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娟
【摘要】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数学教育亦如此,要打好数学的坚实基础,就必须要在小学教学阶段抓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数学教师关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目标和教学状态,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策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有效性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170-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效率,就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全新的教学观念与传统教育相比有着更新换面的变化。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观点,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本点,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为课堂教学标准,真正的做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会运用到几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如:情境创设、小组合作、任务型教学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注重形式,而没有深入探究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创设情境教学,教材内容也是会根据生活情景引入,是非常适合小学生发展的。在运用情境教学时,部分数学教师因为过分追求教学的情景化,带入情境时过于牵强,学生被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不能从中跳出来投入到真正的学习状态中去,这样就使创设的情境教学失去了意义。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频繁,但是又缺少实质性。合作是学习的一种需要,但是是在有合作学习的必要的时候采用,而不是教师认为想进行合作学习时就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被频繁使用,会造成学生在教师一开始提问时就进行讨论,不仅没有了自己思考的空间,也会让有些学生形成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因为知道其他同学讨论了之后就会有答案。还有教师仅仅是因为需要完成设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学生还没有完成合作学习时就终止了合作,这让合作学习演变成了空架子。
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1.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是活动的主体,“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学会思考和领会,才是学习的根本。数学教师一定要让小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不能够盲目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不能因为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阻止了学生主动发展的需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并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习方法,让我们小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主动的发展。
2.引导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调动学生的思维就要激发思维活动的动机,思维动机是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积极性、提高思维效果的重要条件,求知欲就是小學生的思维动机。思维动机的激发不是仅限于教学的开端,更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转化来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教师还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变换作业内容,让单一的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变通。教师既可以激发思维动机,又可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更好的引导学生思维实践,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深入探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但不能够只注重教学形式,忽略教学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全方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教师通过课后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来分析,采用的该教学方法适用情况,并及时完善教学方法。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究,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这句话不就是在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有很多问题会出现,解决问题是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也是最好的方法。教学也是如此,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的实践和反思,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袁洪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7,09: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