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全雄+张清海
一、品种来源:
许昌金谷恒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用郑麦004/豫农015杂交后系选而成。
二、育种目标:
河南省育种单位大部分选育的小麦新品种适合河南中北部推广种植,而适宜河南南部麦区的品种相对较少。随着河南南部生态條件的改善,小麦产量迅速提高,农民迫切需要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在南部推广种植。所以我省中、北部的育种单位(个人)把育种目标也扩大到我省南部麦区。由于该麦区靠近长江流域,相对雨水偏多,湿度较大,病害较重,因此育种目标为高产、稳产、耐湿、抗病、晚播早熟为主。
三、选育经过:
2005年用适用于河南省南部的高产抗病品种郑麦004作母本,以优质小麦品种豫麦68作父本杂交选育后,以系谱法连续多年选育,2010年性状达到稳定,2011-2012年度在本地安排品系鉴定试验,2012-2013年度在南阳、信阳、驻马店和许昌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2013-2016年度选高产优系参加河南省南部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其系谱图如下:
四、产量表现:
2013-2014年度第一年参加河南省南部组区试,6点汇总,5点增产,增产点率83.3%.平均亩产431.1公斤,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5.51%,不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第6位。2014-2015年度继续参加河南省南部组区域试验,6点汇总,6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418.5公斤,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8.53%,显著,居8个参试品种第1位.两年平均增产7.02%。2015-2016年度参加河南省南部组生产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437.9公斤,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4.8%。
五、特征特性:
许麦2号属弱春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14天,熟期同对照种偃展4110。幼苗半匍匐,苗期叶片深绿。田间涨势旺,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适中 。株行偏紧凑,叶片交宽,旗叶上举。茎秆粗壮,穗层整齐,平均株高76cm。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亩穗数32.4万,穗粒数33.6粒,千粒重46.8-48.7g。
六、品质分析:
2014年度区试混合样品品质分析结果(郑州);蛋白质15.00%,水分10.90%,湿面筋29.9%,容重784g/L,白度78.8%,沉淀指数72ml,硬度51H1,降落数值403s,吸水量60ml/100g,形成时间2.5min,稳定时间2.2min,弱化度125FU,出粉率71.2%。
2015年度区试混合样品品质分析结果(郑州);蛋白质14.43%,水分10.90%,湿面筋28.1%,容重764g/L,白度77.8%,沉淀指数60ml,硬度55H1,降落数值401s,吸水量60.8ml/100g,形成时间2.3min,稳定时间2.4min,弱化度122FU,出粉率66%。
七、 抗病鉴定:
2013-2014年度田间自然发病,纹枯病较轻,赤霉病相对较重。2014年接种鉴定(河南农科院植保所)中感条锈病,中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赤霉病。2014-2015年度继续成株期接种鉴定在:叶锈病、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均为中感,高感赤霉病。
八、 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1)精细整地:为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播前进行精耕细整,进行桔秆还田,不但增强土壤肥力,而且可以打破犁底层,即耕作层要深20~25cm,耕后耙细、耙透、整平、踏实,达到上松下实、蓄水保墒。
(2)做畦开沟:垒筑田埂,建立麦田灌、排水相配套的设施,挖好"三沟"(墒沟、腰沟、地头沟),开春后及时疏通"三沟",使沟渠相通,以满足灌、排水的要求。
(3)平衡施肥:根据土壤综合肥力状况制定施肥方案,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无机肥结合施用,改善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从而达到均衡施肥的目的。在耕地的同时要施足基肥。为减少冬雪春雨造成的化肥流失损耗,避免小麦中后期脱肥早衰,将50%左右的氮素化肥后移到拔节至孕穗期间分2次追施,从而使小麦籽粒中赖氨酸、蛋白质含量提高。
(4)适时适量播种:播种前要进行药剂拌种或直接选用包衣种子,拌种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g拌麦种50kg,凉干后播种。为培育壮苗,形成根系发达、茎蘖数较多的小麦生产群体,要适期播种,从而为小麦高产奠定基础。当播期、土壤墒情发生冲突时,一定要做到适墒播种,从而使小麦全苗。根据小麦品种特性、播种期确定小麦的播种量,一般在10月中下旬播种比较适宜,播量每亩12~15公斤,随着播期推迟适当增加播量。
(5)科学田间管理:为防止发生缺苗断垄现象,保证小麦安全越冬,要及时进行灌水,使小麦形成壮根。为使杂草防治效果较好,可在1月中旬至小麦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2月中旬至2月底,3月中下旬根据苗情适量追施化肥,促进小麦返青拔节,提高小麦的分蘖率。3月初要浇返青水。
小麦倒伏原因主要是由于播量过多或前期氮肥施用量较大,造成小麦群体过大,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好,小麦徒长旺长,基部节间过长,后期出现大风天气小麦易发生倒伏。因此,在小麦生产中,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科学施肥浇水。
(6)适时科学防病治虫:小麦拔节期适时防治纹枯病和蚜虫,小麦抽穗扬花期(4月中、下旬),防治小麦蚜虫、吸浆虫、粘虫、锈病、白粉病和赤毒病等。喷药保护应按当地小麦抽穗前后的天气、苗情和病情进行合理安排,以抓好首次施药保穗为重点。首次施药应掌握在齐穗开花期,喷药2-3次,可选用50%多菌灵,70%托布津,45%三唑酮福美双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小麦赤霉病每亩加入25%吡虫啉15克和功夫菊酯100毫升,可兼治小麦蚜虫和吸浆虫。
防治小麦锈病使用新型三唑类杀菌剂如用12.5%氟环唑悬浮剂每亩50~60g,或25%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
(7)适时收获:一般在5月下旬小麦基本成熟,小麦蜡熟末期是最佳收获期。但不可过于成熟,以免籽粒脱落而减少收成,降低小麦的商品性。
(作者单位:474150河南省邓州市种子公司、450002河南农业大学)endprint