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一体化: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再思考

2017-09-21 18:31黄勇李适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34期
关键词:产学研办学人才

黄勇+李适

【摘要】产学研一体化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办学模式,它对高校实现其服务社会的使命、培育“千人创业、万人创新”社会氛围以及改变重注重“知”忽视“行”的教学思路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使其更好的服务社会,就要以产学研为依托对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改革。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 地方应用型高校 人才培养 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XJEDU040515C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217-02

地方高校既要面向全国,更要立足本地,肩负着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责。可见,地方高校办学质量将关系到本地经济的长远发展,重新审视地方高校办学思路,提高其培养质量,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是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不可回避的议题。因此,高校要改变重传统的办学思路,树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树立产学研理念的价值

(一)有助于实现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

正如洪堡所言:“高等教育具有教学和科研两大职能”。但教学和科研并不是高等教育最终目的,所有教育都应回归到育人、回归到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上,故服务社会才是高等教育使命之所在,教学和科研只是现实服务社会职能的条件和手段。地方高校要始终坚守着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那如何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只有培养出具有竞争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达成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复合型人才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其一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其二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然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势必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者的合作与互动。

(二)有助于“千人创业、万人创新”氛围的培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猛、科技日新月异,但由于自主创新力不足,使得中国商品被贴上品质低端的标签,与德日产品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而造成这一差距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一批追求精益求精、坚守诚信、崇尚创新、敬业乐业的从业人员。为改变品质低端的困局,重塑国人对产品的信心,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以便营造出 “人人想创新、人人乐创新”的社会氛围。产学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为目的,以“学”为基础、以“研”为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合作既可以有助于自主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又能实现高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与企业、市场的对接。[1]

(三)有助于改变注重“知”忽视“行”的教学思路

“知”即理论。“行”即实践。古代先哲历来重视“知”与“行”关系的处理。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这表明孔子既重视学理,还重视躬行。王阳明对处理“知”与“行”亦有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知行统一”的思想。因此要培养出“理论扎实、能力较强”的人才,除开设理论课程满足其所需的“知”外,还要依托“企业、科研院所”的育人平台强化其“行”,做到“做学合一”。但受到传统教学观的影响,高校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育还不足,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的传授。产学研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3],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知识的类化,还能帮助学生“走进实践现场”,现实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有助于改变高校为惟一办学主体的模式

高校是知识和智力高度密集的地方,它有着无可比拟的人才、科研、设备和多学科交叉等群体优势。[4]可见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是办学的应然主体。但受“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思想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企业的需求脱节。企业是检验高校教育质量的乙方,对“培养什么的人”有一定的发言权。为避免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人荒的矛盾,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理应有表达自己诉求的机会。实践证明:高校不能自我封闭、禁锢在象牙塔之中,而是要走进企业、走向市场,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产学研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只有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三者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才能培养出受用人单位青睐的人才。

二、产学研模式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对策

(一)重新定位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

产学研是高校办学的趋势,它既能更新教学内容、保持理论的前沿性;又能提供实践教学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社会的水平,就必须以产学研为基调重新定位高校的办学理念。首先,树立多元化办学主体的意识。实验室、图书馆、自习室是无法培养出自主创新强、受企业青睐的人才,只有改变传统的办学思路,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同育人。其次,以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培养什么样人的价值诉求和具体要求,是高校人才观的集中反映。[5]地方高校要树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最后,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三方共同商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可以使高校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且可以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合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重新构建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上。只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首先,扩大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高校要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条件,反复征集合作企业的意见,并对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进行调整,确保實践教学环节学时不少于40%。教师还要采用顶岗实习、技能操练、现场观摩等形式来组织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增强其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其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对接。毕业生质量最终要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阅,要使高校育人水平达到企业的标准,在课程设置上须紧跟市场需求,并以此来调整课程体系,以缓解人才与市场脱节的危机。最后,提高社会实践的学分。由于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要改变这一学习习惯,培育手脑并用的意识。高校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并根据其实习鉴定免修一定的选修课程,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其实践能力,为将来毕业求职奠定坚实基础。endprint

(三)完善地方高校的师资

要培养出理论扎实、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必须打造一支创新意识强、知识面广、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应用型高校教师直接从“高校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缺乏企业背景经验。因此高校要以产学研为生长点,弥补教师 “理论强、实践弱”的缺陷。首先,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高校要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深入到生产一线,了解和掌握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以及岗位所需技艺,并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其次,吸纳企业人员充當兼职教师。应用型高校要求教师不仅学识渊博,更是实践丰富的工程师。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需要长期的过程,从企业吸纳高级技师充当兼职是解决这一矛盾最快的方式,他们的实践经历和高超的技艺技巧可以给学生全新的专业体验。最后,鼓励教师与企业人员组建研究团队。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教师都不能单打独斗。高校教师和企业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的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行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的良性循环。

(四)构建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有检验教学效果的功能,而且还有调整教学的导向功能。不同的教学内容理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但纸笔测验却成了评定学习效果的惟一方式。不可否认,考试可以运用于学生记忆性知识的检测,但并不适用于学生能力、素养的考核。高校要改变以往仅凭试卷、分数来衡量学习效果的做法,而要建构多样化的学业评价体系。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样。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互动过程,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作为当事人的一方—教师是评价的主体,但不是惟一主体。企业、科研单位亦要成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主体,多方主体的参与可以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其次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一定不能为避免麻烦而只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对学生技能、能力的考核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通过实际操作、产品制作、故障处理等真实问题的处理来衡量学生技能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邹本国.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08(7):306-307.

[2]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66-71.

[3]李焱焱,叶冰,杜鹃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98-99.

[4]李德仁.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前瞻[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12):12-17.

[5]眭依凡.关于大学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3):30-34.

作者简介:

黄勇(1980-),男,新疆库尔勒人,新疆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激光熔覆、再制造的研究。

李适(1982-),女,湖南沅江人,昌吉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学研办学人才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人才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