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辉
小麦条锈病,拉丁名为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 et Henn,为小麦生产中常发的锈病类型之一。目前,在我国各地小麦产区中,小麦锈病作为一种有很大危害性的病害,具有发生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其中发生程度最重的是小麦条锈病,在陕西省是小麦生产中常发的病害之一。小麦条锈病发生后,一般年份可造成减产1~2成,发生严重的减产幅度可超过6成,更有甚者会造成小麦的颗粒无收,对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极为不利。彬县地处陕西省的西北部,为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为典型的旱作地区,降水量缺乏,尤其是春季,作物播种的难度很大,因此当地主要的作物为小麦,近年来,彬县小麦的种植面积在27万亩左右。经过县植保植检站的统计, 2016年、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彬县的发生程度较轻,未对小麦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其危害性不容忽視,现结合笔者在彬县工作经验,对小麦条锈病的特征特性及防治技术做简单的总结。
1 小麦条锈病的特征特性
1.1发病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在叶片上发生,其次在茎秆、穗部、芒等部位也会发生。刚发生时,常在发病部位产生斑点(绿色逐渐褪去),之后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夏孢子堆(鲜黄色,椭圆形,排列呈轮状,多层排列,平行于叶脉),然后孢子堆破裂,产生粉状物质。病情发生的后期,如环境有较大的变化,夏孢子堆即由原来的鲜黄色、小长条状转为狭长状、黑色的冬孢子堆(较为扁平、常多个融合成一片)。
1.2 病原及侵染条件
造成小麦条锈病的病原为条形柄锈菌,常在发病部位出现孢子堆,分为夏孢子、冬孢子2种类型,前者大小在32~38μm*22~28μm,后者稍大,为36~38μm*12~22μm。小麦条锈病的病原喜凉怕热,其发生常受到温度、降水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在气流的作用下,病源传到冬小麦区,如果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则对小麦产生侵染。根据经验,与孢子越夏地区的距离越近,冬麦发生小麦条锈病的时间、程度随着其播种时间的提前而越早、越重。在均温低于2℃的气候下,病原开始越冬,只要最低温在-7℃以上,病原的菌丝体即可安全越冬。春季温度逐渐升高,小麦开始返青,在温度稳定超过5℃时越冬的病原菌开始侵染,产生病症,若发生降雨天气,则病害迅速发展起来,造成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一般春季小麦条锈病爆发的两个必要条件是:越冬病原基数大、春季降水量多。如果春季遇到很长时间没有降水,则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程度会减轻,而且在春季雨水多的情况下,如果温度过高,则该病的发生程度一般也比较轻。
2 防治技术
2.1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进行药剂拌种
小麦条锈病属于气传性病害,因此防治上,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对病害有较强抗性的小麦品种,且定期更换或轮换其他品种,以防多年轮作造成病菌抗病性增强。针对彬县此类气候干旱的地区,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包括长旱58、西农928等,这些品种对条锈病具有较强的抗性水平。
播种时,选择合适的药剂与麦种充分拌和,可选择12%~18%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具体用量控制在药剂与种子(干种)的比例为100 g:50 kg;此外还拌种的药剂还可以选择0.02%戊唑醇、丙环唑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拌和均匀,切记要随拌随播,拌药的种子当年全部播完。
2.2 加强栽培管理
结合种植年份的气候特点,坚持适期播种,可根据彬县小麦播种的时间范围内(9月15—22日)适当推迟播种的时间,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为了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程度、减少农药的施用,可采取品种混合种植的方式,以提高田间物种多样性,对病原物的传播起到空间阻隔的作用,对延长小麦品种的种植年限、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病害的发生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小麦施肥时尽量选择有机肥或者堆沤的农家肥,切记一定要充分腐熟,各种肥料搭配上要确保均衡,不可偏施某一种肥料,避免出现氮肥施用过多的情况,要适当增加磷肥、钾肥的施入,促使小麦长势健壮,提高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小麦成熟后及时收获,之后将田间、田埂上自生的小麦苗全部清理干净,并深翻土壤,以减少田间越夏病原菌的数量。
2.3 药剂防治
小麦条锈病如果发病时间在苗期,则可选择挑治的方式,选择15%~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等对准发病部位进行喷雾处理。若发现时已经有较大面积发生,则可选择12%~15%三唑酮或烯唑醇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为了有效防治病害,防止病害的蔓延,需要隔几天喷1次,连喷2~3次。
(作者单位:713500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北极镇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