积极引导,而且应对传统专业的科研条件进行大力扶持,从而实现“两条腿走路”,使传统专业与新专业协同发展,在竞争中共同进步!

四、结束语

传统专业的发展正处于“瓶颈”时期,而新兴专业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传统专业必须不断创新,打破墨守成规的局面,学习和借鉴新专业的优势,提高自身行业的现代化程度,才能造就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奇迹。而新专业需要向传统专业学习教学方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因此,传统专业与新专业不能孤立地发展。只有将传统专业与新专业的发展协同起来,才能实现1+1>2的终极目标。

传统专业与新专业协同发展模式的构建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我们要坚定信心,以学术交流协同发展为平台,以培养方案协同发展为前提,以师资力量协同发展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协同发展为动力,以科研条件协同发展为基石,共同打造出传统专业与新专业协同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薛传会. 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战略[J]. 当代教育科学, 2012,(7):29-31.

[2]肖坤,夏伟,卢晓中.论协同创新引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14,(3):11-15.

[3]赵玻. 财经类高校传统专业改造的取向与思路[J]. 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2009, (16):223-313.

[4]程宇.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问题与路径探析——以吉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777):8-11.

[5]郑兴东,吴萌,陈菲,等.加强学术交流,提高院校学术水平[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7, 28(6):656-657.

[6]王素君,吕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15, 12(2):57-60.

[7]唐智娟,董肇军.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程序与方法[J].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5(3):70-76.

[8]祝荣,马佳宏.我国政府教育投资行为的偏差与矫正[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 2(5):30-34.

[9]沈国际,蒋自成.加强高校科研条件建设的思考[J].学习月刊, 2012,(5):120-121.

作者简介:

强涛涛(1980-),男,汉族,陕西周至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分子助剂的合成及应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模式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